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語言交際行為的系統研究始于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作為一門新興的邊緣學科,非語言交際行為研究屬于跨學科領域的學際研究,其研究涉及生物學、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傳播學、語言學、符號學等諸多領域。近年來圍繞該方面課題的研究日益受到國內學術界尤其是外語學界和語言學界的關注和重視。
由于其研究的理論基礎尚處于相當薄弱的初級階段,即使在研究理論和研究成果最成熟的美國,也尚未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理論體系和理論框架。因此,構建和完善其理論體系便成為了一項亟待解決的難題。本文將主要圍繞非語言交際行為的分類和內涵進行嘗試性的探討,希望能對其理論體系的構建和完善有所幫助。
1 有關非語言交際行為的分類的前人研究
非語言交際行為的分類方法很多,但是尚未形成一個成熟的分類理論體系。不同的學者和研究人員會從不同的研究角度出發運用各自獨特的分類方法對非語言交際行為所囊括的內涵進行整理和歸類。
畢繼萬(1993)的四分類法是在國內相關研究領域受到較為廣泛認同的分類方法。文中從跨文化交際和外語教學的需要出發,借鑒西方學者比較統一的認識將非語言交際行為粗略分為四大類:體態語、副語言、客體語言、環境語言。
陳雪飛(2010)對非語言交際行為的分類方法總結如下:
最早的分類方法是魯希和基斯(Ruesch&Kees)指出的根據非語言交流的基本成分進行的分類法,包括:⑴手勢語言,例如表示詞義、數字和標點符號的手勢,從單個手勢到完整的啞語體系都包括在內;⑵動作語言,如人的坐、立、行、走都可能傳達某種信息,就像匆匆的來回踱步表示焦慮或者緊張;⑶客體語言,指有意無意進行設置的外在物體,如房間里的擺設、人的衣著等等。最細致的則要數康登(J.Condon)的二十四分法:
手勢、面部表情、姿勢、服裝和發式、行走姿勢、體距、體觸、眼色交流、建筑及室內設計、裝飾用品(如胸針、手杖、珠寶首飾)、標示圖、藝術和修飾形式(包括婚禮舞會和政治游行)、體型、氣味、副語言、顏色象征、言語與動作的配合、口味嗜好、氣溫適應、化妝用品(如香粉、口紅、紋身)、各種信號(如鼓聲、煙霧、工廠汽笛、警用警報器)、時間觀念、語言行為中的時間調節和停頓、沉默。
2 本研究對跨文化交際中的非語言交際行為的重新分類
關于非語言交際行為分類的前人研究普遍存在以下兩方面問題。首先,不夠全面,無法涵蓋非語言交際行為的絕大多數內容。其次,不夠系統和細致,有的只是對部分常見非語言交際行為的簡單列舉和粗略歸類,給人以雜亂無章的感覺。因而,有關非語言交際行為分類的理論構建和完善是該研究學界當前亟待解決的一大難題。
據筆者了解,國內引用頻率和公認度最高的非語言交際行為分類法,當屬畢繼萬(1993)的四分類法,即:體態語、副語言、客體語言、環境語言。
該分類法較為系統細致地對與跨文化交際和外語教學相關的非語言交際行為進行了粗略分類,但是尚不夠全面,如飲食偏好、宗教禁忌等內容就未包含在內。且其對身體語和副語言這兩大類別的描述較為簡略,沒有具體深入地進行闡述。
基于上述原因,筆者參照林大津(2012)對“交際”這個概念的定義以及對“交際類型”的多角度分類,借鑒國內外學者比較成熟和權威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礎上嘗試對非語言交際行為的分類進行了更加系統的歸納和更加細致的整理。前人研究中有關非語言行為的定義說法不一,其中L·Samovar,R·Porter(1991)對此作了較為詳細具體的概括說明,具體如下。“非語言交際指的是,在一定交際環境中言語因素以外的對輸出者和接收者都具有信息價值的那些刺激因素,這些因素既可以是某人自己發出的行為,也可以是由其利用一定的環境而生成的手段。”也就是說廣義的非語言行為應該包含除了語言交際行為以外的其他所有的交際行為和方式。
本研究從外語教學研究和跨文化交際研究的需要出發,嘗試按照各種類型的非語言行為與語言之間關系的密切程度來劃分,由高到低依次可分為類語言語、身體語、環境語言、抽象語言這四大類別。
2.1 類語言語(副語言)
吳為善(2009)對類語言語(類語言行為)的描述較為全面細致,筆者認為最具代表性。具體如下所述。
“類語言行為包括人類發音器官所發出聲音的音量、音調、重音、語調等因素,以輕重緩急、抑揚頓挫、高低強弱來表達說話人的思想感情和態度;也包括表達不同意義的諸如嘆息、呻吟、咳嗽等聲音。類語言行為屬于有聲的非語言行為。語言學家將這類現象分成三種情況:作為言語基礎的聲調,作為語言伴隨的音質,濁音化現象。”
筆者認為還應包括話語間的停頓、沉默、話題轉換等。
類語言語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說話人所要傳達的信息。例如同樣一句話說話人的語氣和重音不一樣,表達的意義也大相徑庭。例如,⑴語氣的變化對語義的影響:他看過這本書。他看過這本書?他看過這本書!⑵重音位置的變化對語義的影響:他看過這本書。他看過這本書。他看過這本書。
2.2 身體語
通過除語言之外的與身體相關的行為將交際信息傳達給交際對象的非語言行為。
Ⅰ體態語:
靜態的身體特征:膚色、臉型、身高、身材、體形、體重、體味等。
動態的姿勢和動作:基本禮節動作(微笑、鞠躬以及握手、親吻、擁抱等身體接觸)及身體各部位的動作(眼神的運用、面部表情、頭部動作、手勢語、腿部動作等)。
Ⅱ對身體各部位的修飾和裝飾:
主要包括化妝(眼妝、濃妝、淡妝、美甲、紋身、妝容風格等)、頭發的修飾(發型、長短、發色、假發等)、穿著打扮(衣帽鞋襪絲巾等服飾和配飾的顏色、面料、款式、搭配、整體風格等)、隨身物品(手機、錢包、背包、首飾、眼鏡、胸針等),以及體味的修飾(花瓣浴、香水的使用等)。
2.3 環境語言
由人際交往所涉及的環境因素反映出來的信息。顏色、圖案、燈光、標識、信號、禮品禮儀、建筑設計、室內裝修、物品擺設等,警報聲、汽笛聲、腳步聲、敲門聲、手機鈴聲、上課鈴聲等人類發音器官以外的客體對象所傳達的聲音信息,以及文學、攝影、音樂、舞蹈、影視、雕塑、建筑風格等藝術作品。
2.4 抽象語言
由人際交往中的諸多抽象事物(依靠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人體的五官感覺無法直接感受到的)所傳遞給外界的非語言信息,是非語言行為中更高層次的組成部分,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個分支,大多數相關文獻資料的分類均未涉及或很少涉及。筆者認為其主要應包括空間語、時間語(單一性時間觀、多樣性時間觀等)、習性愛好(飲食偏好、飲食禁忌、氣溫適應等)等。
空間語即通過與交際對象之間的近體距離等人與人之間的空間距離方面的意識和行為所傳達給對方的交際信息。主要包括人與人之間的近體距離、領地觀念、空間取向以及座位安排等。
時間語主要包括單一性時間觀、多樣性時間觀等。前人研究大都將時間語作為非語言行為中與類語言語等領域平行的一個獨立的研究領域來看待。筆者認為其可歸結到抽象語言當中的一類。
其次,飲食偏好和氣溫適應這兩項內容在前人研究中很少被提及,只有西方學者康登將其列入他的“24分類法”中。
此外,筆者認為以往不被研究者們提及的宗教飲食禁忌也是日常交際尤其是跨文化交際的時候容易引起摩擦和沖突的一個重要因素。例如,在全國各地都可以見到很多清真餐廳,而在這些餐廳點餐時不點豬肉已經是眾所周知的常識。日常生活中如果大家一起聚餐,按照一般的社交禮儀,點菜時通常要事先詢問大家的口味禁忌,如果在座的有人是回民,那么必然要避開與豬肉相關的菜品,不然就會由于宗教信仰中的飲食禁忌引發摩擦和不快。跨文化交際也同樣如此,例如阿拉伯國家絕大多數人信仰伊斯蘭教,而眾所周知伊斯蘭教在飲食方面有非常多必須嚴格遵守的禁忌,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嚴禁進食豬肉和飲酒,所以跟阿拉伯國家的人交往時,送禮非常忌諱送酒類和跟豬肉相關的禮品。
由此可見,是否尊重對象國的飲食禁忌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跨文化交際能否順利進行,因而也應該列入非語言交際行為研究的范疇之內。
綜上所述,由于非語言交際行為所囊括的內涵涉及范圍甚廣且包羅萬象,任何一項研究都無法窮盡其所有內容。本文對其的重新分類在系統性和全面性等方面也尚存在很多欠缺,這些不足之處筆者將作為今后的研究課題繼續深入探討。
參考文獻
[1]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2]胡文仲.《跨文化交際面面觀》[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3]胡文仲.《超越文化的屏障:胡文仲比較文化論集》[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
[4]畢繼萬.《跨文化交際與第二語言教學》[M].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9.
[5]畢繼萬.《跨文化非語言交際》[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6]陳雪飛.《跨文化交流論》[M].時事出版社,2010.
[7]林大津.《跨文化交際研究:與英美人交往指南》[M].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
[8]吳為善.《跨文化交際概論》[M].商務印書館,2009.
作者簡介
張雪(1982-),女,漢族,河南安陽,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中日非語言交際對比、中日詞匯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