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岳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由道路、理論體系、制度三位一體構成的。十八大報告闡明了三者的相互聯系: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途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行動指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統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 與之相對應,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這“ 三個自信” 也是有機聯系的整體,歸結起來就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自信,貫穿其中的則是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理論以及所確立的制度的高度自信。
1 從何自信 三個自信的理論依據
第一,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自信,是對長時段中華民族文化傳承的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于中華文化沃土,具有深厚的歷史傳統和文化積淀,這是“ 三個自信” 的歷史文化源泉。中國地域遼闊、多種民族共存、人口眾多,之所以能夠在人類歷史上長期處于世界前沿,是因為中國文化對外來文化的包容性、開放性和融合性。簡言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理論和制度,正式這種內聚式發展模式的產物,因而可以在普遍范圍內獲得認同與支持。
第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自信,是對中國近代以來現代化發展歷程之深刻總結的結果。1840 年鴉片戰爭后,中國走上了一條曲折的現代化之路。從19 世紀中期到改革開放以前,中國經歷了三次現代化的努力。洋務運動開啟了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但當時的現代化限于器物層面,沒有推動制度層面和文化層面的革新,最終以失敗告終。20 世紀30 年代國民黨政府推動的現代化,其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是廣大民眾,加上日本的侵略戰爭,中國的資本主義現代化道路最終流產。新中國成立后,中國走上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道路,但由于對社會主義的認識不足,以及受蘇聯模式的影響,現代化進程中出現了一連串的失誤和挫折。洋務派的現代化,執著于船堅炮利的夢想,未能吸收西方制度和文化為中華文明所用,談不上“ 聚” 因此更談不上“ 內聚” 式發展; 南京政府的現代化,得西方制度文化之形卻未得工業化之實,廣大民眾更是在現代化努力的范圍之外,有“ 內聚” 之嘗試卻無“ 內聚” 之成功; 新中國前三十年的現代化,過多借鑒蘇聯模式,在建設道路上沒有完全與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際相結合,實際上沒有能夠“ 聚” 他國社會主義經驗為我所用。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成功地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接過中華文明火炬的同時,探索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發展道路。習近平同志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承載著幾代中國共產黨人的理想和探索,寄托著無數仁人志士的夙愿和期盼,凝聚著億萬人民的奮斗和犧牲,是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
2 為何自信 三個自信的理論緣由
1.面對中華文明與其他文明碰撞的現實和國內外挑戰,中華文明的發展與復興必須建立在“ 自決能力” 以及相應自信的基礎之上。中華文明不得不與其他文明碰撞的現實,使得對作為文明融合產物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自信成為必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文明融合的產物,也是中國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即中華文明復興的必由之路。沒有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自信,就沒有通過文明融合來復興中華文明的可能。
2.面對國內外挑戰,也使得堅持“ 三個自信” 成為必要。冷戰結束以來,國際利益格局不斷調整,中國與世界的融合度不斷提高,同時國內的改革事業進人攻堅階段,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進一步發展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也前所未有。從國際上看,雖然全球合作向著多層次、寬領域和全方位的方向拓展,中國與世界各國的相互依存、互惠互利進一步加深,但不利于中國發展的因素始終存在。從國內來看,在轉型發展過程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日漸突出,社會利益分化持續加劇,網絡時代的到來對應對轉型時期的困難和問題提出更高要求,信息時代的國內輿情變得更加復雜多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質疑和低毀之聲時有出現,部分民眾信心不足的問題始終沒有得到徹底解決。因此,面對國內外挑戰以及與之相應的困惑和質疑,更需要樹立對中國道路、中國理論和中國制度的自信心,繼續推進中國的發展進步。
3 何以自信 三個自信的理論支撐
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 三個自信” ,既是現實的,也是必要的。怎樣保持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自信,則是需要進一步回答的問題。
第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創造活力。習近平同志在亞太經合組織的演講中提出的這“ 三個解放” ,既是中國接下來深人推進改革和發展的要求,也是未來我們保持“ 三個自信” 的必要條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成為當代中國的旗幟,成為凝聚中國人民建設幸福美好生活的動力,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仍有待于進一步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還需進一步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還不是盡善盡美,尚需更加成熟和定型。
第二,在文化自覺的過程中認識和處理中國和西方發達國家的關系。在當今世界體系中,中心國家的強勢意識形態對中國的文化和制度形成了巨大壓力; 隨著中國越來越融人世界體系,西方理論和思潮也會更加洶涌地進人中國。能否正確認識和處理全球化條件下不同文明、不同文化之間的關系,是能否保持文化自信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信的大問題。文明多元并存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全球化不可能消除文明的多樣性。中國應堅持走適合自己特點的發展道路,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同時積極借鑒人類文明的有益成果,為構建國際文明新秩序做出自己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