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正義是人類始終追求的價值理想,是西方政治思想關注的核心問題。本文首先梳理了亞里士多德的正義理論和分配正義思想;然后剖析了羅爾斯分配正義理論的相關內容,特別是其正義原則與核心關注;最后通過比較亞里士多德的分配正義和羅爾斯的分配正義,審視和思考西方正義理論的發展。
關鍵詞:亞里士多德;羅爾斯;分配正義;西方;正義理論
0 引言
大多人對“正義”的定義,都是人們按大家都認為善良和正當的標準所應當做的事;而要實現正義,就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代表正義、伸張正義,即做大家都認為善良和正當的事;另一方面是主持正義、懲惡揚善,即當遇到邪惡或錯誤的事時,敢于挺身而出進行反抗(如果個人力量無法對抗,那么就痛斥、怒罵,總之要有所行動)。對“正義”的這種認識能讓人很容易去理解古希臘柏拉圖等人的正義觀念,但會給學習近現代西方思想家的正義理論帶來很大的困擾,因為近現代西方的“正義”概念越來越多地被專門用作評價社會制度的一種道德標準,被看作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本文正基于此,希望通過對比古希臘時期亞里士多德的分配正義理論和當代羅爾斯的分配正義來思考和研究西方正義理論的變化和發展。
1 亞里士多德的正義理論及分配正義思想
亞里士多德學識淵博,是希臘時期著述最多的思想家;他對正義問題做了全面深入的研究,特別對分配正義進行了系統的思考和闡述。
先談亞里士多德對正義的理解。同許多古希臘學者一樣,亞里士多德仍將正義看作是一種德性意義上的正義,是一種整體的美德,并且必定是善的。他的正義既是個體正義美德原則,還是一種關乎他人的美德,是在城邦國家中所須要具有的一種美德。
他在《尼各馬科倫理學》中提出:“所謂公正,一切人都認為是一種由之而做出公正的事情的品質,由于這種品質,人們行為公正和想要做公正的事情。”這是是對個體道德的原則要求,是個人的善,是至善的起點。之后,個人的善會進一步擴展為與他人的善——“最好的人就是不僅自己的行為有德性,而且對他人的行為也有德性的人。因為對他人的行為有德性是很難得,所以守法的公正不是德性的一部分,而是德性的總體”、“公正自身是一種完全的德性,不是未加劃分的,而是對待他人的。”也就是說,有了正義的德性,就能以德性對待他人;正義之所以是最完滿的德性,是由于正義實施了完滿的德性。最后,他在《政治學》中闡述了“至善”:“世界上一切知識和技術,其終極各有一善;政治學術終極正是為大家所最重視的善德,也就是人間的至善。政治學上的善就是正義,正義以公共利益為依歸。”這就是主張正義要符合公眾的利益秩序,要成為“給予和維護幸福或福利的政治共同體的一部分。”
另外,還必須特別提出亞里士多德的“正義即中道”思想——“公正處于做不公正事情和受不公正待遇之間。一方面是所有的過多,另一方面是所有的過少,公正則是一種中道,而不公正則是兩個極端”;并且“不公正分為兩類,一是違法,一是不均。”既然正義是相對于不正義的一方,正義的含義也就是相對于不正義的含義;不公正是違法(做不公正事情)或不均(受不公正待遇),因此公正就是守法和均等。這也點出了亞里士多德正義的兩個層次。從整體角度看,法律的公正,守法、合法即是正義;從具體角度看,均等也是正義。這就為下一步提出分配正義奠定了基礎。基于此,他將正義分為兩種形式——普遍的正義和特殊的正義。普遍的正義就是整個社會和城邦的法律制度;特殊的正義就是均等意義上的正義,可以分為分配正義和矯正正義。
亞里士多德的分配正義旨在將社會財富、名位、權利等可分之物在社會成員之間進行分配,其實質是“比例平等”。他強調這種分配要根據參與者各自的“價值”來確定分配比例;而個人條件的差別是區分人的價值、按照比例分配的依據——“政治權利的分配必須以人們對于構成城邦要素的貢獻的大小為依據。所以,只有人們的具有門望(優良血統)、自由身份或財富,才可作為要求官職和榮譽(名位)的理由。”
在具體執行分配時,主要采用兩種方法:“一類為其數相等,另一類為比值相等。‘數量相等的意義是你所得的事物在數目和容量上與他人所得的相等;‘比值相等的意義是根據個人的價值,按比例分配與之相衡稱的事物。”而亞里士多德認為,兩種方法中,基于比例的平等才是正義的。因為“分配性的公正,是按照所說的比例關系對公物的分配”,針對每個人的個別需求、能力、貢獻來進行分配,才算公平、合理。可見,其分配正義就要使“平等的人受平等的待遇,不平等的人受不平等的待遇”。
2 羅爾斯的分配正義
羅爾斯把正義視為“構成一個組織良好的人類聯合體的基本條件”,他在《正義論》的第一章寫道:“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正像真理是實現體系的首要價值一樣。”因此,他的正義所要關注的問題就是“社會的基本結構,或更準確地說,是社會主要制度分配基本權利和義務,決定由社會合作所產生的利益之劃分的方式”。羅爾斯認為人們的不同生活前景既受到政治體制和一般的經濟、社會條件的限制和影響,也受到人們出生伊始所具有的不平等的社會地位和自然稟賦的深刻而持久的影響,然而這種不平等確卻是個人無法自我選擇的;而“正義總意味著平等”,正義原則應通過調節主要的社會制度,來從全社會的角度處理這種出發點方面的不平等,盡量排除社會歷史和自然方面的偶然因素對于人們生活前景的影響。可見,羅爾斯的正義是作為公平的正義,其實質就是平等的問題。
要實現公平的正義,首先就要構建正義的原則。羅爾斯在《正義論》中提出“作為公平的正義的直覺觀念是:正義的首要原則本身是在一種恰當定義的最初狀態中的一個原初契約的目標”;“我們必須確認:在給定的各方的環境,他們的知識、信仰、利益的情況下,一種基于這些原則的契約,相對于其他可選擇的原則來說,是每個人實現他的目標的最好方式”。也就是說,構建正義的原則需要排除干擾,使正義從開始時就是公平的。為此,羅爾斯設計了旨在實現起點平等的原初狀態(original position)和無知之幕(the veil of ignorance),試圖屏蔽人的特殊信息,消除偶然性。“原初狀態”純粹是一種假設的狀態,通過“合理地設置原初狀態的條件,使任何一個人任何時候都能進入這種假設,模擬各方進行合理的推理而做出對正義原則的選擇”。這些選擇又是在“無知之幕”下進行的,即掩蓋各種特殊的信息,讓人只知道社會處于公平正義的環境中和社會理論的一般知識。在這種狀態下,人們所達成的契約和所選擇的正義原則才能是公正平等的。羅爾斯認為“在原初狀態和無知之幕的影響下,各方將選擇的原則是處在一種‘詞典式序列(lex-ical order)中的兩個正義原則,第一個原則是每個人對于所有人所擁有的最廣泛平等的基本自由體系相容的類似自由都應有一種平等的權利;第二個原則是機會的公正平等原則(依系于地位和職務向所有人開放)和差別原則(在與正義的儲存原則一致的情況下,適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的結合。”
其中,羅爾斯正義的第一個原則,只是一種前提,基本能保證人們站在平等的起跑線上。但因為個人能力、條件和環境等的差異,以及社會資源的有限性;所以這種起點的平等并不一定就能帶來社會的公平正義,人與人之間必然還會出現不平等,這種不平等就會導致社會底層的弱勢群體的出現。在這種情況下,羅爾斯認為,支持和幫助的“最少受惠者”,最大程度地增加了最不利者的利益才是一種正義。因此,一種正義的制度應通過各種社會安排和調整來改善弱勢群體的不利處境,為他們提供必要的保障,維護他們的利益。
“適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是理解羅爾斯正義論的一個關鍵,也是他分配正義的核心關注所在。羅爾斯試圖運用“差別原則”,希望通過某種補償或再分配的方式,最大限度地縮小人與人之間結果上的差異,實現一種分配上的正義,實現事實上的平等,使社會的所有成員都處于一種自由、平等的地位。
綜上,羅爾斯的分配正義就是“所有的社會價值——自由和機會、收入和財富以及自尊的基礎——都要平等地分配,除非對其中的一種價值或所有的價值的一種不平等分配合乎每一個人的利益。”即平等地分配那些能夠平等分配的東西,而那些不能夠平等分配的東西則應該不平等分配,使之有利于“最少受惠者”,從而實現一種普遍的正義。
3 從亞里士多德和羅爾斯分配正義的比較看西方正義理論的發展
3.1 正義的價值追求——從追求至善美德到保障個人權利、自由和平等
在亞里士多德及許多古希臘學者眼中,正義是至善美德、優秀品質。古希臘的正義理論更多的是一種倫理觀和價值觀,更多是對社會生活中有關政治、法律、道德等領域中的是非、善惡所作的道德評判和價值審視;要求哲學王具備至善的美德,探求理想的城邦樣態,包含著推崇個人美德、懲罰邪惡行為、憧憬理想社會和向往永恒正義的愿望。這與以古希臘哲學為代表的古典政治哲學的核心是追求美好至善的生活有很大關系。
而羅爾斯揚棄了古代的“德性論”的分配正義觀,提出了純粹程序背景正義的分配正義觀;把正義理論建立在權利平等的基礎上,并且把正義作為社會制度正義而不是個人德性提出來。他更關注人們在社會經濟生活中面臨的利益分配的根據、尺度和原則等問題,研究人類的品德、行為與政治、經濟的關系,探求實際生活中的正義準則;希望捍衛人們的權利,維護人們利益的平等,以此促進社會的幸福。這也是羅爾斯的分配正義比亞里士多德的分配正義更加平等的原因。
綜上,西方正義理論的主題已不再是對優良城邦的迷戀和至善美德的追求;而是更關注人類的社會生活和個人本身的自由平等;其研究重點也從對至善的追求轉為對個人權利的保障。這種變化,與文藝復興后的人文主義思潮,更關注人的價值和權力;與自由主義、契約精神、實用主義等思想體系的發展;與民族國家的建立使政治研究開始更多關注國家的政治架構、制度建設及運行等都密切相關。
3.2 正義評價對象的變化——從個人品行到社會結構
古希臘的學者們更多地把正義作為一種衡量個人品行是否符合特定社會規范的價值標準,主要是對個人的品質和行為進行評價。因此,其正義評價對象往往只是個人及其品行。
隨著政治、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社會領域和不同經濟利益主體間的矛盾時常發生,不同政治集團、社會階層間的沖突也日益加劇,思想家們對正義的思考開始從個人向整個社會的大視角發展,把正義作為一種檢驗社會制度是否正當的價值標準。羅爾斯就把社會的基本結構,即用來分配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劃分由社會合作產生的利益和負擔的主要制度作為正義評價的對象。
可見,西方正義理論經歷了從個人正義到社會正義,從與個人品行相關的倫理問題到與基本制度安排相關的社會基本結構問題的變化;這使正義的內部因素互動更頻繁,也使正義的視野更宏觀、范圍更廣闊。
3.3 正義理論的建構——從直觀被動到科學主動
古希臘時期,學者們并未將正義作為一個獨立的領域進行研究,正義理論大多屬于其政治思想的一個部分或某個方面;對正義的詮釋與分析往往也只是通過一些直覺或是簡單的現象歸納而進行的。因此西方早期的正義理論往往缺乏深厚的學理根基,存在著致命的邏輯缺陷;并且受時代環境、階級背景的影響較大。
而羅爾斯所研究的社會正義問題涉及到廣泛的領域(包括倫理學、政治學、法學、社會學、經濟學等),打破了西方傳統思辨方法構筑的理論體系的困境,使他建構起來的正義理論更加科學、系統、完善。并且他試圖利用科學地設計和論證,使他的分配正義能從起點、過程到結果都實現完全的平等,還主動構建提供一種對正義的系統解釋。這說明,西方理論界對正義理論的研究,進入到一種積極主動的新階段。
注釋
[1]亞里士多德.尼各馬科倫理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第100頁.
[2]亞里士多德.尼各馬科倫理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第92頁.
[3]亞里士多德.政治學[M]. 吳壽彭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第234頁.
[4]羅爾斯.正義論[M],何懷宏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第62頁.
參考文獻
[1]亞里士多德.尼各馬科倫理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2]亞里士多德.政治學[M]. 吳壽彭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3]羅爾斯.正義論[M],何懷宏、何包鋼等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
作者簡介
何凌舉(1988-),男,四川瀘州,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治學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