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法律教育直接影響到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生活,因此教師在教學中需要重視相關知識的教育,提升學生的法律意識。當前我國大學身的法律意識相對淡薄,這不利于我國高校法律教育的順利展開。增強法學生的法律意識,能夠讓大學生運用法律武器更好的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保護自己的利益。本文通過對當前影響高校法律教育實效性因素進行分析,找到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提高我國高校法律教育的實效性,促進我國高校法律教育良好發(fā)展。(本文原刊于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8月)
關鍵詞:高校法律教育;實效性;影響因素;策略分析
高校作為為國家和社會培養(yǎng)人才的重要基地,它的教育質量和教育水平將會影響到我國今后人才的質量。隨著我國法律體系的不斷完善,高校在教育中需要進行法律教育,這樣才能夠培養(yǎng)出更多的合格人才。當前我國高校雖然開設法律基礎課程,但是教學效果卻并不理想,學生的法律意識相對比較單薄,在遇到問題時不能夠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通過調查我們發(fā)現(xiàn),許多高校學生的法律知識水平不高,法律情感相對比較消極,法律觀念模糊。教師在教學時單純以說教的方式進行,課堂內容相對枯燥,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進而影響到法律教育的質量。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處于形成階段,如果不對其進行法律教育,他們不知道自身行為是否違法,可能會導致犯罪。因此教師在課堂上需要對其進行較為深入的教育,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這樣才能夠減少他們違法行為的出現(xiàn),為他們今后的學習生活提供良好的保障。
1 高校法律教育實效性的重要性
我國的基本治國方略就是要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不斷完善相應的法律體系,增強公民的法律意識,為依法治國提供良好的法律基礎和社會保障。提升我國依法治國的水平,需要公民有相應的法律基礎知識和較強的法律意識,在學習、生活和工作中能夠運用法律來維護自身的合法利益。當代大學生作為國家的優(yōu)秀人才,需要有較高的法律素質,形成自身良好的法律素養(yǎng),從而適應我國法治社會發(fā)展的需求。但是當前我國高校學生的法律意識相對淡薄,法律知識水平較低。近些年來,我國大學生犯罪案件在屢見不鮮:2004年云南大學馬加爵殺死四位舍友案;2005年北京大學學生安然殺死同學案;2013年4月上海復旦大學研究生林森浩投毒事件,這都顯示出當前我國大學生法律意識和法律素質不高,當前我國高校法律教育水平不足,法律教學沒有真正讓大學生樹立法律信仰,不會運用法律武器來維護自身的利益。同時通過這樣的案例也可以讓我們認識到法律教育的重要性,要想增強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就需要高校加強法律知識的教育,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在生活中遵守法律,成為一名知法、懂法、守法的合格大學生。
提升高校法律教育也可以提升高校管理水平,提高高校教學質量。學生守法意識增強能夠減少不法行為的出現(xiàn),同時也能夠按照學校的相關規(guī)定來約束自身的行為,在學習中樹立正確的法律態(tài)度,提高自身的法律素養(yǎng),為今后的發(fā)展奠定良好發(fā)展基礎。高校只有做好法律教育,才能讓更多學生認識到法律的重要性,在學習和生活中嚴格要求自己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同時也能維護他人的利益,為我國法治社會建設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維護我國社會的安全穩(wěn)定。
2 高校法律教育實效性的影響要素
2.1 社會歷史因素的影響
當前我國大學生法律意識較低,高校法律教育實效性較差有著深刻的社會歷史因素, 其主要表現(xiàn)為公民文化發(fā)育不足以及法律信仰的缺失。公民文化作為法律社會發(fā)展的重要支撐,它的質量會直接影響到整個社會的法律建設水平。公民文化主要是從思想文化環(huán)境和經(jīng)濟社會制度環(huán)境中產生的與民主政治文化相聯(lián)系的一種文化形態(tài)。法律信仰則是社會主體與法律接觸,經(jīng)過學習和實踐后逐漸產生的情感信念,從而對法律形成一種信服和崇拜。我國封建歷史時期比較長,結束封建社會的時間也相對較短,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尚德遠刑的觀念深入人心,傳統(tǒng)中國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tài)讓中國的臣民文化根深蒂固,要想改變這樣的歷史思想意識,需要進行更好法律宣傳工作。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公民意識雖然有所增強,但是也存在著權大于法、錢大于法的現(xiàn)象,這主要受到我國幾千年的大一統(tǒng)的政治文化影響,導致人們對權利的渴望超過了對法律正義的需求。因此在今后的發(fā)展中需要改變公民的法律意識,提升公民的法律信仰,為我國高校法律教育提供良好的環(huán)境。
2.2 社會環(huán)境的不良影響
我國是一個民族眾多的國家,地域廣闊,社會環(huán)境之間存在較大的差異性,而高校法律教育需要有比較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支持,這樣才能夠保證教學質量,提升學生的法律意識。法律教育實效性的提升還與良好的道德環(huán)境息息相關,如果社會道德環(huán)境不好,將會進一步影響到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不利于高校法律教育的順利展開。隨著我國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快,外來思想不斷沖擊著我國傳統(tǒng)的價值觀念,除了優(yōu)秀的思想,大量國外腐朽思想也影響著人們的道德價值觀,不利于我國高校法律教育的發(fā)展。除此之外,我國當前法律環(huán)境也存在較多的問題,主要表現(xiàn)為立法環(huán)節(jié)和執(zhí)法環(huán)節(jié)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脫節(jié)現(xiàn)象,司法腐敗大量存在,許多公民的合法權利得不到良好的維護,這樣就會使公民對我國法制建設失去信心,進而會影響到依法治國的水平,同時也會給大學生法律教育帶來較多負面影響,不利于提升高校學生學習法律的積極性。
2.3 高校教育定位存在問題
高校法律教育關系著學生未來的發(fā)展質量,影響到今后他們的思想和行為。但是由于受到市場經(jīng)濟的沖擊,我國高等教育價值觀出現(xiàn)一定的偏差,教育定位不準確,不利于我國整體高校教育的發(fā)展。許多高校在教育時以市場為中心,在教育過程中比較重視智育輕視德育,注重專業(yè)教育忽視法律教育。學校將學生的就業(yè)率作為教育質量高低的唯一指標,學生在學習時不能夠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對法律認識不夠充分。高校教育價值觀也存在政治化現(xiàn)象,法律教育以及思想道德教育水平不高,學校領導人員對這些課程不夠重視,法律教育有的甚至依附于思想教育,使得學生的法律意識不足。因此在今后的發(fā)展中學校領導要充分定位高校教育,轉變原有的教育理念,加強高校法律教育,為學生今后的發(fā)展提供法律知識保障。
2.4 高校法律教育內容存在問題
當前我國高校法律教育中教育內容存在一定的問題,使得學生學習法律的積極性不足,影響到高校法律教育水平。主要表現(xiàn)為:第一,教師說教色彩較濃。我國高校法律教育主要包含在《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中,但是該教材的內容說教性比較強,實踐活動較少。學生在這樣的課程中會感到枯燥和乏味,會感覺該門課程缺乏親近感,在生活中應用不夠廣泛。除此之外,該教科書中討論的并不是現(xiàn)實生活中的法律狀況,而是一種理論化的知識。但是高校中往往是一學期學習完該門課程,這么短的時間內很難讓學生提升學習法律的積極性,對法律產生濃厚的興趣。第二,教師在教學中不能夠處理好內容與教學課時之間矛盾。教學大綱中規(guī)定用11個教學課時來完成教學,但是該教材中內容非常豐富。教師要想完成教學內容就很難提升教學質量,使得教學進度非常快,學生學習到的知識不夠全面。
2.5 教學方法不科學
我國高校教師在進行法律基礎教育時主要是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多注重理論知識的講解。這樣就會導致課堂活躍性較低,學生學習法律知識的主動性不足。教師在講解時缺少鮮活的語言和生動的案例,學生學習起來感到枯燥乏味,不利于高校法律教育水平的提升。課堂上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比較少,大部分是教師在講臺上唱“獨角戲”沒有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法律學習方法,提升對法律知識的認識。
3 提升高校法律教育實效性的策略
3.1 創(chuàng)造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
要想提升高校法律課程的教育質量就要不斷為其提供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幫助學生認識到法律知識的重要性。首先要不斷完善我國的法律體系,為法治社會的發(fā)展提供相應的法律保障;其次要提升執(zhí)法人員的執(zhí)法意識,能夠維護法律的權威,減少違法行為的出現(xiàn),保護公民的合法權益;第三要加大對法律知識的宣傳,提高公民對法律的認識,在遇到問題時能夠運用法律武器來維護自己的利益,促進我國法律社會的進步與發(fā)展。
3.2 優(yōu)化教學課堂內容
我國高校法律教育內容存在課時短但教學內容多的問題,而且法律教育多依附于思想教育中。就《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這一教材來說,涉及到的法律包括憲法、行政法、民法、刑法、勞動法以及治安管理條例處罰法、經(jīng)濟法、三大訴訟法等,教師在講解時存在較大的難度,學生只能學習一些膚淺的法律,不能夠更深入的對其進行了解,法律教育的實效性沒有真正實現(xiàn)。因此教師在教學時需要合理安排相應的教學內容,可以不局限于教材,讓教學內容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增強學生對法律的認識,讓他們學會運用法律來維護自身的權益。同時教師也要從學生的專業(yè)入手,了解學生在進入社會后所需要的法律知識,有重點的進行法律講解,讓學生對自身的專業(yè)有更加深刻的法律認識,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夠減少違法行為。比如在講解憲法時可以著重讓學生了解公民權利與義務的知識,學會正確行使自己的權利,自覺履行自己的義務。
3.3 改進教學方法
3.3.1案例教學
教師在進行法律教學時可以采用案例教學法,這樣能夠增強學生學習法律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課堂知識更加生動,提高學生對法律知識的認識。教師通過案例透視社會現(xiàn)象,學生也可以在案例教學中與教師進行互動,分析和探討當前我國法律中存在的問題,掌握法學原理,形成正確的法律意識和法律觀念。但是在案例的選擇上教師要慎重,盡量使用一些具有代表意義的案例,在講解的過程中讓學生對其剖析,結合自身生活和觀察到的現(xiàn)象,將抽象的法學理論轉變?yōu)樾蜗蟮闹R,提升他們的學習法律的興趣。案例講解完后,讓學生進行相應的反思,將法律知識放到現(xiàn)實生活中,學會如何運用法律維護自己的合法利益。
3.3.2法律情境教學
良好的教學情境能夠帶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尤其是在法律課堂上,教師通過法律情境教學能夠讓學生更好的認識法律、學習法律。在法律情境教學中教師不再是講解者,學生也不再是學習者,教師與學生相互之間能夠更好的進行探討交流。同時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在法律情境教學中進行自我教育和自我內化,學會在生活中應用法律解決相應的問題。比如教師在講解完相關的法律知識后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建相應的情境,學生根據(jù)所學知識來分析這一情景中所要用到的法律,并且讓學生幫助主人公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除此之外,教師也可以采用法律辯論賽的形式來讓學生進行法律知識的學習,在激烈的辯論中加深對法律的認識。
3.3.3問題式教學法
問題式教學法就是以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為線索,教師在講解的過程中首先提出問題來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tài),或者是教師依據(jù)某件案件來提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在課堂上尋找答案。學生在學習時可以通過自身的思考以及小組的交流來增強對法律的認識,找出相應問題的答案。除此之外,學生也可以像教師提出問題,并且在這樣的問題下來進行相關知識的學習,提升他們對法律的認識,學會應用法律,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遵守法律,減少違法行為的出現(xiàn)。
3.3.4實踐教學法
教師在進行法律教學時不僅要重視理論知識,同時也要重視法律實踐,這樣可以提升學生對法律的認識,增強學生的法律應用能力。比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來模擬法庭,讓學生分別扮演原告、被告、雙方律師、審判員、審判長、證人以及書記員等,教師為他們創(chuàng)設一個情境,讓學生講學習到的法律知識應用到模擬法庭中,使學生了解和熟悉法律知識,讓他們更好的了解我國的法律體系,將理論與實踐充分結合,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參觀法制教育基地,邀請法律專家來進行法律知識講座,增強學生對法律的認知度,提升學生學習法律的興趣。
4 總結
綜上所訴,高校法律教學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會影響到大學生今后的工作和生活。教師在教學時需要掌握科學的教學方法,找到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調整教學方案,提高學生學習法律的積極性。大學生作為國家的棟梁,只有掌握相應的法律知識,才能夠在社會中更好的發(fā)揮自身的價值。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作風,能夠運用法律知識來維護自身的權益,增強高校法律教育的實效性。同時教師也要加強與學生的交流,為學生創(chuàng)建良好的學習氛圍,幫助學生更好的認識法律和學習法律。(本文原刊于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8月)
參考文獻
[1]陳揚.關于提高法律基礎課程教學實效性的思考[J].科技視界,2012,(29)
[2]張顯樹.大學生法制教育應堅持“六個結合”[J].社會科學論壇,2009,(11)
[3]孫春偉 孫彬生.高校診所法律教育應當以實效性為目標[J].法制與社會,2011,(12)
作者簡介
付芳(1980-)女,河南商丘人,講師,主要從事高校法律基礎課程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