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玉苗 蔡柏良 陶加強
摘 要:大力發展海洋經濟,培育海洋經濟載體是關鍵。江蘇開始重視海洋經濟發展,培育海洋經濟載體的模式歸納為:依賴港口資源的臨港經濟開發區和港城模式,充分利用海洋資源的海洋經濟開發區和旅游度假區模式,通用的沿海經濟開發區、工業園區模式,推動區域經濟創新發展的科技園模式。研究海洋經濟載體發展模式既是對江蘇培育海洋經濟載體的經驗總結,也可以從中發現不足,以使江蘇海洋經濟更好更快發展。(本文原刊于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8月)
關鍵詞:江蘇沿海開發;海洋經濟;海洋經濟載體
基金項目:江蘇省社科基金專題研究項目(12DDB008)江蘇沿海開發研究院開放課題重點項目(RIJCD11003)
自2009年江蘇沿海開發上升為國家開發層面以來,江蘇沿海地區經濟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海洋經濟發展也受到各級政府的重視,在培育海洋經濟發展載體方面進行著各種嘗試,海洋經濟也取得較大程度發展。2012年,江蘇省海洋生產總值約為4800億元,同比增長13%,較為強勁的增長態勢為今后海洋經濟發展奠定重要基礎。高新技術開發區、經濟技術開發區、特色工業園區、技術示范區、科學園、技術城等性質不同的各類開發區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載體對地區經濟發展起到非常重要作用,江蘇在培育海洋經濟方面也通過這些載體來推動和促進發展,而且不同類型的載體都做出了各自的特色。
1.利用沿海資源優勢的沿海經濟開發區模式
“沿?!笔强亢5貛У囊馑迹袑<艺J為[1]沿海地帶是指海岸線兩側數十公里寬的地帶,但沿海經濟帶范圍則廣闊得多,隨著交通條件的改善,以海岸線為基準,沿海經濟帶縱深可以最遠達到二百公里。這些地帶憑借資源及區位優勢,成為世界各國經濟活躍、發展迅速的經濟發達區或城市群,因此,沿海地帶的開發成為各沿海區域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紛紛設立沿海經濟開發區。
從江蘇沿海各地的沿海經濟開發區實際情況來看,它是較廣泛的概念,幾乎都根據當地產業基礎、優勢條件及發展戰略定位,開發區下都設置特色產業園區,如連云港經濟技術開發區作為首批國家級開發區,是江蘇沿海最重要、也是唯一國家級的沿海經濟開發區,其依托連云港是新亞歐大陸橋東橋頭堡、國家首批沿海開放城市、全國重點海港城市等優勢,區內設新能源產業園、新醫藥產業園、新材料產業園、中小企業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示范園、生態科技園等五個特色園區,這些園區的快速發展成就了其作為國家級出口加工區、國家級新醫藥產業基地、新材料產業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省級國際服務外包示范區等品牌效應。其余沿海經濟開發區起步較晚,如東臺市沿海經濟區依托江蘇面積最大的海岸型濕地,堅持打生態牌、走綠色道路,區內規劃建設有綠色能源園、綠色食品園、綠色旅游園等特色園區;響水沿海經濟開發區依托灌河深水岸線優勢建有船舶裝備產業園和新能源產業園;海安濱海新區依托其 “河豚之鄉”、“紫菜之鄉”、“鰻魚之鄉”等榮譽稱號,著力打造中洋河豚莊園、紫菜城、海洋生物產業園等特色園區。
表1 江蘇沿海地區的沿海經濟開發區匯總
2.開發港口功能的臨港經濟開發區模式
港口作為區域對外的窗口及國際物流的特殊節點,沿海地區因為有了港口,才有了比內陸地區更快發展的優勢。臨港經濟開發區可以理解成:為發展臨港經濟設置,以沿海港口及臨近區域為中心,以港口城市為依托,以臨港產業為支撐的開發區,臨港產業[2]指依托港口的區位優勢和資源稟賦,發展空間為毗鄰的港口以及周邊區域的產業,屬綜合性產業。
表2 江蘇沿海地區的臨港經濟開發區匯總
隨著港口開發技術不斷進步,江蘇沿海地區港口開發建設不斷升級,臨港經濟開發區發展越來越快速。省級臨港經濟開發區有洋口港經濟開發區、呂四港經濟開發區、大豐港經濟開發區、射陽港經濟區等,這些臨港經濟開發區幾乎都沿著“港口、港產、港城”三港聯動模式發展,首要的任務是在開發建設港口方面花大功夫、下大力氣,然后根據港口的區位優勢和當地的產業基礎優勢,規劃發展石化、能源、冶金、裝備制造、生物醫藥和現代物流等臨港特色產業,而港口和產業的發展必然需要城市的依托,還需要規劃打造港口城市或城鎮。
3.“以港興城、港為城用”的產業新城型港城模式
城市是港口正常運轉和蓬勃發展的物質基礎,城市的管理服務功能、政策機制和良好的文化氛圍為港口發展提供了必須的環境保障,而城市要與港口之間形成有效的關聯,才能達到港城互動發展[3]。
雖然江蘇的沿海以淤泥質海岸以主,但對港口的開發建設從來沒間斷過,如今,在千公里的海岸線上大大小小的港口一次排列,而幾乎每一個開發建成的港口都規劃建設著一座港城,這些港城有的是以就近的沿海城鎮升級打造,如洋口港經濟開發區位于如東縣長沙鎮,根據“港城一體化”需要,建設長沙新鎮區;有的港城甚至是在港口上平地而起的濱海新城,如大豐港經濟開發區在廣袤的鹽堿海邊打造出一個全新的大豐港海港新城。江蘇沿海開發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港城大多走產業新城型的模式,所謂產業新城是以一種或多種產業為主導工業園或產業園的形式上建立起來的相對獨立的新城鎮,即集生產、生活、生態于一體的產業新城。如連云新城區依托獨特的區位優勢,打造集商務、金融、會展、娛樂、辦公、居住、旅游多功能于一體的海上新城;大豐海港新城是在貧瘠荒涼的鹽堿荒灘上建設一個集會展、辦公、休閑、旅游、度假等功能為一體的黃海港城;呂四港鎮以臨港工業為主體,以港口物流為支撐,打造集海洋漁業、生活配套、現代服務業于一體的多功能臨港新城。
表3 江蘇沿海地區的港城匯總
4.著力發展海洋產業的海洋經濟開發區模式
官方資料稱海洋經濟是開發、利用和保護海洋的各類產業活動以及與之相關聯活動的總和。海洋經濟開發區是指專為發展海洋經濟而設立的開發區,即依托當地海洋資源及海洋產業基礎優勢,大力發展海洋產業。我國的主要海洋產業指海洋漁業、海洋交通運輸、海洋石油天然氣、濱海旅游、海洋船舶、海鹽及海洋化工、海水淡化及綜合利用和海洋生物制藥等,其中海洋新能源、海洋高端裝備制造、海水綜合利用、海洋生物、海洋環境和深海礦產等海洋產業被認定為新興海洋產業[4]。
表4 江蘇沿海地區的海洋經濟開發區
從江蘇沿海各園區發展情況看,以主打海洋經濟、重點發展海洋產業,并且以海洋經濟命名的是位于連云港市青口鎮內贛榆海洋經濟開發區,是省級開發區。開發區依托其較豐富的資源優勢和良好的產業基礎,如擁有國家級中心漁港青口港、全省最大的水產育苗培育基地、蘇北最大的紫菜加工基地、國內一流的海珍品工廠化養殖設施等優勢,確立主要發展海洋產業的經營理念,推動海洋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集聚國內外資金加快發展海產品深加工、海洋精細化工、海洋制藥、海洋生物等高新技術產業,推動海洋經濟由粗放型、松散型向科技化、集約化、外向型轉變[5]。從發展形勢來看,贛榆海洋經濟開發區在大力發展海洋產業方面努力做大做強做精傳統優勢海洋產業,并以此為基礎向高新技術海洋產業方面延伸。
5.促進涉海工業集聚的特色工業(產業)園區模式
工業園區作為一種促進、規劃和管理工業發展的手段,依靠政府和市場的力量形成的集聚,能夠為產業發展提供有效的載體和特殊的區域環境,從而加快地區的工業化進程[6]。產業集群是工業園區形成的基礎,沒有產業集群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工業園區,沒有集群的園區是不科學的、沒有生命力的[7]。
工業園區是作為集聚海洋經濟要素的重要載體,江蘇沿海各地工業園區依托比較優勢或產業基礎,設立船舶制造、精細化工、生物醫藥等特色工業園區,一個園區重點發展一個特色產業,努力打造形成產業集聚區。如大豐的海洋生物醫藥產業園以醫藥化工和生物制藥為主要方向,形成醫藥化工生態產業集群;江蘇灌河特種船舶產業園和響水船舶裝備特色產業園提出發展船舶修造及船舶裝備,形成集船舶修造、配套物流、研發于一體的船舶工業基地;連云港化工產業園、江蘇濱海沿海工業園、洋口化學工業園等提出建設集精細化學工業及配套產業為一體的精細化工產業集群。
6.重點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科技(城)園區模式
科技工業園是政府、企業和大學規劃設計出的一種良好的區位環境,來促進科學和工業之間的聯系、孵化或吸引高技術產業,促進科技成果商品化轉移的場所[8],是一種利用大學和科研院所的人才、技術、信息、實驗設備、文化氛圍等綜合資源優勢以及國家的優惠政策,從事技術創新和企業孵化活動的高科技工業園[9],具有匯聚科技資源、創新要素的優勢。
表6 江蘇沿海地區的科技(城)園區
江蘇沿海各地開始重視科技園在科技創新方面的重要作用,當作重要的海洋經濟載體來培育,有條件的地區已經開始建設以開發利用海洋資源為主的科技園區,如海州灣生物科技園依托現有酒精生產基礎延伸上下游產品產業鏈,以生物科技、清潔能源、海洋生物化工為主導產業,建設生物科技基地;大豐海洋科教城努力建設職業學校、大學及相關科研院所,努力建成科技融資平臺和創新產業的研發與孵化平臺,重點圍繞海洋生物、醫藥、食品、化工、能源等五大領域進行研發和產業化;通州灣也將建設科教城,努力形成高校、科研機構、生產型服務業和高科技企業云集的科技園區。
7.充分挖掘生態旅游優勢的濱海旅游度假區模式
旅游度假區是一種綜合性的旅游目的地,以滿足游客休閑需求為主要目標,以完備的設施與服務為主要特征,資源環境與區位是其關鍵要素[10]。濱海旅游深受旅游者的青睞,濱海旅游度假區在整個旅游業中具有絕對優勢,其開發已經遍及世界各地。
江蘇沿海各地也充分挖掘各自的濱海旅游資源優勢,打造各具特色的旅游度假區,目前處于起步階段。如大豐港藍色旅游度假區以麋鹿、海洋、濕地、森林等自然景觀獨特和知青文化、水滸文化等人文景觀為依托,打造集生態旅游、藍色旅游、人文旅游于一體的綜合性旅游地;海州灣旅游度假區充分利用江蘇“北戴河”美譽,規劃建設成擁有現代海洋科技文明氣息的大型海濱休閑度假基地;啟東圓陀角旅游度假區打造融生態觀光、運動休閑、科普教育、會議會展、度假人居等多功能的生態度假基地。
從以上分析來看,江蘇沿海各地在大力發展海洋經濟方面積極努力地作著各種嘗試,并初步取得成效,但還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1)以發展傳統產業為主的沿海經濟開發區、臨港經濟開發和工業園區等模式是江蘇沿海采用較多的載體發展模式,而以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為主的科技園或者向海洋產業精、專、深方向發展的海洋經濟開發區卻比較少,這對深入研究、開發和利用海洋資源不利。(2)多數載體開發建設起步晚、規模小、層次低、特色還不突顯。江蘇沿海開發雖然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就經歷過幾輪開發大潮,但真正起推動作用的還是2009年上升為國家開發層面,海洋經濟載體建設才走上快速發展的車道,目前只有連云港經濟技術開發區是國家級,大部分載體仍在力爭省級開發的過程中。(3)海洋產業同質化較嚴重,處于價值鏈低端,比如傳統漁業、交通運輸、化工、船舶等產業占主導,且產業層次都不高。希望江蘇沿海各地在進一步推進海洋經濟載體發展過程中,能揚長避短,把優化調整海洋產業結構和促進海洋經濟轉型發展作為重點工作,同時在載體的培育和打造過程中,要從全球價值鏈的角度來定位產業發展,從具有優勢的某個環節延伸發展產業鏈,做精做細,并努力培育較濃厚的產業創新氛圍,才能以較高的標準融入全球價值鏈。(本文原刊于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8月)
參考文獻
[]陸雪松,劉奇洪. 富饒中的貧困—沿海經濟帶落后地區發展戰略選擇[J]. 中國改革,2005,9:58-60
[2]郭可. 產業結構升級視角下的臨港產業區主導產業選擇研究[D]. 西安:西北大學,2012:
[3]陳航. 港城互動的理論與實證研究[D]. 大連:大連海事大學,2009:
[4]姜秉國,韓立民. 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概念內涵與發展趨勢分析[J]. 太平洋學報,2011,5:76-82
[5]李正樓. 奮進中的贛榆海洋經濟開發區[J]. 海洋開發與管理,2003,2:10-14
[6]薛巍. 集聚經濟的形式與工業園區的發展[J]. 改革與戰略,2012,5:156-159
[7]張宏波. 城市工業園區發展機制及空間布局研究[D]. 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9:
[8]陳萬里. 中國大學科技園發展及治理問題研究[D]. 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11:
[9]李淑. 我國大學科技園區技術創新的制度結構分析[D]. 長沙:湖南大學,2010
[10]張樹民. 中國旅游度假區發展現狀與趨勢探討[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3,1:17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