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敏
摘 要:弗朗茲.卡夫卡雖然作為現代文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在世界文壇享有盛譽,但他也受后現代派文學思潮的影響,因此在他的作品中或多或少帶有明顯的后現代性,本文以其代表作《變形記》為例來具體剖析其后現代性特征,以全面揭示其作品的豐富內涵,欣賞其獨特的創作風格。
關鍵詞:后現代性;不確定性;荒誕性;反諷;黑色幽默
20世紀50-60年代,美國文學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即后現代主義時期。由于當時資本主義社會沖突加劇,官僚主義、軍國主義風行一時,核戰爭的威脅給人們帶來普遍的壓抑感、恐懼感和悲觀失望情緒。這種壓抑、苦悶的精神狀態導致了美國思想界“崇尚自我逐放”的傾向,這一傾向在文學藝術領域里直接表現為虛無主義的多元文化價值取向,它帶有反文化、反美學、反藝術的性質。他們強烈地批判、譴責現存制度,希望通過藝術謀取社會變革,重新認定人生的意義,從而形成與戰前現代主義文學迥然不同的文學思潮,即后現代主義文學。后現代主義文學創作有其獨特的哲學依據、創作規律和藝術特征,它反抗社會對人的限制,撞擊文明的戒律,是一種把思維推向荒唐邏輯的文學游戲。后現代主義在文學領域的特征表現為不確定性、零亂性、荒誕性、黑色幽默、反諷、通俗化傾向等。奧地利作家弗朗茲.卡夫卡是西方現代文學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的小說《變形記》、《審判》、《城堡》等在世界文壇產生了深刻影響。然而,在評析卡夫卡的作品和創作風格時,只簡單地將之歸入現代主義文學流派,只能失之偏頗,不能全面揭示其作品的豐富內涵。后現代派把對普遍價值、終極命運的關懷排除在外,只涉及自身,讓文學回到個人,回到對個人生命狀況清醒的關注,卡夫卡在這一點上也深受后現代派創作理念的影響,因此,他的作品或多或少帶有一些后現代特征。在此,我僅以《變形記》為例來分析卡夫卡作品的后現代性。
《變形記》記敘了公司小職員格里高爾在生活的重壓下異化成了一只大甲蟲,被親人唾棄,一步步走向死亡的故事,展現了西方社會中下層小人物喪失自我、在絕望中掙扎的精神狀態和內心體驗,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中人際關系的冷漠、親情的淡薄和人性的扭曲,具有強烈的批判性質。它是現代主義文學的代表作之一,但同時它也帶有明顯的后現代主義文學特征。首先,讓我們來看看體現在《變形記》中的不確定性特征。格里高爾一夜之間變為了一只大甲蟲,在現實中人當然不可能變成甲蟲,但是人變成甲蟲是人的存在的某種終極可能性的象征,它是我們人人都可能面對的最終可能性。因此,當格里高爾本人、他的家人及周圍的人發現他變成了大甲蟲的時候都絲毫沒有懷疑這一變化的荒誕性,而是都把它當成一件自然而然的事實接受下來。格里高爾變成甲蟲也還是擺脫不了生活的重壓。雖然,生理上完全變成了大甲蟲的格里高爾厭惡人類的食物而喜歡吃腐敗的東西,他總是躲在陰暗的角落里或倒掛在天花板上,但它心理上卻仍然具有人的所以感覺、思維、以至意識,在變形最初、行動不便的情況下,還一直考慮如何趕上8點鐘的火車,如何馬上開始工作,還向上司求情讓他不要解雇自己,擔心自己變成甲蟲后家人的生活,最后卻遭到家人的擯棄,最終格里高爾自覺成為了家人的累贅而絕食身亡。卡夫卡的寫法完全遵循了寫實的原則,仿佛他寫是就是他在現實社會里親眼目睹的一個真實發生過的事件,而讀者也完全把這一事實接受下來,在這個意義上說,卡夫卡寫的就是我們自己的宿命。這樣,人與蟲的類屬界限模糊了,甚至消失了,體現了類屬的不確定性。此外,是卡夫卡藝術表現手法的不確定性,《變形記》蘊涵豐富的寓意和歧解,具有象征意義。作者常使用象征形象來表達對社會關系的理解。在格里高爾變為大甲蟲后,所謂父子、母子、兄妹的親情,所謂工作責任,所謂人性等等人們習以為常的概念都變了形,都面目全非了,讓人不禁懷疑它們是否真的存在過。人變成蟲象征了人們社會地位與經濟地位的變化,而“甲蟲”式的人,已成為孤獨的純象征,它表現了人的那種絕對沒有止境的孤獨。
其次,《變形記》中充斥著荒誕因素,這也是后現代派的特征之一。《變形記》是人變成蟲的荒誕離奇的故事,但這個看似荒誕的故事正是當時人們生存狀態的一種寫照。激烈的社會競爭使許多人精神產生畸變,甚至走向崩潰。人變成了甲蟲,甲蟲具有正常人的思維,它為家人著想,爬著去乞求秘書主任;甲蟲開門鎖,想竭力拯救自己房間的那幅畫;父親砸在甲蟲身上的那只蘋果一個多月都不腐爛等情節無疑是荒謬的。但荒誕的手法促成了小說矛盾的沖突、情節的發展,加深了小說的悲劇色彩。當格里高爾能工作賺錢時,他受到家人的喜愛與尊敬,但當他變為了一只大甲蟲,再也不能養家糊口的時候,得到的卻是家人的厭惡與唾棄,一切的親情都蕩然無存。這不能不說是荒謬的、病態的,也是資本主義世界中赤裸裸的利害關系的體現。人變蟲本身就是一種極度夸張的荒誕表現,表面看來似乎與客觀世界相脫離,但只要認真研讀,就不難體會到作品內在的真實。人變蟲沒有絲毫詩意的感覺,惟有生活的沉重、荒誕與虛無。卡夫卡揭示的是人類生存的普遍狀況:二戰后西方社會動蕩的局勢和錯綜復雜的社會矛盾,致使本來很自然的現象在動蕩的環境和特殊的情況下也發生了扭曲。處于當時社會的個人一旦失去謀生能力,就猶如蟲子般遭人厭棄。讀者可以發現在荒誕的背后表現的是一個復雜的社會現實
再次,《變形記》具有濃重的反諷意味,這是后現代性的又一重要特征。《變形記》中的反諷意味源自對現實中存在的荒誕性的揭示。主人公格里高爾在事先沒有任何征兆的情況下意外地陷入令人啼笑皆非的困窘之中,越是掙扎就陷得越深,直至付出生命的代價。格里高爾在變形前是一個責任心極強的人,在父親公司破產后,為了還清家庭的債務,他毅然挑起了生活的重擔,把自己當作掙錢的機器,最終被生活完全壓垮---變成了一只甲蟲,即使在變成甲蟲后,他仍然為父母、為小妹的未來著想。而變形后的他遭到了冷酷的父親的厭棄毒打而致殘;虛偽的母親對他感到恐懼,不愿見到他;絕情的妹妹視他為負累,盼著他早日離開或死去,這一切最終導致了他的死亡,他的死亡卻成為了家庭的福音。格里高爾對自己的變形一點也不覺得奇怪,因為他的生活本來就與甲蟲無異,讓他不勝厭煩,被生活重壓所束縛的他渴望自我解脫、獲得自由,早就想變為蟲子,希望像蟲子一樣在無束縛的環境下死去。但,可悲的是,成為甲蟲的他依然在責任、罪惡中掙扎,這無疑是對西方社會致命的反諷與嘲弄,從而產生了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
最后是體現在《變形記》中的黑色幽默特征。黑色幽默又被稱為“病態喜劇”、“虛無幽默”、“黑色喜劇”等。“黑色”常代表悲傷、痛苦、憂郁和絕望。當它和傳統的幽默聯系起來,即表示用無可奈何的嘲諷來體現現實的荒誕不經,使人們在精神上得以解脫,繼續生存于荒誕之中。格里高爾在變形之后,一方面感到自由、輕松、自在,另一方面又對家人有負罪感,在遭到家人嫌棄之后,他覺得自己能對家人所做的最后貢獻就是自己的毀滅。而當格里高爾悲慘地死去后,全家人馬上歡欣鼓舞地搬入新居,重新開始了他們的美好生活,徹底忘掉了曾是全家人的經濟支柱的格里高爾,由此可見現代人的冷漠與無情。這樣的情節在小說中還有不少,反映出了當時后工業時代荒誕動蕩的社會里人們心理病態扭曲,自私又冷漠,既可憐又可悲。
總之,解析卡夫卡的作品,尤其是《變形記》,我們可以發現其中處處存在明顯的后現代性特征,這些特征的存在,使其作品在成功展現西方現代社會現狀和現代人困惑的同時,又讓人感到消沉、壓抑與絕望。
參考文獻
[1]《變形記》[奧地利] 弗朗茲.卡夫卡著,李文俊譯,桂林:漓江出版社 2003。
[2]《從卡夫卡到昆德拉:20世紀的小說和小說家》吳曉東著,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
[3]《誤入世界:卡夫卡悖謬論集》 [奧] 卡夫卡著,葉廷芳等譯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4]《卡夫卡現象學》胡志明著,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7。
[5]《卡夫卡及其后現代性》卜紅著,“青海社會科學”,2006年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