梁子陽
摘 要:“創新教育”是以培養人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創新能力的培養。在數學教學中,通過對小學生施以教育和影響,促使他們去認識數學領域的新發現、新思想、新方法等,掌握其一般規律,培養他們具有一定的數學能力,為將來成為創新型人才奠定數學素質基礎。即在全面實施數學素質教育的過程中,著重研究和解決如何培養小學生對數學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技能以及創新個性的問題。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當前的熱點問題。
關鍵詞:教育 創新 探究 合作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6(b)-0101-01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主張:“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造就有所創新、有所發明和發現的人,而不是簡單重復前人做過的事情。”從世界的發展看:知識經濟時代已經來臨,在知識經濟時代中,教育的核心是培養人的創新素質,而人的創新素質的培養應從小抓起,從基礎教育抓起。有創新才有騰飛。“創新教育”是以培養人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創新能力的培養。在數學教學中,通過對小學生施以教育和影響,促使他們去認識數學領域的新發現、新思想、新方法等,掌握其一般規律,培養他們具有一定的數學能力,為將來成為創新型人才奠定數學素質基礎。即在全面實施數學素質教育的過程中,著重研究和解決如何培養小學生對數學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技能以及創新個性的問題。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當前的熱點問題,該文就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創新教育談幾點體會。
1 保護好奇,引發生疑,萌發創新
好奇是兒童的天性,世界上許多重大的發明與新技術的發現往往從好奇開始,好奇心使人富有追根究底的精神,樂于深入思索事物的奧妙,善于觀察特殊事物的現象,發現其中的奇異。因此,愛護和培養小學生的好奇心,引導他們勇于提出各種新奇的數學問題,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起點。生疑是思維的開端,創新的基礎。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數學問題可以在教學內容與學生求知心理之間創設“認知矛盾”,把學生引入與所提問題有關的情景中,促使學生產生弄清未知的心理需求,引發學生的求知欲,為創新做好心理準備。
2 參與活動,主動探究,激發創新
“智慧自動作發端,活動是連接主客體的橋梁”。這是皮亞杰的名言。把活動原則實施于教學過程,就應放手讓學生動手、動腦探索發現。心理學告訴我們:小學生的思維正處在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發展的過渡階段,特別是低年級兒童,他們的思維仍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他們的抽象思維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進行。學生智力技能的形成常常在外部動作技能的基礎上發生、發展,是一個由外部的物質活動向內部的認知心理活動轉化的過程。引導學生參與操作過程,要與發展學生創新意識與初步的創新能力結合起來。
3 運用變式,溝通縱橫,引發創新
變式是認識某一數學知識的非本質屬性,而不改變其本質屬性,運用變式有利于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縱橫溝通,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創新思維。
對分析應用題的數量關系時,在掌握順向思路的同時引導學生理解逆向思路。如“紅花比黃花多4朵”,引學生不改變題意說出:“黃花比紅花少4朵”,“紅花減少4朵和黃花同樣多”,“黃花增加4朵和紅花同樣多”等。
開放性題目的條件相對于結論而言不充分,結論未定或未知,從而包含多種結果,具有一定神秘色彩,這種題目可以促進學生積極思考,培養探索、創新能力。如:﹙8–□﹚×□﹦8,要確定□中應填哪些數,通過思考討論,學生發現□里填的數是不確定的。第一個□內的數應是比8小的自然數,第二個□內的數應是8的約數。進而得到答案:第一個□可填7、6、4、0,對應的第二個□填空8、4、2、1。上述探索過程也可相反,先獲得具體解,再反思悟出兩個□的取數規律,以確定答案的完整性。
4 營造氛圍,激勵成功,培養創新
情緒心理學研究表明:快樂、興趣與溫和、寬松的學習環境與心理情緒對認知創新思維活動具有擴展強化的功能。情緒與認知是不可分割的整體,沒有純情感的認知,也沒有純認知的情感,二者協調,相互作用。愉悅的教學氛圍有四個要素:一是師生都有愉悅的心理體驗;二是教師發出的信息在學生中產生積極的反響;三是教與學雙方都能輸出有效信息;四是師生間的情感能互相促進。
在教學中,營造氛圍,激勵成功要注意兩點:一是要使學生創新,數學教師就必須為學生創設一種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做到“三個自由”,即使學生能自由地發表意見;自由地按自己的學習方式參與數學活動;自由地與教師、學生溝通各種信息。二是要使學生創新,數學教師必須讓學生具有成功感。成功感是學生完成某項學習任務后產生的自我滿足,積極而愉快的情緒狀態。
5 數學創新教育的內容與方法
第一,注重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教育,激發學生創新意識。在教學數學知識時,通過有關的實際例子,談談數學和科學發展中的作用,使學生認識學習數學的意義,鼓勵學生學習成才,并積極參加數學實踐活動,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成就動機。提倡啟發式教學,引導學生了解所有的數學成就都是在舊知識基礎上的創新,這一切都源于對數學濃厚的興趣。源于強烈的創新意識。引導學生有意識地主動學習更多更全面的數學知識,為將來的創新活動奠定扎實的數學功底。學生在接受教育和攻取知識的同時,形成推崇創新,追求創新,以創新為榮的觀念和意識。
第二,培養學生思維能力,訓練創新思維。數學可以說是思維的體操,因此,若能對數學教材巧安排,對問題巧妙引導,創設一個良好的思維情境,對學生的思維訓練是非常有益的。在教學中應打破“老師講,學生聽”的常規教學,變“傳授”為“探究”,充分暴露知識形成的過程,促使學生以探索者身份去發現問題、總結規律。數學解題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多方位觀察,多角度思考,廣泛聯想,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力和活躍的靈感,解題后讓學生進行反思和引申,鼓勵學生積極求異和富有創造性的想象,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
第三,培養數學能力,形成創新技能。數學能力中表現在掌握數學知識、技能、數學思想方法上的個性心理特征。其中數學技能在解題中體現為三個階段;探索階段——觀察,試驗,想象;實施階段——推理、運算、表述;總結階段——抽象、概括、推擴。這幾個過程包括了創新技能的全部內容。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應有意識的強化訓練。學生在應用這些方法求知的過程中,掌握相應的數學能力,形成創新技能。
總之,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在課堂教學中,學生能獨立思考的,教師絕不要提示或暗示;學生能自己得到的,教師絕不要代替。這樣的教學,教師雖然只教一點,甚至在某些方面失去一點,學生在其他方面卻得到很多。
參考文獻
[1] 溫寒江.小學數學教學與創新能力培養[M].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
[2 程方平.中小學教育教學管理創新與實踐[M].中央編輯出版社,20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