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慧貞
少教多學”,顧名思義就是做到教師的“少教”,學生卻主動的“多學”,雖然說起來簡單,但做起來困難重重,老師是“少教”了,學生卻沒有“多學”,反倒與“少教多學”的初衷背道而馳。那么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構建“少教多學”的有效課堂呢?我談一些粗淺的看法。
1 “少教多學”的積極意義
1.1 從教師方面看,能有效的體現新課程背景下教師的教學行為
“少教多學”的重心在學生的學習,因此在這種教學模式下,能有效的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一言堂局面。更加注重教師要精心設計教學,做到少講精練,把重心放在凸顯問題的解決和個別輔導上,當好組織者和指導者。
1.2 從學生方面看,能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學要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那么如何才能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少教多學”為我們提供了一種現實的途徑。當學生有疑問時,可以通過自主探究、小組合作或與老師一起探究,即學生的自學和互學,真正把學生放在了首要位置。
1.3 從課程理論看,能有效的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教學的終極目的是學生學會學習并具備相應的能力,新課程理論告訴我們要切實轉變學生模仿依賴、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學會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在“少教多學”中,教師組織學生在自學的基礎上進行廣泛的合作與多變交流,使學生逐漸由學會達到會學,并具備了相應的學習能力。
2 “少教多學”的策略
我認為,要做到“少教多學”,要有針對性。首先,必須對學生的課前學習進行檢查,一方面是為了防止放任自流;另—方面,更重要的是為了確切地了解學生的學習能力和他們對教材的掌握已達到什么樣的程度。這既是展示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肯定他們自主學習成果的過程,也是一個發現和集中學生存在問題的過程,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能力。為此就要具體做到:
2.1 精心設計預習,指導學會預習
在上新課之前,老師總是讓學生先對新知識進行預習,可是大多數的學生在預習時,往往只是隨便翻翻書完成任務就罷了,這樣的預習是不可能達到預期的目標的,所以在初始階段,教師應該利用上課時間教給學生預習的方法,引導學生學會預習。為了達到較好的預習效果,教師可以為學生精心設計預習學案。一份好的預習學案應包含這樣幾點內容:
(1)課題。教師要告訴學生所要學習的知識,讓學生明白將要學習的是什么樣的知識,做到心中有數。課前先研究課題這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方法。
(2)學習目標。教師的教案都有教學目標,學生的學案也要有學習目標,讓學生知道應該要掌握哪些內容,掌握到什么程度,這樣學習才會有針對性,不至于盲目地看書。學生心中也有明確的目標。
(3)重點、難點。了解重難點,可以讓學生預習時更有針對地去想法設法地突破。學他們不會的。
學生明白了以上幾點后,我們可以在學案中設計填空題、問答題、填表題等引領學生去預習,這樣在課堂教學時,我們只需檢測學生的預習情況,把重點放在幫助學生突破難點和重點,這樣大大提高了課堂效率。
2.2 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
小組學習就學生而言,課前自主學習的成果和遺留的問題能夠得到伙伴的充分關注和幫助,不僅有助于促進學生學習的進步和發展,而且有助于培養合作的能力。就教師而言,因為有小組合作學習做基礎,所以比較容易發現小組合作學習中存在的問題,有利于提高教學的針對性,還可以把小組學習作為深化課堂教學的契機,進一步開展教學,使全班同學共同獲益。并在探索及合作交流中獲得成功的喜悅感,從而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讓學生都能在學習過程中有所收獲,這也就自然達到了“少教多學”的效果。
2.3 使學生學會質疑
質疑是指學生在學習中不懈的追尋與探究。也是學生學習語文是否真正開始的一個重要標志。 在語文教學中,我堅持“質疑優先”的教學原則,學生在學習中一有疑問提出,我會根據學生的疑問去進行教學,及時調整教學思路,滿足學生追尋探究的求知欲望。學生有了質疑的自由,學習的熱情就會調動起來。我們除了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外,還要教學生學會質疑,引導學生難點處求疑,矛盾處求疑,模糊處求疑,困惑處求疑,關鍵處求疑,易錯處求疑等,學生有了質疑的能力,探求的熱情就會得到維持。學習的興趣也自然提高了。
2.4 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
主動學習是一個人良好的素質,也是自我發展的需要。語文課堂教學更應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學習過程,激勵學生自主學習,保證學生有充足的活動時間。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工作得到他人的承認,學生也如此。但由于習慣、興趣、能力的不同,有的學生不善于在眾人面前說話,有的學生不善于表達自己的觀點,也有的學生不愿意被人家指名回答,因此就需要教師認真地觀察每一個學生的心理,發現他們的亮點與優點,適時加以肯定和鼓勵,讓全體學生都能覺得語文課堂是一片自由的天地。要善于給學生提供課堂參與的機會,創造條件使其發揮自己的才能,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成就感。言語的自由,思維的自由,保證了學生有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時間,從而保證語文課堂教學有自由活潑的空間。
2.5 教會學生智慧地去總結反思
一般來講,課堂小結,就是對所學內容進行歸納整理,鞏固深化所學知識。老師通常會問:“這節課你們學會了什么?”其實小結并不僅僅是學會了什么,我們要教會學生智慧的去小結,要讓學生談學習體會、學習心得,談學習到的解決問題的方法,談學習中應注意的問題,教師再予以“畫龍點睛”,這樣的智慧小結效果肯定好。學生之間交流自身學習的體會,及領悟的學習方法,往往能擊中知識和方法的關鍵點,更易于被同伴接受,起到教師單獨小結不能達到的功效。同時也體現師生合作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全過程。所以課堂留有時間讓學生自己談學習體會,談學習方法,談學習困惑,是必要的。
“教學就是為了尋求一種有效的方法,使教師因此而可以少教,學生因此而可以多學“少教多學”注重的是一種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它意味著更少地依賴于死記硬背的學習、反復的考試和“以不變應萬變”的教學方式,更多地關注經驗式的發展、自主學習、差異化教學和終身技能的培養。
教師多一分智慧,自己就少一分勞累,學生就多一分收獲,減一分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