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又嘉
摘 要:在道教及其生態思想的很多經書中,對于“道”的闡釋都是直接吸收道家哲學思想而來,在面對宇宙生態這一類問題時,道教認為天地之道,據精神自然而行,虛無空廓、清靜無為的狀態是宇宙的本原,是最為自然不過的生態境界。
關鍵詞:道教;生態思想;清靜無為;自然生存狀態
道教及其思想以《道德經》為圣典,堅信一切修道養壽、出凡入圣的思想與方法,都蘊涵在其中。將哲學思想與人的心性結合在一起,與修持結合在一起。以哲理指導修持、指引修持,也就是推崇智慧升玄。信道者從而能從圣典中得到指導,進而深悟“清靜無為”的思想觀點。在道教及其思想那些紛繁復雜的醮祭儀式的背后,是對得道更深層面的理解:體道合道,悟玄而升玄,則既不必幻求肉體飛升,也不必苦煉丹砂;既不必去尋覓靈芝仙藥,也不必去海上求仙。認為真一妙術,發自內心;尋求仙經,不必外求,內修心性,遣欲澄心。心安無為,神即無擾,常清常靜、與真道會,是指出得道。這是求精神超脫,悟玄證道者的信念。
1 道家生態哲學和道教生態思想的淵源
《太上老君內觀經》認為:“道者,有而無形,無而有情,變化不測,通神群生。在人之身則為神明,推崇心也。因此教人修道,則修心也。教人修心,則修道也,”認為心為一身之主,心神被染,蒙蔽漸深,流浪日久,遂與道隔,若凈除心垢,開釋神本,則與道冥合矣。《坐忘論》認為:“不勞無為,則心自安,恬簡日就,塵累日薄。跡彌遠俗,心彌近道,至神至圣,孰不由此乎?”虔誠相信修道以《道德經》為圭桌,體道修性,可以悟玄證道的道教門信徒,屬于知識分子的比較多。道教經典《老君清凈心經》體現此派信仰最為顯著,如認為:“湛然常寂,寂無其寂,俱了無矣,欲安能生?欲既不生,心自靜矣。心既自靜,神即無擾。神既無擾,常清靜矣。既常清靜,及會其道。與真道會,名為得道。”可見,這里也就是認為,實現這樣的生態境界也就是得道,這也是為什么人們會在道教的日常修持中,看到很多清虛守一、坐忘主靜修行方法的原因。
而道教及其生態的“道”是從道家生態的“道”中一脈相承而來的。在道教及其生態思想中,作為教理樞要、最為高信仰的道,是無名無形,無為而無不為,為造化天地萬物的本始、本根,是天地萬物存在的最為終依據。在《太平經》中稱道為“萬物之元首,不可得名者”,《老子想爾注》則認為:“萬物含道精”,而唐初道士成玄英在《老子義疏》中寫道:
夫道者何也? 虛無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源。其大無外,其微無內,浩渺無端,杳冥無對。至幽扉察而大明垂光,至靜無心而品物有方。混漠無形,寂寥無聲。萬象以之生,五音以之成,……今古不移,此之指出道者也。從這些敘述中人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道家生態哲學和道教及其生態思想的淵源。
2 道家道教生態思想的起源
“道”這個概念是由以老莊為代表的先秦道家提出的,它是我國文化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是人們民族對宇宙本源這個問題所給出的答案。
在很久以前,當人們仰望蒼穹,俯視大地的時候,人們對于他們身旁的這個世界生成無數的疑問,人們經過蒙昧時期的成長,在逐漸清醒起來的視野中,開始用理性對自然、社會、人類進行重新審視和沉思。在東方,也有一個古老的民族正以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思考著同樣的問題。
當時,中國長江流域楚文化圈內的哲人老子正沉浸在玄微的冥想中,思索出了一種超越感覺、超越經驗、超越具體事物的東西,用它來解釋整個宇宙、社會、人類的起源與本質。老子提出:“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他憑借自己天才的直覺,感到萬事萬物有一個共同的本原,但這個本原是什么?這個東西是“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故強字之曰道。”因此,宇宙的起源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而在老子之后的莊子,認為“先天地生者”的不是具體的物,而是抽象的“道”:
“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由此,也不難看出,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同時,莊子進一步融合北方的陰陽學認為和道生萬物的宇宙起源圖式,明確告訴人們,陰陽是普遍存在于宇宙間的,而“陰陽相照相蓋相治”,便有了萬物,人類也是這樣兒衍生出來的。這種思想雖然缺乏科學的論據及符合邏輯的推理,不過它和自然界的草木枯榮、四季更替的現象以及男女結合繁衍子孫的情況是吻合的,因此,這種宇宙起源的圖式就顯得很圓滿,征服了當時的多數人。《太上老君認為常清靜經》認為:“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這可以認為是道教在道家生態生態影響下相應地生成的對于宇宙觀點論的概括。
那么老莊提出的這個“道”在他認為應該用混沌認為來解釋的。老莊在對宇宙觀點的論述中,一致指出,“宇宙在觀點之前,以及觀點與發展過程中,都是處于一個混沌的狀態。”在《老子》二十五章中寫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在這句話的后面,他把這種物命名為“道”,“道”和混沌的關系顯而易見,道在混沌中觀點,道就是對混沌的反映和概括,混沌是道的物質形態。道的物質運動主要表現為兩種:“道生萬物”,“有生于無”。老子在論述“道生萬物”時有一個重要的觀點,就是萬物從混沌的氣(或一)中分化而來,道或一與生即化是統一的,即道在混沌狀態之時,是變與不變的統一。
老莊尤其是老子的混沌認為,其實都是為了認為明以道為核心,以有沒有構成的宇宙,其形象是恍惚、朦朧與混沌的,其意境是深奧、幽邃與精妙的,觀點這混沌中的宇宙和觀點道是一致的。由于這個客體處于“玄之又玄”的境界,因此主張主觀世界必須達到客體那樣的意境,這樣才有可能踏入“眾妙之門”。對于人們每一個具體的人來認為就是要使自己的心緒回歸到那種原始的狀態,在這個時候,自然界處于混沌的狀態,人也處于混沌的狀態,相處得十分和諧,“是時,萬物順應于混沌的自然,陰陽暢和而寧靜,四時調和的運行,萬物應運而生長,群生幸福的生活,無有為,只有無為‘而常自然,由‘無為而無不為,達于完滿的純一的崇高境界。”因此,老子提出了“道法自然”的觀點,推崇的“道法自然”是為了認為明道的本性,就是自由自在的存在與發展,是無為,而不是有為的強求。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沒有為。沒有為而沒有不為。取天下常以沒有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以無為之道治事,將會是無不為的,由于有為之學、有為之舉是日益遠離道的,沒有為之學、無為之舉是符合道的。基于此,老子認為,理想的治者,不但要使自己與道同體,且化歸天下人心,使天下人都回復到嬰孩那樣的渾樸、純真,即可得無為而無不為,這就是老子“復歸于樸”的生態。老子在其二十八章中,一連用了三個“復歸”:“復歸于嬰兒”,“復歸于沒有極”,“復歸于樸”,這些復歸都是要回到自然本初的面貌,回復到混沌形態,回復到道,即復歸“道”所顯示的那種虛無空廓、默默無言、清凈恬和的最高境界,才能保持永恒。
3 道家道教自然生存狀態的現代解讀
道教生態思想以道家生態思想為它的哲理內核,吸收了道家思想這一套“道生萬物”的思想。因此,人們要保持自然、社會、人的永恒和穩定,就要向“道”即清靜無為,自然恬淡狀態歸復,主張人們在生活上、心理上、生理上都向著虛明澄靜、無欲無念的境界歸復,即推崇的“歸真返根”。它不是把立足點放在宇宙論上面,而是在講生態哲學,關心的是在這個巨大的自然、社會、人類中的人怎樣將自己的精神、生活、肉體小心翼翼的保護和封存,又怎樣在這種封閉的狀態下怡然自得,不與其它方面發生沖突。這才是最為好的心理境界,生態境界。因此,后來的道教及其思想著作把這種思想和佛教思想糅合起來,寫下了這樣的話頭:
“安寂六根,凈照八識,空其五蘊,證妙三元,……杳杳冥冥,內外無事,昏昏默默,正達無為。”
“以神為體,以空為宅,神我遍空,如波涵月,道合無力,求問其宅。”
也就是認為,在道教思想的生態境界方面,生成了恬淡自然、清心少欲的心境和樸素大方、進退有節的行為方式,自然就會獲得格調高雅的生活情趣;在道教思想的神仙譜系當中,有了餐風飲露、不食五谷的仙人形象;引申到醫學健身思想,則出了少私寡欲的生態之術。“這樣,古代中國的自然、社會與人的系統思想,老、莊一派有關‘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的生態哲理和養氣全神的健身思想便統一起來了,哲理為醫學提供了宇宙觀、生態觀的思想基礎,醫學知識為生態哲學提供了具體的實踐方法,而恰好民間的鬼神信仰與傳認為又為這些思想與實踐提供了不食五谷、其息深深的神仙事例,使它們有了神秘的色彩,于是,這種包孕著科學、哲理與迷信的養形之術便基本上建立起來了。”這里所指出的的“養形之術”也就是道教及其思想的生態術。
人們拋去道教及其思想那些復雜的宗教儀式,其實它更重要的是在向人們傳遞一種生態態度:道教及其思想告訴人們,不管是自然、社會而且還是人都必須向著“道”——虛無混沌,默默無言、自然澹泊的境界靠攏,生態的自然狀態就應該是清靜無為、虛無空廓的,在這樣的一種境界里,人的心境是空靈清澈的,因而能坦然面對由于各種欲望而引起的煩惱與痛苦,使心中得到安寧,實現不管是精神而且還是肉體的超越與解脫。
參考文獻
[1]《老子》四十章
[2]《老子》二十五章
[3]《老子》四十二章
[4]《莊子·大宗師》
[5]魏宗禹《道家混沌說簡析》,轉引自李裕民主編《道教文化研究 第一輯》,書目文獻出版社1995年出版
[6]魏宗禹《道家混沌說簡析》,轉引自李裕民主編《道教文化研究 第一輯》,書目文獻出版社1995年出版
[7]《老子》四十八章
[8]《元始天尊說生天得道真經》(《道藏》洞真部本文類)
[9]《玉清元始元黃九光真經》(《道藏》洞真部本文類)
[10]葛兆光《道教與中國文化》第117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