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軼 湯靈
摘 要:本文主要采用文獻資料研究法、問卷調查法和訪談法等,對華中科技大學體質測試未達標學生的體育鍛煉習慣進行抽樣調查。通過該調查了解該群體的體育鍛煉現狀和影響因素,進而探討促進該群體形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的干預策略,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和諧發展,為進一步貫徹落實“健康第一”思想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字:體質健康測試;未達標學生;體育鍛煉習慣
Research on Physical Exercise Habits of Students Failing the Physical Health Test
—A Case Study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Tang Ling , Zhu Yi
(P.E. Dept., Central China Univ. of Science & Technology, Wuhan 430074,China)
Abstract: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questionnaires and interviews have been used to study physical exercise habit of the students, who didnt pass the physical health test, in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cording to the survey,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group can be learned. On the basis of survey,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promotion of the intervention strategy so that students can form good habits of physical exercise; thus, promot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on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further implementing the “Health First” idea.
Keywords: Physical health test; Students failing in the physical health test; Physical exercise habits
近年來,體質健康測試受到越來越大的關注,如何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測試水平是一個重點關注的話題,本研究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對華中科技大學2012年體質健康測試中大一和大二未達標的學生進行體育鍛煉習慣的調查,了解我校大學生體質測試未達標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特點、影響因素及對自身身體狀況的認識等,明確改進體質測試未達標群體體質健康的方向和突破口,提出可行性解決措施,促進我校體質測試未達標學生形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使這一群體乃至整個大學生群體認識到良好的體育習慣重要意義,促使大學生形成終身體育意識,為大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根據2012年華中科技大學本科生的體質健康測試結果,隨機抽取了326名體質測試未達標的學生作為研究對象進行調查,樣本回收326份,回收率為100%,有效問卷321份,有效率為97.9%,其中男生236人,女生85人,分別占總人數的73.52%和26.48%,與全校一、二年級男女比例基本接近(分別為69.3% 和30.7%)。
1.2 研究方法
1.2.1文獻資料法
本文查閱了《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相關內容,參考了CNKI中國知網中的相關文獻,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參考依據。
1.2.2問卷調查法
本研究主要以問卷調查的形式展開,利用華中科技大學HUB系統獲取學生相關信息,發放問卷,運用excel軟件對調查所獲得的數據進行分析處理。問卷的發放、回收以及數據的處理真實有效,科學合理。
1.2.3學生訪談法
利用對大一和大二年級學生體質測試的補測時間,對參加補測的學生進行訪談,訪談的內容涉及調查對象的體育習慣、體育態度以及體質測試未達標的原因等方面。
2.我校體質測試采用的項目為:身高標準體重、肺活量體重指數、臺階試驗、握力體重指數和立定跳遠五項。
本文中的體質健康測試未達標學生指的是在國家體質健康測試中,測試成績在59分及以下的學生,該群體是體質健康狀況較弱的一個群體。學者周二三等人認為該群體的體育教學目標與整個教學目標是一致的,而杜小安和朱斌認為大學生體質健康測試存在的主要問題之一是缺乏對體弱群體必要的管理和干預,面對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持續下降的事實,這一群體更加值得我們的關注,加強該群體體育鍛煉習慣,改善學生體質迫在眉睫。
2.1 體育鍛煉習慣
體育鍛煉習慣是人在后天長期地、主動地參加體育鍛煉而逐漸形成的、內在需要的、比較穩固的自動化行為模式。
2.2 體育鍛煉習慣標準
參與體育鍛煉的主體能做到每周參加體育活動達到3次以上,每次30分鐘以上,鍛煉強度在與自身鍛煉狀況相適宜的中等或中等以上強度,鍛煉時間持續 6個月以上的可判定為有體育鍛煉習慣。
3 結果與分析
3.1 參與體育活動特點
3.1.1體育鍛煉頻率
在每周體育鍛煉次數的調查中發現,總體上男生鍛煉情況優于女生,具體調查結果見下圖一。
圖一 學生每周參與體育活動的次數
上圖反映了該群體中男生和女生每周參加體育鍛煉的次數集中在1-2次,分別為63.98%和63.53%,二者比例相差不大;而能堅持每周鍛煉三到五次或五次以上的男生多于女生,在兩個極端部分女生均多于男生。在每周參加體育活動的總時間分布上,如下圖所示,時間越長,能堅持的男生越多于女生,女生則相反,說明整體上男生比女生更能堅持運動。
圖二 學生每周參與體育活動的總時間
男生和女生每周用于課外體育活動的時間主要集中在1-2小時和2-3.5小時,其中男生約占58%,女生約占60%;每周用于課外體育活動的時間超過7小時的男生僅占3.39%,女生為0.00%,也就是說平均下來能堅持每天鍛煉一小時的人數極少。《全民健身計劃》的目標任務中明確規定學生在校期間每天至少參加1小時的體育鍛煉活動,該數據應該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
3.1.2.體育鍛煉項目
在體育鍛煉項目調查中,發現我校體測未達標學生參加的體育鍛煉項目涉及面較廣,比例不一,見表一。
表一 課外鍛煉項目調查
從上表調查數據顯示,在該群體參與的體育鍛煉項目上,三小球運動(乒羽網)和三大球運動(足籃排)分別位居一、二,分別占58.57%和36.14%。與研究相關內容的學者的結論基本一致,說明該群體傾向于選擇活動量較小且對抗性不強的運動;排在第三位的是跑步,占32.71%,因跑步對場地的限制最小,所以很多學生愿意借助跑步達到鍛煉的目的。此外,戶外運動、游泳和輕體育等緊隨其后,選擇傳統的體育項目武術的最少,僅占4.36%。可見學生大多偏向于當今時代時尚性、大眾性和趣味性較強的項目。
3.1.3課外體育活動
我校學生在關于課外活動的選擇上,大多數偏向于自習、科研和上網這些傳統的課外活動方式,具體數據如表二所示。
表二 課外活動排序
上表顯示,大多數學生把體育活動排在了第三位或第四位;而排在第一和第二位的是自習、科研和上網;211人把自習、科研排在第一位,178人把上網放在第二位,選擇這兩項的人數與選擇其他項目的人數相比占絕對優勢;而網游、棋牌麻將被排到最后,且絕大多數人甚至沒有參加這方面的活動。可見,從整體上看,我校學生的課外活動還是比較健康和合理的。
3.2 參加體育活動影響因素調查
3.2.1主觀因素
影響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具體情況見表六和表七。
表三 參加體育活動主觀因素調查
50.47%的學生認為沒有興趣是他們不參加體育活動的主要因素;其次是“怕苦、怕累”,占19.94%;有7.79%的人認為“自認為身體很好,無需鍛煉”;此外還有0.93%的人“憎惡體育”,這種對排斥體育的心理和情緒是不利于學校體育活動的開展,更不利于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提高。高校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體育活動項目,形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極其重要。
3.2.2客觀因素
表四 參加體育活動客觀因素調查
上表顯示,39.56%的人因為沒有時間而缺乏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其次18.07%的人是因為缺少場地和器材。據了解,我校三小球項目的場地對學生均采取收費制度,雖然場地費用比外部人員租借場地費用較為優惠,但仍不能充分調動學生進行體育鍛煉的積極性。此外,還有超過25%的人認為是“無人要求”和“無人指導”導致自身參與體育鍛煉較少。
煉的功能認識上有一個比較正確的定位。
3.4.2體育鍛煉形式調查
課外體育活動給學生提供了自由發展的空間和舞臺,見表九。
表九 更喜歡何種課外體育活動方式
上表顯示絕大多數人更喜歡有一定組織的體育活動方式,如參加松散組織的活動、或是自發或是學校組織等,可見社團組織在課外體育活動中的重要性。而喜歡獨自鍛煉的人也占到了32.4%,僅有2.18%的人不愿意參加體育活動。該表反映學生有參加體育鍛煉的意識,但根據“學生每周參與體育活動的頻率”的調查顯示,大多數學生每周參加體育活動的時間和次數并不是很理想,呈現“有想法,沒行動”的特點。有研究也顯示“未達標學生的體育鍛練意識與行動嚴重脫離,大部分人不參加體育鍛煉是造成其體質尤其是身體素質差的最直接最主要的因素”,因此如何把學生的意識轉變為行動值得深思。
4 結論與建議
4.1 結論
4.1.1 該群體中絕大多數學生沒有制定體育鍛煉計劃的習慣,男生在體育鍛煉規劃方面較優于女生。體育活動時間越長,能堅持的男生越多于女生,整體上男生比女生更能堅持運動。男生和女生能堅持平均每天鍛煉一小時的人極少。
4.1.2在體育鍛煉項目的選擇上,三小球運動(乒羽網)和三大球運動(足籃排)位居一二,此外大多學生偏向于時尚性、大眾性和趣味性較強的項目,傳統項目受到冷落;該群體選擇的課外活動較為合理,大多數學生以自習、科研和上網為主,其次為體育活動。
4.1.3 學生參與體育活動較為被動,呈現“有想法,沒行動”的特點;其主觀因素主要是缺乏興趣、怕苦怕累;客觀因素主要是沒有時間、缺少場地器材和體育能力差等。
4.2 建議
4.2.1成立健康指導中心
學生每周參與體育鍛煉的時間短次數少,沒有形成良好的體育習慣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真正認識到體育鍛煉的重要性。學校可以成立健康指導中心,負責體育運動的咨詢工作,解決學生在鍛煉過程中遇到的難題;還可以定期發放健康知識宣傳冊,宣傳典型案例,增強學生運動信心;尤其在體質測試補測期間重點對未達標學生宣傳體育鍛煉的重要意義,指導學生如何選擇合適的運動項目、制定鍛煉計劃、合理搭配飲食、注意運動事項,形成良好的鍛煉習慣,為終身體育打下基礎。
4.2.2加強社團和俱樂部建設
有調查顯示體育俱樂部中有49.11%的學生能夠保證每周參加體育鍛煉2-3次,實踐證明,大學生體育俱樂部的實施,對于轉變學生的體育觀念,樹立體育的參與意識,培養良好的體育習慣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如體育社團和俱樂部可以聯合起來組織體育競賽活動,在擴大自身的影響力的同時,提高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此外,各種類型的社團應該引進專業人士、資深教師和高水平運動員等對體育技能較差的學生進行專業指導,改變學生錯誤的體育鍛煉方式,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體育習慣。
4.2.3規范體質測試工作
在進行學生訪談過程中發現這部分學生測試未達標的原因包括測試時間沖突、服裝不符合要求、不熟悉器材、沒有認真對待測試等,直接影響了測試結果。研究顯示,影響大學生體質測試數據準確性的原因主要是測試流程科學性,測試場地、器材和項目實施規范性和相關工作充分性不夠等。目前我校進行體質測試的人員主要是學生和校醫院的兼職人員,長期的人員流動導致測試人員對機器不熟悉、測試要求不嚴格等,都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測試結果。因此,我校體質測試管理相關部門應盡可能地安排專業的全職測試人員進行測試,給予學生專業技能指導,規范測試要求,保證測試的高效性;還可以定期開放儀器,提供學生自主測試的機會,讓學生了解體育鍛煉后的效果是否明顯,提高學生鍛煉的積極性。目前我國學生體質健康測試標準由原來的5項改為11項,但仍存在不合理之處值得思考,如可以借鑒美國FITNESSGRAM測試標準,提高測試項目的科學性,不斷完善體質健康測試新方法等。
4.2.4豐富課外活動體系
目前輪滑、空竹和徒步運動等趣味性和大眾性項目在學生中受到關注,學生可以成立自發組織,組織固定活動,提高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熱情。還可以將課余體育納入學校體育教學管理體系中,更好地規范課外體育活動。
注釋
欒麗霞.大學生體育習慣的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3,17(2):160-162
王輝.影響大學生體質測試的因素及對策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2(9) :88-92
參考文獻
[1]周二三,劉成,李秀華.體質弱勢群體的理論構建[J].體育學刊,2006,15(7):46-49
[2]杜小安,朱斌.大學生體質健康測試后續服務管理模式與運用[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0,8(36):91-94
[3][4]游江波,李駿,袁暉.體育教學有效促進學生體育習慣養成的研究[J].體育與科學,2009,(30)5:94
[5]歐秀伶.天津市部分高校體質健康標準未達標學生的相關因素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06
[6]欒麗霞.大學生體育習慣的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3,17(2):160-162
[7]王輝.影響大學生體質測試的因素及對策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2(9) :88-92
[8]高剛,季瀏.試述美國青少年體質健康測試發展及對我國的啟示[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3,6(39):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