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曙光 田巨 林列書
摘 要:隨著我國民航事業的飛速發展,培養符合民航行業要求和飛機附件修理維修崗位所需的飛機部件修理人才培養勢在必行,論文就課程體系、實踐教學、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相關內容進行論述,既提升了飛機部件修理專業人才培養的質量,又滿足了企業崗位能力要求。
關鍵詞:飛機部件修理;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
廣州民航職業技術學院飛機部件修理專業主要培養從事航空器結構修理、起落架修理、機械附件修理、動力裝置修理、電子附件修理和電氣附件修理等生產第一線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為滿足民航行業對飛機部件修理專業人才日益增長的需求,并結合國內外民航行業標準和相關專業崗位的職業能力要求,以飛機維修工程崗位核心能力培養為主線,使學生在校期間掌握飛機部件修理必需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專業知識、基本技能和專業技能,并具備較強自我更新和自我提高能力。
1 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1)產業的發展決定了對人才的強烈需求:《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年一2020年)》,大型飛機被確定為“未來15年力爭取得突破的16個重大科技專項”之一。現代飛機制造集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為一體,民航維修是飛機設計、制造的延伸,除自身帶動新技術、新工藝發展外,還促進飛機設計、制造技術和工藝材料發展。
(2)行業特點決定了對人才的高技能要求:民用航空維修行業是資本密集和技術密集型行業,飛機的安全性要求決定了飛機的部件的精密性,這也決定了航空部件修理是專業性極強的高精尖技術,從事航空部件行業技術壁壘很高,技術更新快,對從業者知識和技能水平提出了很高要求。由于目前我國民航院校尚未開設此專業,國內飛機部件修理專業培訓非常匱乏,相關技術人員基本上是由飛機維修人員改行或由社會上其他行業直接招聘,對飛機部件修理的深層次知識掌握非常有限,難以勝任高度專業化的部件修理工作。維修企業只能以企業內部師傅帶徒弟、開辦短期專項培訓班的方式部分解決該類型人才短缺的現實問題。
(3)企業維修業務拓展的迫切要求:目前國內飛機部件修理企業業務飽滿,新的部件修理項目不斷開發,企業規模和效益都迅速發展壯大。企業對飛機部件修理專業的人才求賢若渴,由于目前全國院校尚未有飛機部件修理專業,企業新員工只能從相近專業招聘,導致新員工培養周期太長,一般需要5年以上時間的培養才能掌握技能修理技能。
2 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主要內容
(1)構建基于行業標準、民航特色鮮明、旨在培養學生高素質職業能力的專業課程體系。
以中國民航行業標準為依據,并借鑒美國FAR和歐洲EASA的民航國際行業標準,以民航飛機維修崗位能力培養和課程模塊建設為重點,構建基于行業標準、民航特色鮮明的課程體系,使現行的專業課程內容既完全符合民航飛機維修崗位的要求,又能充分體現教學過程的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所有課程和內容均符合中國民航CCAR147部模塊化教學的要求。
(2)注重“學習和再學習能力”的培養,培養 “寬口徑、高素質、重應用”的復合型人才
飛機部件維修崗位不同于普通飛機維修崗位,基本上涵括飛機維修的全過程,所涉及的專業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十分廣泛,因此,對部件維修人才的素質要求也相應提高。這需要學生形成獨立的思考并獲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培養學生學習基本專業知識的同時,應逐漸培養其自主學習、收獲新知并轉換成自身素養的能力,即注重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再學習能力”的培養。“寬口徑”一是指知識范圍要寬,不僅具備維修基本知識,還應具備飛機維修相關學科的知識和素養;二是指適用范圍要廣泛,既能夠承擔部件維修崗位的要求,也能適應飛機航線維護和定檢維修崗位的要求。“高素質”是指綜合素質要高,既具有堅實的專業理論,又具備初步的民航維修管理能力。“重應用”是指能夠理論聯系實際,熟練掌握飛機部件的維護、測試、故障診斷、故障排除技能,勝任不同崗位、不同機型飛機部件維護任務,具有較強的分析問題和解決本專業實際問題的能力。
(3)校企合作、產學深度融合,推進校外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
基于行業標準的高級應用型人才培養是實現產學、工學緊密合作,獲得行業、企業支持,將產學合作、工學結合落到實處的根本保證[1]。依據行業職能部門制定的規章,深入挖掘行業企業所需的核心職業能力,將行業企業的核心能力要求融入到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有利于課程體系的改革,同時有效地對接了崗位群,提供企業滿意的優秀人才;通過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企業為學生提供生產實習崗位和專業實訓條件,又滿足了企業的用人需要,實現校企“互惠”[2]。基于行業標準的實驗、實訓條件建設為行業高職院校的高級應用型人才培養提供了校內仿真的和校外真實的實踐教學環境,推進校企共享型公共實訓平臺的建設。
(4)立足民航,服務地方,增強專業的社會服務能力
學校通過與企業深度合作,聯合成立飛機部件修理在職人員培訓基地。專業教師在航空器維修技術培訓、維修執照培訓及教師培訓、學生實習等項目上開展全面合作,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部分專業教師同時也是中國民用航空器維修人員執照基礎部分考試的考官,多次到國內同類院校進行考試任務,深得同類院校和民航企業的認可。
(5)“訂單培養”、“工學交替”和“頂崗實習”為專業人才的快速發展提供新思路
“訂單培養”主要是為國內大型航空公司、大型飛機及發動機維修公司培養高技能人才。按照民航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數量、崗位技術要求、地域分布等情況,與民航企業一起制定切實可行的課程計劃和統籌安排學生的實訓和實習。學生在二年級時候,公司來學校進行選拔、面試、考試、考核,符合企業要求者直接簽訂就業協議,三年級的課程按照企業的要求進行調整,增加企業要求的安全教育、企業文化、專業英語、手冊使用等內容,并到企業頂崗實習半年。
“工學交替”主要按照民航企業的工作和學習條件,制定靈活多樣的課程計劃,在民航企業生產旺季安排學生進行頂崗實習、在生產淡季安排學生進行課堂學習或校內基本技能訓練。
“頂崗實習”是指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前兩年主要在校內完成基本理論知識學習、基本技能訓練和模擬生產性實訓,第三年分期分批到南方航空公司所屬的各分(子)公司、廣州飛機維修工程有限公司等校外實訓基地進行為期半年的校外頂崗實習。
(6)現代學徒制教育模式為飛機部件修理人才培養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
《高等職業教育引領職業教育科學發展行動計劃》征求意見稿提出探索建立以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學校主辦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學徒制,加強高等職業學校與政府、行業、企業等方面的聯系,實行招生與招工一體化,創新對企業發展與產業升級適宜人才供給模式。繼續加強學校和行業企業在物質和精神層面的多層次、全方位的深度合作。校企共同完成人才培養方案規定的基礎和專業課的學習和實踐,在第三、四學年由企業選擇選擇優秀的畢業生提前進入工作崗位,校企雙方簽訂用工合同,企業委派專門技術人才負責專業知識的培訓、機型培訓,考核合格直接上崗,既達到教學的要求,又滿足企業的需求。
(7)注重專業英語和實用英語的培養,為學生“再學習”能力的培養打下良好的基礎
隨著我國大量民航新飛機的引進,英語作為重要的交流工具,可以為飛機部件修理人員獲取第一手的資料,越來越多的飛機部件修理崗位需要熟練的英語書寫和表達能力,能夠熟練地閱讀飛機維護手冊和部件修理手冊。注重英語能力的培養勢在必行,在課程設置上注重英語教與學的長期性和高效性。學生除了獲取必要的英語證書外,加強專業英語的聽說訓練。為學生自身能力和素養的提升奠定堅實的基礎。
3 結束語
飛機部件修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是民航科技和飛機維修技術發展的必然要求,必將為我校民航職業教育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切實可行的契機,為飛機部件修理專業人才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空間。
參考文獻
[1]吳萬敏,姚琳莉.論行業高職院校基于行業標準的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之必要性[J].高教探索,2010,6(6):108-110.
[2]趙先堃.現代學徒制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啟示[J].北京電力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10:177-178.
作者簡介
雷曙光,男,1973年出生,陜西興平市人,副教授/碩士研究生,飛機部件修理研究方向;
田巨,男,1969年出生,遼寧沈陽市人,副教授/碩士研究生,飛機部件修理研究方向;
林列書,男,1962年出生,海南海口市人,副教授/大學本科,飛機部件修理專業教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