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兆坤
摘 要:近年來,江蘇省加工貿易發展呈現區域不平衡的特點,蘇南加工貿易的發展遠遠超過蘇北地區。通過對加工貿易的規模、產品結構、市場等方面分析蘇南蘇北加工貿易的發展差異,提出的蘇南蘇北加工貿易的進一步發展針對性建議。
關鍵詞:加工貿易;區域對比;發展
江蘇是我國的外貿大省,加工貿易在其進出口中占主導地位。建立在比較優勢理論基礎上的加工貿易,給江蘇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動力和機遇。然而包括蘇州、無錫、南京、常州、鎮江 5 市的蘇南和包括連云港、鹽城、淮安、徐州、宿遷 5 市的蘇北加工貿易發展極不均衡。這種狀況不僅拉大了蘇北與蘇南的經濟差距,而且導致一定的社會問題。馮其河(2011)[1]以蘇州工業園區在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實踐為例,論證了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路徑與方式。 因此,分析江蘇加工貿易區域差異的表現與原因,提出協調發展的建議,對于促進江蘇加工貿易可持續發展以及江蘇區域經濟和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 蘇南與蘇北加工貿易對比分析
改革開放30多年,江蘇省加工貿易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跨躍式發展,但是江蘇省加工貿易出現了區域發展不平衡的特點。蘇南地區加工貿易起步早,加工貿易發展較為成熟,已到了需要升級的時刻。而蘇北地區加工貿易起步晚,吸引外資能力不足,加工貿易仍處于初級階段。所以需要對蘇南蘇北加工貿易發展進行對比。
1.1 加工貿易規模比較
蘇南蘇北地區加工貿易在規模上差距較大。從加工貿易總量來看,蘇北地區遠低于蘇南地區。如表1分析可知,蘇南地區加工貿易總量遙遙領先蘇北地區。蘇南地區加工貿易額占江蘇省加工貿易總額的比重也高于蘇北地區。可見蘇南地區加工貿易規模遠大于蘇北地區,蘇南蘇北加工貿易發展不平衡。
表1 2009-2013年蘇南蘇北加工貿易總額及占全省加工貿易總額的百分比
(數據來源:由江蘇省統計年鑒及江蘇省統計局數據(2008—2013)整理所得)
1.2 加工貿易產品結構比較
蘇南蘇北地區在加工貿易產品結構上也存在差異。由圖1、2分析可知,蘇南地區加工貿易產品結構是以機電、高新技術產品為代表的技術密集型產品,蘇北地區仍停留在勞動密集產品為主導的產品結構。蘇南目前加工貿易開始從分散式制造向系統集成制造轉變,加工貿易商品中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具有明顯優勢。同時新能源,新醫藥等新興產業的發展也優化了蘇南地區的產業結構。而蘇北地區雖然加工貿易仍處于初加工階段,技術含量低,附加值低。相較于蘇北地區,蘇南地區商品結構更為多樣,層次更高,結構優于蘇北地區。
圖1 2012年蘇南地區加工貿易主要產品
(數據來源:2013年江蘇省統計年鑒及蘇南各市統計年鑒整理所得)
圖2 2012年蘇北加工貿易主要產品
(數據來源:2013年蘇北各市統計年鑒及2012年年統計公報整理)
1.3 加工貿易市場比較
蘇南蘇北地區加工貿易市場較為集中。蘇南蘇北地區加工貿易市場都過于集中,蘇南地區是以歐美市場為主,蘇北地區則以亞洲為主。雖然蘇南地區新興市場開拓較為廣闊,但其占比不高,而蘇北地區除主要市場外,其他市場出口額相較于蘇南地區,比較低。由此可見,蘇南蘇北地區,加工貿易市場多元化程度不高,都需拓展市場。
2 影響蘇南蘇北加工貿易發展差異的因素
通過分析,蘇南蘇北加工貿易的規模不同,發展不平衡;出口的產品結構不同,蘇南以技術密集型產品為主,蘇北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蘇南蘇北加工貿易的市場都較為集中,蘇南出口市場略比蘇北多元化。造成這些差異的原因有:
2.1 區位優勢不同
地理條件的不同直接導致了蘇南、蘇北開放程度的差異,促使了江蘇加工貿易區域差異的形成。蘇南處于長江下游地區與“長三角經濟區”核心城市上海接壤,優越的地理位置使其可以充分利用國內外的資源、資本、技術和市場,進而推動加工貿易的迅速發展。蘇北地區雖然東臨黃海,西依中原,是沿海經濟帶和陸橋經濟帶的交匯區域,在全國生產力布局中具有承東接西,溝通南北,雙向開放,梯度推進的獨特區域優勢。但這些優勢并未發揮出來,對外資吸引力
不足。
2.2 勞動力素質差異
蘇南地區產品結構優于蘇北地區原因在于,蘇南加工貿易以技術密集型為主導,產品較高級,附加值較高。歸根到底是技術人才,創新能力的差異。李薇(2008)[2]認為規模龐大的低素質勞動力是影響我國加工貿易發展的制約因素。蘇南地區擁有的高等院校為該地區加工貿易企業輸送了大量的專業化,技術型人才,蘇北地區的高校質量低于蘇南地區,為當地培養的人才在一定程度上素質低于蘇南地區,蘇南蘇北勞動力素質的差異導致了加工貿易發展人力資源的差異,影響蘇南蘇北加工貿易的發展。
2.3 創新能力存在差異
蘇北地區知識產權總量僅為蘇南地區的18.1%,大部分企業仍然處在有生產無產權,有產權無知識的狀態,導致生產經營只注重短期效益,顯示出創新能力不足。因此只能生產處于價值鏈低端的產品,填補發達國家因勞動力成本上升,低檔產品競爭力降低所帶來的缺口。
3 促進蘇南蘇北加工貿易發展的對策
要緩解目前蘇南蘇北加工貿易發展不平衡的趨勢必須加強兩地區的合作,實現加工貿易的協調發展。保持蘇南加工貿易發展的領先優勢,加快推進蘇南地區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激發蘇北的后發優勢,快速壯大加工貿易的規模。
3.1 加強區域合作,實現加工貿易的協調發展
要改善蘇南、蘇北地區加工貿易發展不平衡的狀況,必須實現兩地區產業轉移的成功對接,充分認識到不同地區的不同產業鏈中的加工貿易的比較優勢,將蘇南地區一些低附加值,勞動和資源密集型的加工貿易企業逐漸轉移到蘇北地區。由政府牽頭促進省內各區域的合作,實現加工貿易區域協調發展。
3.2 加快蘇南加工貿易轉型升級
王子先、楊正位、宋剛(2004)[3]認為我國加工貿易經過發展已經進入到一個需要轉型升級的階段。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方向是:抓住機遇,促進國內產業配套,產業鏈條延伸,鼓勵國內有實力企業參與,提高我國企業自主發展能力。蘇南地區加工貿易的發展已經趨于成熟,目前已到了轉型升級的關鍵時刻。因此要繼續加快加工貿易的升級,提高產品附加值,延伸價值鏈。加大自主創新力度,培育一批自主品牌出口,參與國際競爭,搶占國際市場。另外要增強科研院所和企業之間互動效應,加強科研機構和企業之間的技術開發合作。羅茜柏鑫(2012)[4]通過計量分析法認為我國加工貿易升級的內在促進機制還不成熟,應立足增強本土企業自主研發和技術創新能力,完善加工貿易政策來促進加工貿易產業升級。兩地區要認識到自主創新的重要性和緊迫感,積極培養創新型人才,加快地區加工貿易轉型升級。
參考文獻
[1]馮其河.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實踐研究—以蘇州工業園區為例[J].物流科技,2011(9):142-144
[2]李薇.我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現狀及對策研究[J].企業活力,2008(1):53-55
[3]王子先、楊正位、宋剛.促進落地生根—一我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發展方向[J].國際貿易,2004(2):10-13
[4]羅茜、柏鑫.中國加工貿易產業升級影響因素實證研究[J].對外經貿,2012(1):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