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宇苑
摘 要:在外來文化及國內市場經濟的沖擊下,藝術生缺乏對祖先留下的寶貴遺產——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識,在高校藝術設計中推進傳統文化教育困難重重。然后,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設計是能脫離其本國的文化而獨立的。如何有效的促進和完善對高等院校在校藝術生的傳統文化教育,是值得藝術設計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重要議題。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 設計教育 阻力 促進措施
本文研究經費來自藝術學院重點課題項目《中國傳統文化》,項目編號YS201102。
傳統文化是人類與祖先血脈相連的紐帶,影響著民族和國家各個領域的發展。而為了緊隨商品經濟時代發展的步伐,現代藝術設計充斥著追趕潮流的浮躁氣息,藝術院校在校生重視技能課程而疏于對設計理論及中國傳統文化補給課程的學習,卻因對中國傳統文化認知的缺失及自身知識儲備及文化積淀匱乏而出現了無法達到與之相應水準的矛盾現狀。
1 中國傳統文化在藝術設計教育中推進的重要性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國現代設計只有從中國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中去尋根,以傳統文化精髓引領現代設計,同時著眼于國際市場的需要,創造出具有民族精神和地方特色的設計才能彰顯自身特色,從而在全球市場中脫穎而出。這同時也對當前藝術設計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培養具有國際意識、創新能力的設計師,還要幫助其積累豐富的傳統文化底蘊使之具有民族文化素養。因此,培養具有傳承與發揚中國傳統文化意識的新一代設計師是需要現代藝術設計教育工作者高度重視和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2 中國傳統文化在藝術設計教學中推進的阻力
2.1 輕視文化 漠視傳統
隨著中國現代化的進程及外來文化的涌入,中國傳統文化正在受到大規模的破壞。美術領域則在80年代中期經歷的一次激烈的反傳統的85思潮,此后,藝術家們更青睞于借用西方現代藝術的觀念與手法來達到他們的目的。
在現代的設計教育中,生長在經濟全球化、科技信息化、文化多元化的浪潮中的學生大多數一說到中國傳統文化就會主觀臆斷聯想到“古板”,對傳統文化帶有一定的抵觸心理。在學生設計作品中,多見文化內涵匱乏以及表象浮躁、一味的西化傾向,功利性的設計及對傳統文化的排斥等現象,絕大多數作品無論在設計創意、空間理解方面,還是在美學、文化內涵、傳統繼承與發揚的綜合修養等方面都顯露出了濃厚的功利主義。
2.2 浮于形式 缺乏內涵
自20世紀末,以貝聿銘、陳漢民、呂敬人、靳埭強先生為代表的一批優秀設計師將中國傳統符號以極致的手法運用到建筑、標志、包裝等設計中,將傳統文化的意韻體現得深厚悠遠,他們的這一舉措為中國傳統文化在設計領域中的復興和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同樣也受到了藝術在校生的追捧。但大部分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及元素的積累流于表面,設計出的作品留在對設計手法運用的模仿,效果膚淺,內涵不足,缺少了本土歷史與文化底蘊的支撐。
2.3 急攻技能 疏于養成
現代藝術設計在中國短短的二十幾年恰逢中國各領域最激烈的大改組時期,相關專業機構的指導與管理跟不上現代藝術設計飛速發展的步伐,由市場經濟而致現代藝術設計的一些負面影響也逐漸浮現。
以我校為例,學生注重專業技法及應用軟件的學習,忽略甚至輕視對《中國傳統文化》、《世界現代設計史》、《設計概論》等文化理論課程的學習。在設計實踐中則體現為學生無法賦予制作精良的設計作品更深層次的意義,沒有文化內涵的作品顯得淺薄無力。
3 傳統文化在藝術設計教育中推進的措施
中國傳統文化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瑰寶,如何使學生充分認識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的關系,使其能在現代設計中廣泛和深入的應用,筆者長期藝術理論教學過程中進行了如下嘗試:
3.1 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態度
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是維系中華民族的紐帶,應引導學生對本民族的傳統文化樹立客觀、公正的態度并逐步加深領悟。對外來文化秉承包容的態度,不能帶有偏激感情色彩一味排外,幫助學生對百姓代代相傳的文化財富形成宏觀的認識。讓學生明白,接受傳統文化教育并不是妄圖全面清空歐美、日韓文化對新生代帶來的影響,也不是主觀抵制現代設計技術的革新,而是幫助使其拓寬設計思路,使之了解在西方文化影響下的現代設計風格之外,還有中國傳統文化資源能成為中國設計師的靈感源泉和文化寶庫。唯有先消除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抵觸情緒,才能使學生接受傳統文化教育,為日后設計思路提供一種可能。
3.2 注重文化內涵知識的傳授
在理論教學過程中,杜絕單純傳授大量理論知識的講授方式,必須重視文化和精神內涵,丟掉一味地進行傳統文化知識“填鴨式”教育的習慣,注重引導學生領悟從優秀傳統文化當中折射出來的文化內涵與民族精神。
在欣賞中國傳統藝術作品及介紹有代表性的藝術家時,除了圖像信息的傳達更需要注重對作品和藝術家所處的時代背景進行介紹,并對作品背景故事、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進行簡要分析,以此達到了解作品背后文化內涵的目的。
3.3 重視實踐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鼓勵學生自主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可以以分小組設計小專題的形式,提供如透光銅鏡、倒流壺、轉心瓶、鎏金香囊等別致的藝術品為主題供學生自行研究,通過搜集整理資料解開謎題,并提供小組之間、師生之間相互溝通和交流的平臺,以此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
除文化背景、內涵等理論知識的講授外,還可為學生講授一些簡單的工藝流程,如青銅器制作、陶瓷制作、漆器制作等。在條件允許的的情況下,可教授一些簡單的技能,比如石碑拓片、扎染、蠟染、陶藝等,并鼓勵學生以自我興趣表現為主,不過分強調傳統制作程序的規范性,從而幫助學生更深入理解傳統工藝,完成對傳統文化的學習。
綜觀歷史,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設計是能脫離其本國的文化而獨立于設計舞蹈之上的。中國是一個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文明古國,中華民族歷經五千年的歷史演變孕育的傳統文化是中國人民幾千年來精神和心靈的依托,也是中國設計的一筆寶貴財富。
參考文獻
[1] 張吉嵐.藝術設計教育中要重視民族文化[J].昆明大學學報(綜合版),2004.(2).
[2] 歐陽瑰麗.淺談藝術設計教育中的設計文化[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科版),2005.(1).
[3] 張冬.藝術設計教育的借鑒和繼承[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05.(4).
[4] 王昕.傳統文化教育對藝術設計的重要性[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7.(14).
[5] 林偉.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與現代設計的融合研究[D].江南大學,碩士論文,2008.
[6] 利江.對藝術院校設計專業教學中加強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思考[J].大家,2011年第10期.
[7] 李曉魯 魏楊楊. 中國傳統文化在當代高校藝術設計教育中的重要性[J].藝術教育,2012年04期.
[8] 黃先明. 在美術教育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的策略分析[J].新校園(理論版),2012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