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晉瑜
自二戰結束以來,日本與朝鮮之間一直處于無邦交的非正常狀態。二戰之后形成的冷戰格局將朝鮮半島分割為美國控制下的韓國和蘇聯扶植下的朝鮮兩個國家。戰敗的日本于1952年才結束被美國占領的狀態,從而恢復了主權國家的外交權,采取了追隨美國的對韓一邊倒的朝鮮半島政策,將韓國作為朝鮮半島的“唯一合法政府”與之簽訂單方面和約,客觀上產生了否定朝鮮一方的效果,也因此關上了日朝關系正常化的大門。到了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隨著冷戰體制的漸趨瓦解及朝鮮半島局勢的相對緩和,更重要的是美國對朝鮮政策的逐步改善,奉行以“日美基軸”為中心外交政策的日本同樣為了自身利益,也積極開展對朝外交。日朝關系正常化問題逐漸提上兩國的議事日程,雙方都對此進行了積極的籌備。
日本在對朝政策理念上由“對抗”調整為“制衡”,在政策導向上由“追隨”調整為“突破”,自1988年7月開始,在不到9個月的時間里,日本政府接連三次發表所謂對朝“新見解”,表達了改善對朝關系的強烈愿望。朝鮮為了緩解其外交孤立、經濟困難,也開始轉變對日本的外交政策,頻頻向日本發出期望改善關系的積極信號。為了表示誠意,1990年7月,朝鮮正式邀請日本自民黨和社會黨聯合代表團訪問朝鮮,日本對此給予了積極回應,于同年9月24—28日,以自民黨頭號人物金丸信和社會黨副委員長田邊誠為首的代表團訪問朝鮮,期間發表了《三黨聯合聲明》。這是二戰以后日朝執政黨間的首次正式接觸,雙方承諾為盡早舉行兩國政府間談判而共同努力。根據這一聲明,從1990年開始了曠日持久的日朝關系正常化談判,但始終收效甚微。其中的影響因素固然很多,而朝核問題無疑是其中最為敏感的難題之一。
朝核問題源于90年代初的第一次朝核危機。1992年美國根據衛星照片發現加入《核不擴散條約》的朝鮮有開發核武器的跡象,要求其接受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的“特別核查”,但朝鮮在此問題上態度強硬。1993年1月,朝鮮暫時中止IAEA對朝鮮的視察,3月12日宣布退出《核不擴散條約》。1994年4月,美以朝鮮不與IAEA合作為由,恢復美韓軍演。6月,美要求聯合國對朝制裁。在此緊要關頭,美國前總統卡特前往平壤與金日成會談,使局勢瞬間降溫。雙方于10月21日簽訂《日內瓦核框架協議》,第一次朝核危機得以解決。日朝邦交正常化談判于1991—1992年期間進行了8輪會談,第8輪談判時正處于朝核危機階段,日本要求朝鮮接受IAEA核檢查,朝鮮認為核檢查是朝美問題,不應納入朝日談判。而美國政府曾多次表示,日朝關系的正常化一定要與朝鮮是否接受核檢查等問題掛鉤,否則不能認可日朝關系的實質性進展。在美朝簽訂《核框架協議》后,日本馬上就表示放棄以“李恩慧問題”作為恢復談判的前提,兩國又開始新一輪接觸。
日朝關系在1994年以后開展了多次政黨外交和政府間高官接觸,但卻沒能在20世紀的最后幾年重開談判之路。尤其是1998年朝鮮試射一枚導彈飛越日本上空后,曾盛極一時的“導彈威脅論”、“核威脅論”等輿論再度甚囂塵上,日本國內反應強烈,兩國關系陷于極度緊張狀態。直到90年代末美朝之間的良性互動加強,才使得日朝關系有所轉機,終于在時隔七年半之后的2000年,雙方才重開談判,從當年的4月到10月,舉行了第九、十、十一輪談判。但缺乏互信、極其脆弱的日朝關系又因為一系列摩擦而沒有取得任何實質性進展。2002年9月,日朝兩國在之前“紅十字會談”的基礎上,日本首相小泉對朝鮮進行了堪稱“破冰之旅”的閃電式訪問,與金正日舉行了首腦會談,最終發表了《日朝平壤宣言》,就兩國關系正常化、清算歷史、安全問題等一些懸而未決的問題達成共識。雙方于同年10月在吉隆坡舉行第十二輪談判。然而,在談判前夕,美國拋出朝鮮仍在秘密研制和開發核武器的消息,引起世界嘩然,導致第二次核危機的爆發,也預示了談判的失敗結局。日本對此大加指責,并采取了一系列制裁措施,且無論在深度、廣度還是強度上都超過美國。2003年8月,朝核問題六方會談正式啟動,“該會談成為日朝政府勉強維持接觸的主渠道”。在這些接觸的基礎上,兩國于2006年2月舉行第十三輪邦交正常化談判,結果又是不歡而散。而同年7月朝鮮試射多枚導彈,10月又進行核試驗,給日朝關系蒙上了一層難以消逝的陰影。2007年3月,兩國舉行邦交正常化工作組第一次會議,雙方只確定今后繼續會談,但沒有確定下一輪談判的時間和地點。
對于日本來說,朝核危機是切切實實的現實威脅,“與美國不同的是朝鮮的核武器能打到日本;與韓國不同的是追加核打擊的傷害對日本來說無疑的巨大的;與中俄不同的是朝鮮明確而連續地發表敵視日本的言論……總之,阻止朝鮮發展核武器應該成為日本的最大課題。”而對于朝鮮來說,發展核武器是其謀求生存空間和相應的國際地位的重大努力,卻與美國對于朝鮮半島的軍事平衡和外交格局的實質掌控之間產生了結構性矛盾。因此日朝關系的正常化倚賴于美朝矛盾的解決,那么日本將朝核問題作為日朝邦交正常化的前提條件勢必會受到更多不確定因素的影響,日朝關系的走向也更加撲朔迷離。
參考文獻
[1]金熙德:《日美基軸與經濟外交——日本外交的轉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283頁
[2]金祥波:《朝鮮對外戰略史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92—93頁
[3]同上,95頁
[4]姜龍范:“‘朝核問題與日朝邦交正常化”,《國際觀察》,2008年第5期
[5]同上④
[6]金熙德:《21世紀初的日本政治與外交》,世界知識出版社,2006年,322頁
[7]劉江永:《當代日本對外關系》,世界知識出版社,2009年,300頁
[8]巴殿君、潘海英:“日朝關系與朝核問題”,載《東北亞論壇》,2005年3月,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