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昭財
新世紀以來,關于不動產的糾紛日益增加,其中關于相鄰權的問題成為當下一個熱點話題。在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不斷普及的今天,人們已不再滿足于對自己不動產的積極有效利用,而是想實現自己不動產權利的最大化。這種現實中的矛盾不禁讓我們想到兩種類似卻又看似沖突的兩種法律制度:地役權與相鄰關系。毫無疑問,這兩種法律制度都涉及對他人不動產的利用,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但在我國當前立法中,這兩種制度在屬性上有著“質”的差別,相鄰關系屬于所有權的延伸而地役權屬于用益物權的一種。區分相鄰關系與地役權的關鍵在于如何判斷一方的行為是否屬于對他人不動產的必要合理以及最小限度地利用。從理論上來講,凡是屬于對他人不動產最小限度的利用均屬于相鄰關系的范疇,反之,則為地役權。但現實生活紛繁復雜,司法實踐中也尚未做出一套相對成熟的裁判機制,所以從學理上對二者各方面的區分就顯得尤為重要。
1 地役權相關制度的歷史演進
在奴隸制社會,土地的所有制形式為土地私有,關于地役權的論述可追溯至古羅馬時代。那時,對他人土地的利用均屬地役權的范疇,而作為用益物權的地役權也不斷豐富發展,進而演進出許多其它類型的用益物權。而地役權內容的發展是在近代的歐洲國家,較為典型的立法模式為法國模式和德國模式。
隨著自由資本主義的發展,歐洲大陸對土地利用的法律制度不斷出臺,其中就包括對地役權的相關規定。1804年,拿破侖率先制定了法國《民法典》,其中關于地役權的制度繼承了古羅馬的相關規定,并進一步將地役權發展為法定地役權和約定地役權。而德國《民法典》卻有所不同,第一次明確區分了兩種法律制度,其立法與我國現行立法大體相似,即德國立法將地役權分為廣義地役權與俠義地役權。我們現在所說的地役權即為俠義地役權。
英國以圈地運動為界,之前在公有制土地之下,不存在對他人土地的利用問題;圈地運動之后,為使使用他人土地更加便利,也演進出地役權制度。美國繼承了英國法這一制度。并且英美法意義上的地役權也與我國大體一致。
2 對相鄰關系和地役權的相關論述
相鄰關系是指相鄰不動產的權利人,在行使權力時,相互之間應當給予必要的便利或接受必要的限制所產生的權利義務關系。需注意的是相鄰關系僅針對不動產而言,動產無所謂相鄰關系。不動產的權利人既包括所有權人,用益物權人,也包括承租人等其他不動產使用人。相鄰關系屬于所有權的一種,它在本質上是相鄰不動產所有權或使用權的適當延伸或限制:(1)所謂延伸,是指依法利用相鄰不動產。需注意的是,《物權法》第92條規定:“不動產權利人因用水、排水、通行、鋪設管線等利用相鄰不動產的,應盡量避免對相鄰不動產權利人造成損害;造成損害的,應當給予賠償。” (2)所謂限制,是指容忍鄰居利用自己的不動產(例如,容忍他人通行)或者為保護鄰居的利益而不為一定的行為(例如,修建房屋不得影響鄰居的采光、通風)。我國對地役權的產生和內容由法律直接規定,無須雙方當事人加以約定。我國現行立法中規定的相鄰關系主要有:相鄰用水、排水關系;相鄰通行關系;相鄰管線安設關系;相鄰通風、采光、日照關系;相鄰環保關系;相鄰損害防免關系。
地役權是指地役權人有權按照合同約定,利用他人的不動產,以提高自己不動產的效益。與相鄰關系相似,地役權人范圍較為廣泛,既可以是不動產所有人,也可以是土地承包經營權人、建設用地使用權人、宅基地使用權人等其他物權人。地役權的內容較為靈活,但究竟如何利用由雙方當事人自行約定。
3 地役權與相鄰關系的比較
雖然在作用方面兩者都是為了充分發揮相鄰不動產的經濟效益,但二者仍是不同的法律制度,并不能完全重合或互相包含,二者在制度層面存在以下差異:
1.在產生原因方面,也是二者最本質的區別,相鄰權旨在確定所有權范圍,是依據不動產權利而發生的法定權利,必須直接由法律規定,否則將嚴重影響土地利用;地役權并非土地利用中必然存在的權利,其取得主要是依法律行為而取得,一般是約定權利,可基于當事人合同約定產生,當事人雙方須到不動產登記機關進行設立登記。
2.在調整范圍方面,相鄰權是法律對相鄰關系進行的一種最小限度的調節,也是對他人土地最小限度的利用調整;地役權對他人不動產權利的限制與擴展程度較大,并且能夠基于當事人意思自治來彌補相鄰關系的不足,從而更優質的利用土地和其他不動產資源。
3.二者在有償或無償、存續期間上的不同:相鄰關系中,相鄰權人行使權利是無償的,相鄰義務人有容忍義務;地役權既可以是有償的也可是無償的,具體情況雙方可在契約中自由約定,但一般情況下是有償的。此外,相鄰關系的存續期間是法定的,一般隨不動產的存續而存續;地役權一般有固定期限,由地役權合同約定。
4.二者的救濟方式不同:正是因為二者產生原因不同進而導致二者不同的法律性質與效力。因此,在權利受損情況下二者的救濟方式也不相同。相鄰權受到侵害的,相鄰權人只能提起侵權之訴,在性質上屬于物權請求權,根據權利受到侵害的實際狀況,要求相鄰義務人承擔“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恢復原狀”等物權責任,有損失的還要求賠償損失。 而在地役權關系中, 地役權人可對妨害地役權行使的人提起侵權之訴,供役地人可對地役權人的權力濫用和損害提起違約之訴或侵權之訴,并可因此中止合同的履行。
綜上,地役權與相鄰關系在調整土地利用方面早已有明確分工。相鄰權主要體現了法定相鄰關系的模式,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私法自治原則,存在一些弊端,因此需要約定地役權來彌補其在使用過程中的漏洞與不足,以實現更優質的土地利用。這兩項制度互為依托,在尊重法律的前提下,最大程度上實現了意思自治,對維護法院的權威和當事人的權利都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