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素英 魏華 路麗平 胡維霞
摘 要:美國政校企協同創新模式可謂世界的典范。在科技創新中,政府、大學和企業各自發揮了最大化的作用,取得了最大化的社會和經濟效益。美國文化對于發源于美國的政校企協同創新模式的形成發展有著深厚的影響。從美國文化對其政校企協同創新模式形成和發展的影響中,中國可以得到很有價值的啟示。(本文原刊于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8月)
關鍵詞:美國文化;政校企協同創新;政府;創業型大學;企業
本文是2014年度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美國文化對其政校企協同創新的影響及啟示”(編號HB14ZZ005)的部分成果
0 引言
美國式的政校企協同創新由美國學者亨利·埃茨科維茲解釋為三螺旋模型。三螺旋是大學、企業與政府,以經濟發展的需要為紐帶,密切合作、相互作用,形成三種力量相互交叉影響、螺旋上升的“三螺旋”關系,旨在加強大學—企業—政府之間的合作,促進整體協同發展。三螺旋式政校企的結合模式發源于美國,有其深刻的文化和歷史根源。
1 美國文化
學術界一般認為美國文化源于以下三個方面: 清教徒文化、拓疆精神和移民文化。
1.1 清教徒文化
由于清教徒是北美的第一批移民, 清教倫理首先在殖民地時期的北美確立了主導地位。清教主義可以說是美國文化的“根” 〔1〕,它構成了美國民族文化的核心,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美國人。美國的清教徒文化具有以下特征。
1. 崇尚民主和平等
清教徒因反對神甫集團的繁文縟節、專橫和腐敗,主張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信徒生活受到迫害,為了逃離迫害才來到北美大陸,因此他們渴望自由民主和平等。第一批乘坐“五月花號”的清教徒在途中簽訂了《五月花號公約》,規定了“以契約的形式”并按照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組建民選自治共和政府。后來的《獨立宣言》、《聯邦憲法》和《權利法案》,無不宣揚民主的理念,它們從不同方面規定了美國人民主的權利。
2具有重商傳統,肯定營利活動。他們認為人是上帝財富的托管人,作為托管人,有責任將財富增值,追求財富被視為是合情合理的。因此,他們通過個人努力而創造財富,清教徒是創業精神的代言人。他們崇尚商業和工業活動,因為這些活動可以為他們帶來更多的財富。
3. 熱愛工作、勤儉節欲、生活簡單。眾所周知,直到清教徒時代,人類歷史上才真正出現了“職業”這個概念。在清教徒看來,職業就是一件被冥冥之中的神所召喚、所使喚、所命令、所安排的任務。而完成這個任務,既是每個個體天賦的職責和義務,也是感謝神的恩召的舉動。清教徒不僅追求盈利,同時他們認為開創事業必須節省和節欲,并且追求對社會的回饋。
4. 重視教育。從東部的哈佛到西部的斯坦福,清教徒創辦了眾多的學校。17到19世紀中期,美國有許多高校的校長由清教徒牧師擔任。因此,在這些高校的辦學理念中就留下了清教徒精神的烙印。
1.2 拓疆精神
1. 積極樂觀、開拓進取精神和個體本位的價值觀念。建國之初,美國幾乎是一塊蠻荒“寶地”。拓荒者常常孤獨一人面對上帝和自然,他們不得不依靠自己。艱苦生活養成他們自力更生、勤奮工作、積極樂觀、開拓進取的工作倫理,也助長了他們個人權利神圣不可侵犯的價值觀念。個人主義的平等觀念要求同一個團體中各個分子的地位相同,個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權利,大家也不能剝奪個人的權利,同時,作為個人主義的自我保護,個人作為國家和集體的一個公民,有強烈的法制觀念,它要求團體不能抹殺個人,只能在個人愿意交出的一些權利上控制個人,社會上權利與義務的界限非常明確。
2. 創業、創新精神。清教徒強烈的責任意識、虔誠的宗教信仰及勤奮節儉的價值觀念與艱苦的拓荒經歷結合起來, 共同鑄造了早期移民強烈的民族意識和勇于創新創業、勤儉致富的民族個性。
3實用主義。邊疆開拓者們在新奇而嚴酷的生活條件中完全依靠自己的知識、經驗和技術與環境作斗爭。對他們來講,任何思想和理論都是貧乏的。以行動求生存,以效果定優劣,以進取求發展,這是實用主義哲學體系中的積極內容。實用主義作為美國的國家哲學成為美國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
1.3 移民文化
1.西方科學文化的植入。早期移民帶來了歐洲文化,尤其是古希臘人對規律、自然的探索和為了知識而追求知識的這種理性追求。古希臘時期,賢哲的人,而非勇士或圣徒,乃希臘人生命的頂點和極致。德謨克利特曾說:“我寧愿(在幾何學上)發現一項證明,而不要波斯的王座。”一代大科學家、大發明家阿基米德出乎我們意料地坦言:他發明各種機械,其實僅僅“是自己研究幾何學時的消遣而已”。 希臘理性精神的深入就是徹底地反思和懷疑,上天入地地追尋事物的最終極真理。蘇格拉底之承認自己無知而又徹底地求真知的精神一直在激勵著西方。古希臘人在似乎雜亂無章的世界中發現了邏各斯(即規律),并提出各種關于邏各斯的假定——“是”,然后讓這個假定的所有細節在所有的層次上經受自己和別人的置疑,以考驗這個假設是否是“真是”。 人類從沒有如希臘人那樣精密而又充滿熱情地研究自然界,這種徹底求真的精神終于孕育出了西方科學。
2. 文化包容性及多元化。美國文化以包容的胸懷接受了在膚色、語言文化、宗教信仰、風俗習慣方面與之不同的世界各地的移民。同時,移民雖然認為自己歸化為美國人,往往又對本族文化充滿了眷戀之情并保留著民族的文化認同和傳統習慣, 從而使美國文化呈現多元化的態勢。
2 美國文化對其高校辦學理念及學術創業能力和政府行為的影響
由于美國企業和其它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企業性質上無顯著區別,這里只分析美國文化對其高校和政府的影響
2.1 美國文化對其高校辦學理念及學術創業水平的影響
1. 自由和民主精神創建了美國大學高度自治的、特殊的民主管理模式,從而培育了大學非凡的科技創新能力。
美國大學從它誕生的那天起,就有著高度自治權和內部高度民主的管理體制。屬于加爾文教派的清教徒們于殖民地時期創辦大學時就主張非教派人士必須參與社會機構的管理與決策,因此理所當然認為大學的管理應當吸納外界人士參加。大學董事會成員由校外名流組成,包括地方行政官員、牧師等,擁有任免校長、籌集資金以及管理學院資產等重要權力。從而美國大學不但不受教會獨治傳統和政府的約束,而且也較好地反映出各行各業在高等教育領域的不同利益,還有利于大學拓寬資金籌措渠道,更有力地吸納社會有利資源。在學校高度民主自治,教學、學術和科研等活動完全自由的環境下,同時密切連接社會需求并在拓展辦學資金來源的動機促使下,美國大學的科技創新能力與日俱增,為面向企業提供科技研發成果奠定了基礎。
2.創業、創新精神和實用主義影響美國高校的辦學理念并催生世界第一批創業型大學。
源自于具有創業、創新精神民族文化傳統的美國高校文化自然強調創新和創業能力的培養。同時,由于實用主義文化影響,早在19世紀中葉,MIT( 麻省理工學院)創始人威廉.羅杰斯就結合自己對大學的理解率先富有遠見地提出以科學為基礎、與產業相結合的技術大學的全新概念并開辦創業型大學的設想,并以此為指導帶領MIT在創業科學領域作了積極嘗試。MIT經過兩次世界大戰中與軍方的合作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開始與民用企業的初步接觸,在原有“產業——政府”雙方合作模式的基礎上,開始找到大學的位置并逐步與產業和政府兩者磨合,新的“大學——企業——政府”三方合作模式開始形成。
起源于美國的創業型大學能將自身創造的知識有效地運用到實際中去,發展高科技,催生新產業。MIT和斯坦福大學則是當今眾多美國創業型大學中的典范。
3.肯定經營和盈利的重商主義及個體本位的價值觀念產生出平衡教授與其所在大學之間的盈利分配制度,敬業、節欲、重教傳統及時地產生出規范創業與學術活動的制度保障,從而實現了創新創業與盈利的良性循環、學術與創業的平衡和創業型大學的可持續性發展。
美國一些大學都有支持學術創業和規范學術與創業活動的制度。例如,早在20世紀30年代早期美國麻省理工大學(MIT)就出臺了“五分之一”原則,允許教師每周可以有一個工作日為產業工作,初步確定了大學參與創業的合理性。美國大學的技術轉移制度直接服務于知識的應用即創業活動并對科研、技術發明具有極大的激勵作用,使大學的研究工作與技術轉移之間形成良性循環。
在支持與激勵的同時加強對學術創業行為的規范。如斯坦福大學的《關于學術性員工之責任和利益沖突的政策》,對教職人員的校外創業行為作出了十分明確的規定,力圖避免創業行為影響教學與科研職能,損害大學自身利益。
4. 實用主義與西方科學文化傳統相結合,使得大學既注重務實又注重教育教學和科研質量,具有長遠眼光,從而為大學的學術創業奠定了雄厚的基礎。
2.2 美國文化對其政府在校企協作科技創新中行為角色的影響
1. 個體本位主義和民主自由精神的國民文化促使美國政府在校企協作的科技創新中發揮服務型政府的作用。一個在民主和自由精神的大眾文化中立足的政府,必然在公眾的推動下不斷修正自己的行為,改善自己的職能,以“公民本位”的政府服務理念必定日趨樹立,而官本位的空間必定日趨消減。所以,美國政府對高校和企業協同創新的支持是通過看不見的手而實現的,政府不會直接涉足于企業的經營和高校的管理。政府通過出臺法律法規保障以規范各方合作者利益,通過制定科技政策諸如制定合理的科研規劃和支持產學研合作的各類科技計劃以驅動科學研究和企業發展緊密聯系起來,通過運用財政、稅收、設立專項資金等經濟手段加以調節和引導以支持產學研的合作,通過搭建服務到位的中介平臺包括構建信息網絡、提供技術支撐服務、搭建風險投資平臺等來發揮產學研結合的橋梁作用,通過借助美國文化包容性吸引海外高科技優秀人才服務于美國的校企科技創新。
2. 美國政府支持校企協作的目標適時調整,政府職能不斷完善,盡顯了美國文化的開拓進取、不斷創新的精神。從1862年美國政府頒布《莫雷爾法案》,鼓勵創辦增地大學開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完成了從推動大學與企業結合、培養職業技術教育人才到主導校企結合、實現科技創新的目標轉變。美國政府從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主導國內大學參與國家的技術創新活動到戰后試圖將資助軍事科技的模式移植到民用科技,完成了從政府主導到引導校企協作的職能轉變。從1950年美國國會設立“美國科學基金”負責資助有一定應用前景的科研項目以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到70年代以來國家資助逐年減少、企業資助逐年遞增的企校合作研究以實現國家科技戰略計劃,完成了從政府引導產學研的結合到服務產學研的結合。此間,政府還成立了多種技術轉讓轉移中心,大大提高了科研成果的轉讓率。
3 啟示
美國高校的創新能力和政府在產學研結合中角色的正確定位及作用的最大化發揮,都與其社會文化的影響分不開。從美國文化對政校企協同創新的影響我們可以得到以下啟示。
3.1 政府和高校應注重文化創新
1.政府的文化創新體現在政府樹立為科技創新服務的理念。我們一貫的做法是政府擔任企業資源配置的主體和高校領導角色,政府是企業和高校制度設計的主體,是企業和高校的主辦者、經營管理者 。其結果是企業缺乏創新競爭意識和能力,高校學術氛圍單薄,官僚主義、拜金主義盛行。所以,以“公民本位”取代官本位的服務型政府理念是實現科技創新乃至政校企協同創新的基本前提。
2.高校文化創新體現在開發、培植人內心深處具有的不斷發現世界和創造世界的欲望與動力及采取相應行動的精神。沒有內在的求真精神,即便倡導產學研結合,其結果則是不但高校學術科研質量難以提高,科研經費又被侵蝕,教育變得功利,師者變得膚淺。當樹立起崇尚知識、學術研究的風尚,學術創業有了雄厚的基礎時,高校內部鼓勵、服務和規范學術創業的制度就成為學術和創業良性循環的有力保障。
3.2 文化創新和制度創新并行
文化與制度是互動關系。文化孕育制度,制度選擇文化,其本質是二者有著內在的統一。 在服務型政府理念下政府需要進行體制改革。
1. 體制改革需要將政府、企業和高校共同建成在法律基礎上的三大平等主體,以法治取代人治。在服務型政府的功能作用下,政府明確了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這是政府能夠服務于校企協同創新乃至推助整個社會創新的根本所在。
2.中國公立大學自治改革應注入民間資金,同時減少或停止政府撥款。美國文化發展史證明,大學自治程度越高,發展就越快。美國私立大學是帶動整個社會高校高水平辦學的關鍵。大學引入不以盈利為目的的民資,對提高大學自治水平,擺脫長期以來的官僚管制大有裨益。其二,我國將來的社會及高校的發展不可能一帆風順,汲取民間資金能夠促使高校在科學規范的自主管理下拓展資金來源。這樣,在較高程度的大學自治基礎上,各級各類大學依法辦學,依制度行事,積累自己的學術成就,并根據自己的學術優勢與企業形成協同合作,為區域經濟發展服務。
3.大學管理機構組建與大學文化建設內容結合。大學自治初始階段,大學校長、院長和主要由本大學教工組成的類似大學理事會的產生,以民眾選舉的做法產生要優于任何形式的任命。選舉標準即大學文化建設倡導的標準。由此,讓一批真正的具有誠實的治學態度、高品質的文化素養和良好的人格魅力,并具備創業素質(如敏銳的發展眼光、胸襟開闊、勤儉節欲等品質)的大學優秀管理層人才走到前臺。現代大學制度之初,中國沒有專業的校長,就像改革開放之初,中國沒有企業家一樣。大學內部教職工最了解本校同事,而且有能力有素質選出能代表大學未來和教職工心愿的大學管理層人員。中國現代大學制度發展的初級階段,迫切需要這種具有大學文化內涵的大學管理層組建。它決定了大學的辦學質量及學術創新能力和轉移能力的提高速度。
4 結語
美國文化對其科技創新乃至政校企的協同創新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而文化與制度的關系又有著內在的統一,政府、高校的文化與制度建設并進會更利于協同科技創新的實現。在我國,雙重建設已刻不容緩。(本文原刊于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8月)
參考文獻
[1]Kellog B. Jefferson et al., ed., Sources for American Studies〔M〕. Greenwood Press, 1983.
[2]魏曉紅,李清源. 從清教主義到美國文化〔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5).
[3]胡昌送等, 美國產學研結合發展歷程與主要模式〔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6(23).
[4]劉力. 美國產學研合作模式及成功經驗〔J〕.教育發展研究,2006(4).
作者簡介
張素英(1963-),女,河北邢臺人,英語和經濟學雙碩士,副教授,主要研究英美文化和經濟。
魏華(1966-),男,河北邢臺人,本科學士,講師,主要研究英美文化。
路麗平(1977-),女,河北邢臺人, 碩士,講師,主要研究英美文化。
胡維霞(1982-),女,河北邢臺人,碩士研究生,講師,主要研究英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