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立紅 李娟
摘 要:運用翻譯適應選擇論,以《茶館》兩英譯本為例,從原文和譯本兩方面探討影響譯者“適應”與“選擇”的因素以及結合語言學中系統功能語法對比分析兩譯者在語言的三種基本功能上所做出的適應性選擇,從而突出戲劇的語言特點和戲劇翻譯的原則。
關鍵詞:翻譯生態環境;可表演性;《茶館》;譯者;適應與選擇
1 《茶館》的翻譯生態環境與譯者的適應
《茶館》是老舍在1956年完成的作品,是當代中國話劇舞臺上最優秀的劇目之一。他通過裕泰茶館和下茶館的一些小人物的生活命運的變遷折射了中國在三個時代即清朝、民初、國民黨統治時期的社會變遷。注重“口語化”語言風格的運用,帶有鮮明的北京烙印,用平實的語言、鮮活的口語風格向讀者展現了那段“特定歷史”時期老北京社會的“底層人物”形象。
因此,以原文為典型要件的翻譯生態環境要選中的譯者,不僅應具有良好的中文功底,對北京味十足的語言風格和文化常識有深入的了解,還需要對翻譯中國戲劇有一定造詣,加之對英語讀者的用語習慣、獨特地文字偏好、微妙的審美品位等都有較好地把握,以領略其神韻。否則,難以被以典型要件的翻譯生態環境所選中。
英若誠生于北京,就讀于清華大學外國語言文學系,讀書時期參加了學生話劇協會,經常參與英文話劇的排練和演出,畢業后,考入北京人藝當演員并在《雷雨》、《茶館》、《慳吝人》等話劇中塑造過重要角色。1980年春,英若誠隨曹禺赴英國進行戲劇交流,隨后又與英國導演合作排演了莎翁名劇《請君入甕》。舒乙曾對英若誠評價說:“英若誠是個大演員,既演話劇,又演電影,中外有名。在1980 年,《茶館》受邀在歐洲出演,急需將其翻譯成英文,由英若誠自身的求學經歷和演員經歷可以看出,他接受委托翻譯《茶館》正是選擇了與自身雙語能力、對話劇表演的熟悉相適應的作品來翻譯的,體現了以原文為典型要件的翻譯生態環境對譯者的選擇,也可以說是譯者的適應。
而另外一位譯者霍華是加拿大人,在臺灣和中國內地工作多年,很了解中國和中國文化,希望通過翻譯向世界傳播中國文化。對比兩譯者在經歷、特殊身份(戲劇演員)、自身能力和素質(雙語能力、話劇熟悉度)等方面上說,英若誠的優勢他人難以企及,能更好地再現原文戲劇的獨特風格,更符合以原文為典型要件的翻譯生態環境的要求,是原文翻譯生態環境對譯者的最佳選擇結果,這也因此為他作為譯者的適應性選擇提供了便捷的前提條件。
2 譯者的適應性選擇
由于英若誠在第一階段里已經適應了以原文為典型要件的環境,在第二個選擇譯文的階段里,他就可以以翻譯生態環境的“身份”實施“選擇而產生譯文。英若誠英譯《茶館》的目的是舞臺表演,預期讀者是話劇觀眾,深刻了解演員對排練文本的要求,觀眾的心理期待和導演想要的舞臺效果。因此,在翻譯時在忠實源語文本內容的基礎上,更重視其表演性,為了更好地理解,譯本語言簡潔緊湊、口語化,充分考慮到觀眾的接受心理和文化習慣,讓外國觀眾容易理解而獲得文化認同感,使最終演出成功。而霍華譯《茶館》偏向于解釋源語文本中的文化含義,多采用了“文內加注”的方法,風格上也更多地保留了源語文本的語言形式,更好地讓英語學習者和文學愛好者了解中國文化。以下結合兩種譯本實例對比分析兩位譯者在戲劇文本翻譯中策略的得失。
2.1 對概念功能的適應性選擇
在系統功能語法中,“概念”功能指出:語言是對存在于主客觀世界的過程和事物的反映,這是“經驗”功能,或者說關于所說的“內容”的功能[4]。簡言之,是對事物的概念化。
例如:
1.在第三幕幕啟介紹中提到“一清早,還沒有下窗板”[5]?!按鞍濉边@一概念指中國清末時期的建筑風格,具有鮮明的文化特色,但對于西方觀眾來說是一種認知空缺?;糇g為“shutters”,英譯為“wooden shutters”。后者適應了原文翻譯生態環境,對“窗板”這一概念有了深刻的了解,故而加上了“wooden”這個詞,使“窗板”更形象具體,便于英美讀者理解。譯者英若誠成功再現了原文中“窗板”的概念功能。
2.宋恩子:誰給飯吃,咱們給誰效力![5]
SONG ENZI: Now we serve whoever puts food in our bellies[6].(霍華)
SONG ENZI:Now we serve anyone who puts rice in our bowls[5].(英若誠)
中國人提到吃飯一般會想到米、面等,而西方人想到的則是面包、黃油。在這兩個譯文中,英譯將“飯”直譯“rice”同樣體現了英若誠對“飯”這概念在原文中做出正確的表達,便于讀者觀眾理解且體現出中國飲食文化特色,而霍譯為“food”采用意譯的手法,可能會給譯入語讀者造成誤解,認為中國人像外國人一樣把餅干面包當作主食,而曲解了“飯”這個概念。沒有突出原文中該語言的概念功能,從而導致第二個譯文選擇階段的不足。
2.2 對語篇功能的適應性選擇
語篇功能。實際使用中的語言基本單位不是詞或句,而是表達相對的來說是完整思想的“語篇”,使語言和語境發生聯系,是說話人只產生與語境相一致的語篇。主要是對銜接與連貫的分析[4]。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對于長期生活在同一文化環境中的人們,會逐步形成對自然、社會與人本身的基本的、比較一致的觀點與信念。所以處于同一文化中的人更容易適應原文中其暗含的意義和精髓。
如第一幕中的龐太監與秦仲義斗狠所說的:“那我們就八仙過海,各顯其能吧! [5]”
英若誠意譯為Lets try our best and see what happens[5].
霍華直譯為Like the Eight Immortals crossing the sea, we each other have our own strengths[6].
“八仙過海”是中國古老的神話傳說,但是西方觀眾并不了解中國的這個傳說和諺語。在原文中,該習語使人物性格鮮明化,很好地體現了上下文人物性格的一致性和完整性?;羧A譯本以原語為歸宿,采取異化的翻譯策略,把八仙過海按照字面的意思來翻譯,只體現出各顯其能就是各自的優點,而放狠話的氣氛場面的激烈勁沒有表達出來,人物形象不夠鮮明,沒有突出戲劇的語言特點。
而英若誠“適應”了以原文為典型要件的翻譯生態環境,并且以翻譯生態環境的“身份”實施“選擇”,舍形象取意義,考慮的是舞臺直接效果和觀眾的感受,因為演員“臺上表演時既沒有時間也沒有地方來予以注釋[7] ”,“觀眾的即時反應與注釋的滯后性也有著無法協調的矛盾[8] ”。其譯文語言簡練、口語化及朗朗上口,表達出了說話者的言外之意——讓我們等著瞧!更好地體現出人物在整個語篇中的完整性、一致性、銜接性,保證了戲劇的演出效果,具有很強的語篇功能。
參考文獻
[1]胡庚申.翻譯適應選擇論 [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97-98; 128
[2]Halliday M.A.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M]. London; Edward Arnold, 2000
[3]老舍.茶館[M].英若誠譯.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1999.
[4]老舍.茶館[M].[加]霍華譯.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1.
[5]Nida, Eugene.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128
[6]胡翠娥.論戲劇翻譯中的動態表演性[J].南開學報,2000:59 (增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