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電力的應用日益廣泛,隨之而來的因觸電導致人身和財產傷害的糾紛也逐漸增多,由于案件本身的復雜性,以及法律適用的不確定性,各地法院在處理觸電案件時爭議較大,本文旨在對觸電人身損害案件的歸責原則做一解析。
1 法條概述
目前,對于觸電人身損害賠償案件,我國現行有效的法律規定有《民法通則》、《侵權責任法》和《電力法》等。《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三條規定,從事高空、高壓、易燃、易爆、劇毒、放射性、高速運輸工具等對周圍環境有高度危險的作業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如果能夠證明損害是由受害人故意造成的,不承擔民事責任。這被大多數學者解讀為對于高度危險作業者的無過錯責任。《侵權責任法》第七十三條規定,從事高空、高壓、地下挖掘活動或者使用高速軌道運輸工具造成他人損害的,經營者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但能夠證明損害是因受害人故意或者不可抗力造成的,不承擔責任。被侵權人對損害的發生有過失的,可以減輕經營者的責任。《侵權責任法》對《民法通則》的規定做了一定程度的擴大。《電力法》第六十條規定,因電力運行事故給用戶或者第三人造成損害的,電力企業應當依法承擔賠償責任。電力運行事故由下列原因之一造成的,電力企業不承擔賠償責任:(一)不可抗力;(二)用戶自身的過錯。因用戶或者第三人的過錯給電力企業或者其他用戶造成損害的,該用戶或者第三人應當依法承擔賠償責任。《電力法》是為規范電力經營和使用,保障電力安全運行的特別法。
2 歸責原則體系現狀
根據事故電源的電壓等級不同,可以將觸電案件分為高壓觸電案件與低壓觸電案件兩種。將觸電案件分為高壓觸電與低壓觸電兩種,其法律目的在于確定不同電壓等級觸電案件的歸責原則。
1、高壓觸電案件
根據《民法通則》第123條和《侵權責任法》第73條的規定,可見高度危險作業致損的責任為典型的無過錯責任。但《民法通則》卻沒有對“高壓”作進一步的闡述,不但沒有表明高壓的電壓等級,甚至連“高壓是指高電壓”都讓人產生質疑,因為從物理的角度看,高壓可指高水壓或高氣壓。最高人民法院于2000年11月13日通過,自2001年1月21日起施行的《關于審理觸電人身損害賠償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中加以詮釋,第一條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三條所規定的“高壓”包括1千伏(KV)及其以上電壓等級的高壓電;1千伏(KV)以下電壓等級為非高壓電,但此《解釋》已于2013年4月8日廢止,如今在現行有效的法律法規中,已沒有對高、低壓劃分界限的規定,筆者認為雖然高、低壓電的概念純屬技術范疇,但在法律適用時前提不明確,是有缺陷的。
對高低壓界限劃分,業界有幾種依據。一是按國家行業標準《電業安全工作規程》的規定:“電氣設備分為高壓和低壓兩種: 高壓電氣設備:對地電壓在250V以上者; 低壓電氣設備:對地電壓在250V及以下者。” 二是國家電網企業標準《電業安全工作規程》規定:“電器工作分為高壓和低壓兩種:高壓電氣設備:電壓等級在1000V及以上者;低壓電氣設備:電壓等級在1000V以下者;”三是,在電力行業內部,10千伏及以上的電壓被稱為高壓,以下則稱之為低壓。四是GB26820-2011 《電力安全工作規程》3.3低壓為交流電力系統中1000V及其以下的電壓等級或直流電力系統中1500V及其以下的電壓等級。高壓通常指超過低壓的電壓等級,特定情況下,指電力系統中輸電的電壓等級。筆者認為,第四種觀點即國標,是在無法律規定的情況下,最具權威性的,司法實踐中應適用此標準來界定高、低壓。
對于高壓電致人損害案件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業界也有不同的看法。有學者認為,只要受害人的損害結果與電力企業的行為,甚至僅僅是通電的電力設備之間存在關聯,即使電力企業沒有過錯也要對損害結果承擔賠償責任,是有失公平的。高風險往往意味著高收益,高度危險作業者,如鐵路、電力,一般被認為其生產經營活動會產生較高的經濟利益,即受益者。民法設置無過錯責任原則的宗旨在于由受益者合理補償受害人的損失,為保障受害人的權益而設立。電力企業在體制改革前屬于公用事業類單位,如今雖變身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企業,仍擺脫不了其公用事業的性質。電力企業從發電到變電再到配電的一系列生產經營活動,都是為提高人們生活質量,促進工業生產,從而推動社會進步,全社會都是受益者。如果說無過錯責任原則是由受益者補償受害者的話,那全社會都應共同承擔風險,而不應由電力企業來承擔。此外,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會使電力企業侵權責任壓力過大,而使電力企業過度謹慎的開展電力建設、運行活動,放棄一些風險較大的活動或采取過度的預防措施以減少風險,長此以往,預防成本遠超過所保護的利益,不但浪費了社會資源,還阻礙的新技術的研發和創新,造成電力資源匱乏,社會發展將受到電能不足的阻礙。
筆者認為,由于電力本身的特性,電力生產和運輸是一種具有很高危險性的活動,它可能造成的損害大大超過一般的生產經營活動,一方面,要在一定程度上約束電力企業在其生產活動中做到嚴格、謹慎,另一方面又不能過于加重電力企業的賠償責任,使其負擔過重超過其承受能力。
2、低壓觸電案件
對于低壓觸電的歸責原則,一般有以下三種觀點:其一,《民法通則》《侵權責任法》對低壓觸電之人損害的責任沒有專門的規定,依一般法理,對沒有特別規定適用無過錯責任或過錯推定責任的,只能構成一般侵權責任,適用過錯責任原則,因此,對低壓觸電人身損害,應適用過錯責任原則。其二,對于人體而言,安全電壓為36V,有學者據此認為,只要高于人體安全電壓的,都應屬于高壓范疇,應納入《民法通則》第123條約束的范圍,因此低壓觸電損害和高壓觸電損害一樣,應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其三,根據《電力法》第60條,由于該法條未對電力運行事故是高壓還是低壓進行區分,因此,低壓觸電案件也可適用該條,該條的邏輯是用戶自身過錯或第三人過錯造成的電力運行事故導致的觸電案件,電力企業不承擔責任,而應由有過錯的用戶或第三人來承擔。這是一種過錯推定,不是一般的過錯責任。所謂過錯推定,在侵權行為法上,就是受害人在訴訟中,能證明違法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的因果關系的情況下,如果加害人不能證明損害的發生自己無過錯,那么就從損害事實的本身推定被告在致人損害的行為中有過錯,并為此承擔賠償責任。適用過錯推定原則的意義,在于使受害人處于較為有利的地位,切實地保護受害人的合法權益,加重加害人的責任,有效地制裁違法行為,促進社會的安定團結。適用過錯推定原則,從損害事實中推定行為人有過錯,那么就使受害人免除了舉證責任而處于有利的地位,則行為人則因擔負舉證責任而加重了責任,因而更有利于保護受害人合法權益。在觸電損害案件中,受害人無需證明加害人有過錯,直接推定電力企業存在過錯,電力企業只有證明其在建設合法性、運行合法合理性等方面均沒有過錯,才能免責。
3 作者觀點
筆者認為,處理觸電損害案件,應分幾種情況分別考慮。
在高壓觸電損害案件中,如果高壓作業或高壓運行事故是觸電損害案件發生的唯一原因力,電力企業應承擔無過錯責任。除了可以證明是不可抗力或受害人故意或過失的情況下,由電力企業承擔全部損害賠償責任,因為受害人即使盡到了應有的謹慎義務也不一定能完全避免損害的發生。并且此處的受害人“故意”應做廣義的理解,因為受害人故意觸電的情況除以觸電的方式自殺或自傷外幾乎不存在,例如破壞、盜竊電力設施,如按狹義的理解夠不上“故意”的情形,如行為人盜竊、破壞電力設施而致傷、致死也由電力企業承擔全部賠償責任,對電力企業而言也是有失公平的。
如果高壓作業或高壓運行事故不是觸電損害案件發生的唯一原因力,損害的發生是由多個原因造成的,應區分多個原因在損害發生中的原因力大小來確定各自的責任,受害人的過錯或過失也是多個原因之一,也要依其過錯在損害發生中的原因力大小來承擔相應的責任。
在低壓觸電損害案件中,由于低壓作業被一般完全行為能力人所認知,行為人應當盡到謹慎注意義務,來避免損害的發生,因此適用過錯責任原則,即受害人應當舉證證明電力企業存在過錯,且其損害結果與過錯行為之間存在因果關系。
作者簡介
江璇(1982-),女,浙江奉化,本科,經濟師,研究方向:民商
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