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冰
摘 要:新時期下,學生的自我意識和自主性大大增強,高校共青團組織內外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對高校共青團組織工作提出了嚴峻挑戰。作為聯系青年學生的紐帶,高校共青團組織應在加強團員意識培養、發揮基層團組織思想陣地作用、加強團干部培訓,健全團組織建設等方面不斷調整和改進,以提高青年學生對團組織工作的滿意度,進而更好地為青年學生服務,為其提供成長、成才的平臺。
關鍵詞:新時期 高校 團組織 滿意度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6(b)-0176-02
共青團是中國共產黨聯系青年群眾的橋梁和紐帶,也是中國共產黨的助手和后備軍。近年來,學生的自我意識和自主性大大增強,各種新情況、新問題、新思潮強烈沖擊著傳統的高校基層團建模式,這給高校基層團組織帶來了新的活力,也給團組織建設工作增加了難度。面對這些迅猛的變化,高校基層團組織如何發現工作中的不足之處,并加強新時期高校基層團組織工作,提高青年學生對團組織工作的滿意度,已經成為高校基層團組織面臨的一個重要而迫切的課題。
1 青年學生對基層團組織工作的滿意度調查結果分析
通過對徐州某高校1000名在校大學生團員的問卷調查統計,團組織工作的滿意率達到了85%,這與高校積極響應團中央、團省委號召,大力貫徹落實服務青年工作是分不開的。92%的學生認同團組織是黨聯系廣大青年的橋梁和紐帶這一觀點,說明絕大多數青年學生對團組織工作比較信任;但仍有8%的學生對此不認同,說明團組織在此方面工作仍需進一步完善。68%的學生認為團組織的活動豐富多彩,對團組織活動持積極態度;32%的青年學生認為團組織活動已經形成定式,缺乏創新,說明團組織活動對青年學生的吸引力仍不夠。73%的學生得到過團組織的培養與幫助,而仍有27%的學生未得到過團組織任何形式的培養和幫助,說明了團組織服務青年的覆蓋程度需提高。68%的青年學生對團組織的活動持積極態度,認為起到團結、教育、引導青年,服務社會、服務團員的作用,而32%的學生持消極態度,對團組織的作用表示懷疑。如何增強基層團組織的活力,提高青年對團組織工作的滿意度是新形勢下刻不容緩要解決的問題。
2 高校基層團組織目前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2.1 部分團員意識淡化,團組織的先進性無法得到體現
學生在進入高校之前,95%以上都已經成為團員。尤其重點大學的學生,不僅都是團員,而且部分同學已成為中共黨員。但由于近年來一些中學的團組織工作不規范,學生基本沒有受過團知識的教育,缺少理論基礎。一些團支部很少開展團日活動,也很少組織團知識的學習,導致團員意識進一步淡化[1]。部分團員沒有認真履行團員義務,對自身要求降低,不文明行為和違紀現象在團員隊伍中屢見不鮮,也使得團員的模范先鋒作用和團組織的先進性都無法得到體現。
2.2 基層團組織“思想陣地”作用沒有充分發揮
如今,學校不再是信息獲取的主要渠道,多種新媒體的運用提供給學生更多的選擇,而信息的海量性、爆炸性、獲取信息的便捷性以及多種網絡虛擬交往方式的發展,如QQ、微博、微信、人人等進一步使青年學生的價值體系多元化。另外,受市場經濟的負面效應影響,部分團員不重視思想教育,價值取向功利化,把實際利益放在首位。這些都是當今基層團組織思想教育工作難以開展的原因,都影響基層團組織在“思想陣地”上作用的發揮。
2.3 團組織建設不完善,戰斗堡壘作用不強
如今,部分高校基層團組織對自身建設缺少理論指導,不能滿足制度化、規范化的工作要求。團日活動較少,大都偏重于娛樂性,缺乏教育性、針對性和創新性。部分高校對分團委及班級團支部的考核沒有明確的量化標準,在年度工作考核中并不重視團組織工作,很容易打擊團干部工作的積極性。
2.4 忽視團組織內涵建設,特色文化缺乏
由于共青團的工作面比較廣,內容豐富,活動是其主要載體,部分高校的團組織熱衷于追求擴張工作陣地和活動數量,以及滿足各種評價指標的積累,往往忽視或缺乏在自身層面上的內涵充實和特色塑造。
3 提高青年學生對團組織工作的滿意度的措施和方法
3.1 加強團員意識培養
(1)加強理論教育,調整教育方法
高校團組織要重視理論教育。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和引導大學生,為國家培養高素質、全面發展的人才。要堅持團課制度,不斷提高團員隊伍的思想理論水平,例如,通過青馬工程、優秀學子報告會、團員教育講座、團支部的“三會一課”、“團員推優”等形式,堅持思想教育滲入到廣大團員生活的各個角落,讓團員青年時刻意識到自己所擔負的責任與歷史使命。
(2)樹立先進模范,發揮引導作用
當代大學生大多有積極向上的人生價值追求,要重視先進模范的旗幟作用,引導團員充分發揮模范作用。建立健全相關約束機制,從機制上實現團員模范作用的發揮,對優秀團員及時給予表彰和鼓勵。團干部本身思想政治素質較普通同學而言較高,加強培養力度,以先進帶動群體,有利于團員青年的素質鍛煉,幫助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3)理論結合實踐,實踐檢驗真知
社會實踐是大學生走向社會,鍛煉自我的重要平臺之一,也是教育與實踐相結合的具體體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條重要渠道,是課堂教育的延續,是鞏固所學知識、吸收新知識、培養能力的重要途徑。積極開展學生社會實踐活動,能夠讓團員青年在服務他人、服務社會中增強團員意識及對團員身份的認同感。
3.2 發揮基層團組織思想陣地作用
(1)充分了解團員青年的思想動態后“對癥下藥”
共青團是黨的助手和后備軍。因此,團組織的建立要堅持緊跟黨走,在明確了總的路線與方針之后,各項工作才有了開展的前提。在充分認識了新時期青年學生的思想動態特點后,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和團員的思想教育相結合,引導團員青年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endprint
(2)創新工作載體,做到“與時俱進”
當前網絡等新興媒體迅速發展和普及,高校基層團組織要高度重視這一新時期的變化,將現實陣地與網絡陣地相結合,利用新媒介來開展團內各項工作,從而使廣大青年學生更易于接受及配合團組織工作的開展。例如,班級QQ群可以方便班級團支部工作的開展,使利于團員青年的資源及時得到共享;建立書記信箱,聽取團員的意見和建議,提高團員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意識和能力;建立分團委主頁、論壇、微博以及PU平臺等,團員不僅可以盡快了解最新的基層團組織工作動態,基層團組織也可利用這些平臺進行工作通知和工作宣傳,從而真正發揮新媒介的強大功效。
3.3 加強團干部培訓,健全團組織建設
(1)進一步健全團組織建設
高校內要明確基層團委、團支部成員的工作職責,在各司其職的同時相互協調工作,制定具有基層團委、團支部特色的工作規章制度和工作思路,更好地促進基層團委、團支部的發展,為青年學生服務[2]。團支部應該積極組織團員青年認真學習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執行黨組織和上級團組織的決議和指示,重視并認真落實發揮團支部的“思想陣地”作用,積極開展適合專業特點和學生思想的團日活動,如結合專業特色的志愿服務活動,“一幫一”學習小組,知識競賽及學術辯論賽等等。基層團委、團支部應該按照團章的要求加強自身建設,完善基層團委、團支部工作臺帳制度,對工作做好總結。
(2)創建學習型基層團組織
高校團組織要對團干部的結構進行優化,拓寬團組織干部選拔渠道,及時為團組織更換新鮮血液,明確團組織內部分工,使得各團干部能夠各司其職,促進高校團組織的建設和發展。另外,采取多種教育方法和方式,定期對團干部進行學習能力、創新意識、執行能力以及工作作風等方面進行培訓,使團干部成為讓組織放心、學生滿意的基層團組織帶頭人。團干部本身要加強團理論的學習;明確工作內容,找準工作思路,制定合乎實際的工作方法,注重工作的總結與改進;積極籌劃參加各種團日活動,在工作中學習,在學習中工作,努力提高自身綜合素質[3]。
(3)健全基層團組織獎懲制度
當前很多青年學生認為團支部形同虛設,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這就要求我們找準切入點,建立起完善的支部工作體系。考評制度能夠有力促進團支部及個人的發展,所以在團組織工作中,獎懲制度的確立與規范必須作為工作的重點。在制定獎懲制度時,一定要把“表彰先進,批評落后”作為原則,使用量化工作成果的方法,在實際中落實獎懲制度的實施,建立有效的監督體系,來保證團組織各項工作的開展。在具體評先中,例如“評先評優”,“團員推優”中,以“三公”:公平,公正,公開為基本原則,并進行嚴格地監督;對于一些沒有認真履行職責,“玩忽職守”的團干部,違反紀律甚至損害團員形象的團員以及匱乏組織性,不思進取的團支部做出相應的懲罰,以求賞罰分明,在高校內營造良好的“思進取,求上進”的氛圍。
3.4 豐富團組織活動內容,打造特色校園文化
團組織活動是高校共青團工作的重要活動陣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綜合素質教育的重要載體。由于當前,青年學生思想特點與行為方式有著時代特征,所以,活動必須緊扣時代特點,做到“跟上時代”,結合專業特點和學生具體思想、學習、生活狀況,豐富活動的內容,有針對性的打造品牌活動。充分調動每個團員的積極性,把品牌活動納入考核標準[4],并在全校范圍內推廣。活躍校園文化,豐富課余生活,提高青年學生對基層團組織工作的滿意度。
4 結語
提高青年學生對基層團組織工作滿意度,必須認清當前時代特點,與時俱進,創新團組織的工作形式和方法,不斷加強團員意識培養,發揮基層團組織思想陣地作用,加強團干部培訓,健全團組織建設,更好地為青年學生服務,促進青年學生成長成才。
參考文獻
[1] 李東,戴慶輝.對新形勢下高校學生基層團組織建設的思考[J].中國電力教育,2007(3).
[2] 蔡桂全.關于高校基層團組織建設探析[J].玉林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6).
[3] 孫冬青,鄭蓓.新形勢下加強基層團組織建設的若干思考[J].繼續教育研究,2009(1).
[4] 馬益昌.淺談新形勢下高校基層團組織的工作思路[J].學園,2013(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