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非
摘 要:全球化時代的到來促進了世界經濟,政治,文化,傳媒等各行各業的發展,也促進了不同種族,不同膚色,不同文化人們的交往。與此同時,交際中出現的障礙和問題不可避免。禁忌語則是這一現象的重要表現之一,值得人們認真對待。本文從語言禁忌,和非語言禁忌兩大方面對比分析中西交際禁忌,并以此窺視跨文化交際技巧與規律。
關鍵詞:禁忌,跨文化交際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Based on the comparison between Western and Chinese Taboo Languages
Xu Fei
(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foreign linguistics and applied linguistics major beijing China 100024 )
Abstract: The arrival of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s of world economy, politics, culture, media and so on as well as the communication among people of different RACES, different color, and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 However, communication obstacles and problems raised in the course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re unavoidable. Taboo languag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spect of the phenomenon, which is worth peoples attention. This article is to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language taboos and Western language taboos from verbal and nonverbal perspectives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skills and rule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Key Words:Taboos,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隨著國際間聯系與交往愈發密切,全球化的步伐愈發有力,國際經濟繁榮發展,跨文化交際便自然而然的成為了特定時代的新興學科。各個國家,民族,地區之間在政治,文化,科技,貿易等方面的來往也更加頻繁。由于不同國家,種族的人們來自于不同的生長環境,擁有不同的歷史淵源,社會習俗,性格癖好,生活習慣等等,在這樣大相徑庭的文化背景之下,人們形成了不同的價值觀,思維方式以及社會規范,這些因素潛移默化的影響著來自不同文化人們的交流方式,它們所可能的導致的誤解及沖突無疑不為跨文化交際過程中潛在的障礙。它無所不在,無時不在,對人們有著強大的現實約束力。因此,如何在當代社會跨文化交際日益頻繁的大背景下正確看待并規避中西禁忌就顯得尤為重要。了解中西禁忌不僅有益于異國的人們加深了解,增進友誼,更有益于打造和諧世界,促進世界和平。本文擬從禁忌起源與定義,類型及應用方法三方面來闡釋不同文化中的禁忌差異并窺探跨文化交際的規律
1 起源與定義
1.1 起源
禁忌,在英語中的表達是“taboo”,起源于中太平洋波利尼西亞群島土語。英國航海家庫克18世紀遠征太平洋之時,在當地只要稍不加留意,就會觸犯到禁忌問題,引起不必要的麻煩。如在當地除了國王等領袖人物,普通百姓是不允許使用和隨意接近的。本地人把這些禁忌命名為“abut”,其含義是“神圣的”,“不可接觸的”“極端需要注意的事”。因此,禁忌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一是指宗教信仰和社會風俗中人民信奉或敬畏的某些事物或明令或約定俗成的某些禁忌行為(比如觸摸神圣的東西或直接談及神靈),這些都會受到當地的懲罰和約束。二是人們普遍同意在公開場合對某些言行的自我限制。@(Crystal D. English's Global Language,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
由于時代的局限性,人類最初還沒具備完善的知識體系框架,認知水平有限,對事物的理解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誤和偏差,這也可以解釋禁忌的來源。在遠古時期,人們對風火雷電,日月星辰,潮汐潮落等自然現象不能理解,于是逐漸演變為迷信,為了緩解無法解釋的現象給人類帶來的不安及恐懼心理,他們憑著豐富的想象力創造出了神,于是神便是萬物主宰,萬杰之靈的化身。人們對神無限崇敬,認為神靈神圣不可侵犯,于是所有與神多多少少存在些關系的失誤都被尊為神靈,被列為禁忌文化的一部分。
隨著科學的逐步精益,人類的認知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迷信程度也大大減弱,不再盲目信奉神靈。但由于受到文化傳統,政治觀念,宗教信仰,社會習俗等因素的影響,禁忌的現象依然存在。尤其是在西方國家,相比于遠古時代,禁忌在某種程度上講只是在內容和形式上發生了變化。
1.2 定義
語言是人類社會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禁忌語作為語言的一部分,通常是指人們在交流時,由于某種原因不能,或不愿表達的帶有某種消極情緒色彩的詞語。這類詞語僅限于在特定的場合與特殊的人交談時使用,我們把這一現象稱作語言禁忌。
語言與文化的關系緊密相關,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要想真正的掌握一門語言,必然要深入了解對象國的文化,否則意義不大。通過一門語言可以側面了解到對象國的思維模式,表達方式,從而了解對方的民族文化。而文化則方方面面的促進并影響著語言的發展。來自不用國家或民族背景,地理位置,傳統習慣的人們存在大大小小的差異,這些因素折射在語言表達上也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差異。不同文化中禁忌的差異也有所不同。禁忌存在與社會中的一種相對復雜的心理現象,是不同國家和民族的人們根據某些因素對自身語言和行為的限制。
2 跨文化交際中的禁忌類型
我們在跨文化交際中,會與形形色色來自于不同國家不同文化不同膚色的對象進行溝通和交流,禁忌是難以避免,始終存在的需要倍加關注的問題。中西方由于價值觀念,文化背景,思維方式等方面的不同,語言表現上也存在一定差異,禁忌語作為語言的一部分,表現類型繁多:
2.1 言語交際禁忌
1.稱呼
稱呼是人類交際的起點。在西方國家里,長幼之間沒有明顯的層級之別。絕大多數的場合里,人們不分男女老幼,一律名字或昵稱相呼。而且人們習以為常,并不以為怪。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個小朋友稱呼一位老人Jim,Hellen,Kate等,在他們看來,直呼其名是一種平等和友好的表現。而在中國,尊祖敬宗的習俗跟等級觀念已經根深蒂固,人們在一起要按照長幼,尊卑,親疏來決定稱呼,對祖先及長輩絕對不可直呼其名,否則就是犯忌。人們初次見面,也會以“王老師”“張師傅”等帶有社會職務的方式相稱,以示尊重。對年長者則一律稱“爺爺”“奶奶”“阿姨”“大哥”等。西方人初次見面則會以Mr,Mrs,Miss等來稱呼對方,而不是叫Teacher Smith,Doctor John。但是對親屬的稱呼不可隨意,要求名副其實,如果張冠李戴就會犯忌,引起對方反感。
2.隱私
在國內,我們總是用“好到無話不談”來形容兩人的關系親近。而西方人則大相徑庭,更傾向于“保持距離”,因為即使是愛人之間也需要互相尊重彼此的隱私。對一些涉及到個人信息的問題,中西方的態度也是迥然不同。中國人之間許久沒見常常會問“現在在哪工作”“工資多少”“有對象沒”“結婚沒”“孩子多大了”這無可厚非,國人也早已習以為常。如果是關系更近的密友,聊聊感情問題,夫妻關系之類的問題也很常見。而在西方人的觀念里,這些問題都是非常隱私的,不應被問及。一旦被問,他們會把這當做是一種沒有知識缺乏教養和禮貌的行為。跨文化交際中遇到這種情況,輕則交流中斷,重則會惹怒對方。
3. 敏感話題
有一些敏感話題屬于死角的范疇里,跨文化交際中務必要規避。這些話題包括年齡,體重,社會等級,病殘,死亡,財富,犯罪,自殺等等。死亡是人們最恐懼,最不愿提及的事情。如果有親戚朋友不幸死去,大不可用“死”去談論死者。這一點共同適用于中西文化。中國人常用“安息”“與世長辭”“夭折”“出遠門了”“不在了”“永別了”“沒了”等委婉的詞語來代替“死”字。而在西方也同樣有很多委婉的說法,如pass away,go to sleep,go to heaven,go to the other world,breath one's last, be no more 等。
同樣,在西方還用很多別的方式代替病殘全稱。比如B.O 代替狐臭 body odor;C.C.代替癌癥cancer;V.D.代替性病venereal diseasee;a visually retarded student 代替盲眼學生(a blind student);the handicapped代替瘸腿(the crippled)
2.2 非言語禁忌
1.數字
中國人一直以來都把雙數視為吉兆,逢喜慶祝必要選個雙數的日子。然而在西方人看來則恰恰相反,奇數反而才大吉。“13”是個例外,人們通常躲開這個數字,無論是樓層還是房間號都沒有“13”。同樣意義的數字在中國則體現在“4”上,因為發音與“死”相似,人們在選擇手機號,車牌號時都有意避之,所以4尾號的號碼一般都是優惠贈出的。
2.肢體動作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與陌生人禮貌的握手并不稀奇,但中西握手的方式卻存在一定差異。西方國家里,兩人兩手相握后馬上松開。而中國人則是握手之后相互靠近,邊握著邊講話。對此,西方人往往感到尷尬。因為身體距離過于親密,抓住手不放這些動作會招致同性戀之嫌,因此一般視為禁忌。
然而,情侶則不盡然,西方國家情侶們在公共場合親吻和擁抱也絲毫不覺尷尬,中國則相反,大多數人會束縛自己的行為,看到別人的類似行為也會嗤之以鼻。
除此之外,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在洗手的時候忌諱甩手,忌諱單手接禮物。因為他們認為左手是骯臟的不凈的。西方人忌諱豎中指,他們視其為對性的暗示,十分厭惡。中國人去別人家里赴宴的時候一般不會把桌上的菜吃完,否則暗示主人準備的食物不夠。
3 運用方法
3.1 規避法
忌諱即是晦澀當頭,難于啟齒,那么規避便是人們最傾向于采納的方法。這樣做既符合禮貌原則和面子原則,也不至于導致一方難堪,從而保證順利的交際進行。比如不要問結婚許久的丁克家庭“為什么還不要孩子”,不要向病患者仔細打探病情。諸如此類生理缺陷,生活隱私,有嚴重個人威脅的問題都不可提及,未免太過于莽撞,容易犯他人忌諱。而在與西方人的交流過程中,也不可采用中國式熱情,噓寒問暖,同樣也會遭人反感甚至盛怒。
3.2 異形法
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下,人們對不同的詞語有不同的條件反射和聯想意義,為了避免對話語接受者造成不必要的情感傷害,通過使用禮貌的表達法或是言語非言語手段來表達一個直白的說法,從而規避掉禁忌語,無疑會達到更好的交際效果。這里就要提到1983年英國學者利奇提出的禮貌原則,禮貌原則是對格萊斯合作原則的補充,解釋,主要包括六條準則:“得體準則,即盡量縮小對別人的損失,盡量增加給別人帶來的利益 2.慷慨準則,即盡量減小對別人的貶損,加強對別人的贊揚 3.贊譽準則,即盡量發現對方的優點,并將其擴大化 4.謙虛準則,即盡量減小對自己的表揚,貶低自己 5.贊同準則,即盡量縮小自己與別人的分歧,努力增加共識 6.同情準則,盡量減小自己對別人的厭惡,增加對別人的同情。比如我們要形容一個人皮膚很黑,我們不會直接用“黑”去形容,反之會說膚色很健康。再比如我們要形容一個人長得很丑(ugly),會用plain(相貌平平)來形容,西方人忌諱用老來形容年齡,因此稱老年人為senior citizen,胖(fat)代以plump(豐滿的),瘦(skinny)代以slender(苗條的)等。
4 總結
禁忌文化使我們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不可忽視的因素。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相遇,如果不能相互了解對方的言語禁忌,就難免被誤解或是產生分歧。身處全球化時代,從言語禁忌角度縱觀各民族文化差異,有助于各民族深化友誼,共同進步。掌握一定的禁忌規律有助于避免不必要的尷尬,以便更好的掌握交談對象的情況,一定程度上減少交際過程中的失誤,實現順利的跨文化交際。
參考文獻
[1] 敖登.淺談中西方文化差異[J].前沿,2005年第10期.
[2] 胡文中、杜學增.《中英文化習俗比較》.北京: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8.
[3] 李建軍、李貴蒼.《跨文化交際》,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1.
[4] 徐曉丹. 中西方文化價值取向的差異[J].理論探討,2005年第3期.
[5] 楊宗、聶嘉恩、郭全勝.《中國實用禁忌大全》.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1.
[6] 鄭曉輝.論中西方文化背景與思維方式的差異[J].高等教育與學術研究,2007年第5期.
[7]李楠楠.中西方禁忌文化差異及其造成的跨文化交際失誤.碩士學業論文.黑龍江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