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威 李江 呂林雪
摘 要:舊城的改造總是處在矛盾之中,如何在提高原住居民生活水平的前提下,保護好舊城獨特的地域文化是城市決策者、開發商、設計師迫切需要思考的問題。文章通過對包頭東河區北梁舊城改造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探討,以期緩解舊城改造中存在的諸多矛盾,以達到保護城市傳統街區的目的。(本文原刊于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8月)
關鍵詞:北梁;舊城改造;傳統街區
基金項目:北京市屬高等學校創新團隊建設與教師職業發展計劃項目(The Project of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ve Teams and Teacher Career Development for Universities and Colledges Under Beijing Municipality)項目編號:IDHT20130514;北京學研究基地課題“北京傳統手工藝的‘復歸現象研究”( Funded by Institute of Beijing Studies) 項目編號:BJXJD-KT2013-A05
1 緒言
伴隨著人類歷史文明的發展,城市也在不斷變化。每個時代都在城市形態演變過程中留下了印跡。這一系列印跡延續至今就構成了一條歷史文脈,記載著城市的興衰。傳統街區是構成城市歷史文脈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好其內部肌理及尺度就是在呵護城市的歷史文脈。在用地日趨緊張、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舊城改造已成了有效利用土地的重要途徑,可在這“有效利用”的過程中看到更多的則是大拆大建,當公眾在享有這種改造帶來的便利時,卻不得不承受體現地域文化傳統街區的消失,這種得失卻很難用單純的生活便利來衡量。參與到包頭東河區北梁舊城改造規劃時,當意識到之所以保留了多處相對完整的商鋪遺址、宗教建筑、晉風院落是源自于貧困,那種驚喜是瞬間的。能否找出一些方法去讓傳統街區擺脫城市化進程中處境的尷尬,在提高原住居民生活水平的同時保護好傳統街區,不只是城市決策者及開發商考慮的問題,也是設計師的歷史責任。
2 項目背景介紹
包頭市位于內蒙古自治區,城市市區主要由東河區、昆都侖區和青山區組成。其中東河區為舊城區,早期“包頭村”就發源于東河區北部的“北梁”地帶。昆都侖區和青山區為新城區,位于包頭市的西部。2003年夏,包頭東河區政府與上海家化置業有限公司、上海國際汽車城置業有限公司、包頭市龍藏實業有限公司共同啟動了以“北梁地區自然與建筑遺產保護”為核心的城市改造計劃,內容包括以東河區 “北梁”為中心的北區、“南海子”為中心的南區及“東河槽轉龍藏沿線”的東區。北區以“自然、建筑遺產保護”為主題,在提高市民居住條件的基礎上大力發展商業、旅游事業;南區以“黃河河灘濕地保護和建設”為核心拓展城市的旅游、休閑和會展空間;東區以“東河槽轉龍藏河灘濕地保護”為核心著力建立行政、文化教育基地。北梁地區以其在包頭城市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成為首先啟動建設的項目,政府計劃分三個階段完成北梁13.6平方公里區域的改造,總投資將達到60億元,截至2015年結束,將東河北梁舊城建設成為集民族文化、生態旅游、精品住宅于一體的體現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有機融合的多功能城區。
3 北梁傳統街區改造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法
3.1 傳統街區中道路尺度與現代交通方式
北梁傳統街區中的道路大都以步行尺度為依據,多為3.5--6米左右的寬度。這一道路狀況與目前“以車代步”交通形式存在矛盾;同時由于北梁地區大多為坡地,如果按常規改造方式,采用拓寬道路的做法來改善行車條件,則對于傳統街區的保護極為不利。拓寬街區道路無疑就等于破壞了道路兩旁的建筑遺存,而價值較高的傳統建筑恰恰都位于街面,拓寬道路勢必會對這些建筑遺存造成永久的、無以挽回的破壞;另外,現存的傳統街巷空間本身就是舊城內獨特的景觀,街道尺度的變化無疑會造成這一景觀層次的消失,因此保護現有街道寬度是十分必要的。至于如何解決存在的交通問題,可以先拆除街巷內影響交通的私搭亂建的違章建筑及設施,確保以滿足單車通行的3.5米街巷基本標準;對局部過分狹窄的街巷采用謹慎、技術性的拓寬,以保證舊城區內一般道路寬度能保證單行線路的暢通,并在適當的距離、地段做好停車;此外,對于重點保護的街巷通過實行交通管制,設定為步行街,以利于人們來此休閑、觀賞。為了與新城區有較好的聯系,根據整個城市的交通體系,并結合街巷本身的寬度、街區的保護價值的評定,慎重地開辟出8米左右的內部主要交通環路,以方便此地居民的出行;同時圍繞這一交通環路在適當的距離、地段設置停車場,作為傳統街區車行和步行的轉換點;另外做好舊城區內的公交線路,倡導綠色出行,以減少私家車在主要街區內的使用。
3.2 市政設施完善和傳統街區道路
市政設施的完善是改善居民居住條件的重要環節,無論是傳統街區修復還是新區建設都應在街區內敷設好供電、給水、排水、燃氣、弱電等一系列設施,特別是對于北梁舊城區目前市政設施的現狀,更需進行大面積的整改。然而北粱舊城內狹窄的街道和起伏變化的地形特點,給正常的市政設施落實帶來了難度。針對這一現狀,建議在設施敷設的具體實施時,采取管線分開敷設的方法:從建筑院落區的一側供給水、燃氣、弱電,而由另一側進行排水、電力的附設。這樣每一條道路的管道均可同時向兩側的街道提供服務,不但減少了每條道路的服務壓力,而且使相對狹窄的街道分別承擔了不同功能,共同完成了市政設施化整為零式的引入。考慮到部分地區坡度較陡,在供水、排水的設計時可采用分片進行的方式以減少不必要的管線鋪裝。
3.3 傳統街區舊建筑老化與提高居民生活質量
北梁舊城現存晉風建筑院落352處,保護好這些傳統院落是保持舊城街區風貌的重要環節。目前這些院落中的建筑有的相對完整;而有些建筑由于不同時期的搭建、改建損壞較為嚴重,急需修繕;即便那些保存相對完整的建筑,也由于歷史的原因在功能上、設施上都已置后,不再方便市民居住了,因此大面積的改造勢在必行。為了在改造中減少這些院落的受損降到最低,同時又能在現今生活中體現出它們的價值,規劃時提出了一些相應的解決方案:從歷史、文化、經濟價值將現存傳統院落進行分類:對價值較高、保存完好的院落,要“原物”保護,做適當謹慎的技術性加固處理,在不損害歷史文化價值的前提下,根據它們的規模、所處的位置,部分建筑院落改為博物館、民俗館等來體現它們的價值以及拓寬維護費用來源渠道;對于價值不大、但保存相對完整的院落,由于它們對于形成傳統街區的肌理、文脈起著重要作用,因此把這類建筑定位在保護“原貌”的層次上,對其進行適當的局部加固處理,并部分改造為賓館、商鋪、旅游等服務設施,部分仍為居住用房;而對那些價值不大、損壞嚴重的院落,予以拆除重建,并在保護街區“風貌”原則的基礎上,控制新建的建筑尺度,使之與街區的尺度相符,以確保街區的連續性。總體上講,無論原物保護、原貌保護還是風貌保護都應采取謹慎的態度進行論證,而且必須根據的街區具體現狀控制新舊建筑在街區中的比例,對重點街區根據歷史街區保護規劃的條例規定,歷史遺存應達到50%到60%以上。
3.4 舊城單純居住功能與城市通勤壓力
目前北梁舊城區缺少就業渠道的狀況使之成了單純的居住街區,生活在此處的無業人員較多,即便是有職業的人員也多在包頭東河的新城區工作,單純的居住功能無疑給舊城區居民的上班、購物等帶來了不便,同時這些必須發生的日常活動也增大了城市的通勤壓力。因此,在進行規劃時不只單純的考慮對舊城進行物質條件的改造,而是應從帶動城市經濟、文化發展的戰略高度去進行舊城區的城市復興,把舊城居民的就業與街區改造緊密的結合在一起。因為有了這一策略為依據,在對北梁總體規劃時,除了恢復以往沿街設立商鋪的格局,還在不同區位設置了適當規模的商業中心、餐飲娛樂、旅游服務設施等功能區,這些功能區的設立既帶動了舊城經濟的發展,同時給舊城區的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就地消化了勞動力減輕了城市的交通負擔,對社會的穩定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3.5 低容積率與開發利潤
處于對傳統街區保護與尊重,在舊城改造規劃中會對新建建筑、構筑物的高度加以控制。根據北梁地區建筑多在4到6米的現狀(不考慮地形的起伏),規劃中除舊城區內需要的“地標”建筑外,其余的大量建筑根據街區尺度只能做到二層,這樣就會使整個舊城區的容積率很低,相對的會帶來建筑成本的增高,為開發商的投資帶來風險,其結果會導致開發商改變規劃方案,不去進行實際的、保護性的改造,從而違背了舊城改造的初衷。出現這樣的憾事,不能一味的去指責開發公司,因為他們畢竟不是慈善機構、文物保護單位。對于這類問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依靠當地政府給予足夠的政策支持,可以通過提供土地開發優惠政策給開發商,從而在開發商獲利的基礎上加強政府相關部門的舊城保護監控力度。具體實施辦法視情況而定,如讓開發商可去其它地區獲得適當的土地補償、可免交土地轉讓金或獲得稅項優惠、額外補償建筑容積率等,以確保開發商對舊城項目的保護性改造。
3.6 傳統街區內歷史建筑的修繕與維護費用
共有352處晉風建筑院落,59條保存相對完好的傳統街巷,11座教堂寺觀建筑群落。上述文化遺產的存在無疑提升了舊城區歷史文化價值保護的層次,可同時也帶來了新問題,那就是怎樣在保護這些文化遺產的同時體現它們的經濟價值,從而解決自身的長期維護費用。當然對于那些宗教性質的建筑,在自身的發展、維護方面并不存在這一窘況;而對于那些晉風建筑院落卻需找到一個切實可行的方案,來解決開發后這些院落自身維護資金的來源問題。通過論證和借鑒其它舊城改造的經驗,可以將歷史價值高、保存完好的院落作為博物館、民俗館等供公眾有償參觀;對于價值不大但保存完好的晉風院落開辟為賓館、餐廳等場所,從而在保護歷史文化價值的前提下體現它們的經濟價值。
3.7 保護傳統街區人文環境與當地居民經濟狀況
原住居民生活方式的保護是延續傳統街區活力的基礎,而生活方式又以原住居民的存在為前提。通過對北梁地區的實地調查,傳統街區的原住居民大都屬經濟收入較低的群體,“低容積率”引起的高價位住宅的現實狀況,迫使他們很難回遷。部分原住居民的流失將使新建的街區很難在地域傳統和文脈上保持歷史的延續性,進而也會導致街區內傳統生活方式的斷代。因此,注重原住居民的回遷問題也是保護傳統街區文化的重要環節,傳統的社會網絡與生活方式,使大部分原住居民對傳統街區有著強烈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從而能夠形成和諧、穩定、安全的社會結構。與常規開發方式簡單將居民外遷相比,通過政府有關部門的工作協調,順應國家對扶持“弱勢群體”的政策,尊重舊城原住居民實際改善住房條件的愿望和經濟能力,給中低收入家庭建立社會保障商品房體系,發揮經濟適用房的實效作用;對最低收入家庭提供政府出資興建的廉租住房,保證原住居民能夠在習慣的地域空間范圍內長期居住,這對傳統街區人文環境的保護、社區歷史文脈的延續都有著重要意義。
3.8 對自身地域文化價值缺乏認識與盲目崇拜
地域文化是塑造城市特色的重要依據,經濟高度發展所帶來的大面積傳統街區的成片開發,使人們在努力創造未來的同時卻丟掉了自己的過去,以至于去照搬“歐陸風”、模仿“美國式”等等,可以看出在商家炒做概念的背后是部分市民對自身地域文化價值的否定。在對北梁舊城區調查時,部分原住居民溢于言表的急切搬離街區的心情超出了對街區改造的關心,這種心態存在對于傳統街區的保護極為不利。舊城改造不應陷在單純的提高物質環境框架中,還應去喚醒人們去對自身城市文化價值的再認識,只有這樣,才會讓獨具特色的城市重現昔日的光彩。
3.9 傳統街區改造的長期性和開發商追求短期效益
北粱舊城傳統街區的產生是一個長期的、自組織性的演變過程,是按著一定的有機方式演變形成使的。因此對城市進行改造時也應尊重它的演變規律去進行規劃,而不能因城市決策者的政績、開發商的短期行為而無視這一規律的存在。須知對單體建筑的設計只為業主服務;而舊城區的改造則必須對公眾整體負責,因此在舊城改造過程中,必須從一個長遠的、本著對公眾整體利益負責的角度出發,并結合當地經濟、文化發展戰略,宏觀的去進行規劃,才能達到真正意義上的舊城復興。
4 結束語
傳統街區不僅是物質性的,也是原住居民精神的棲息地。它是城市記憶、公眾情感的載體,是一方水土特定文化的持有者。單一的注重物質性的改造勢必會導致城市歷史文脈的逐漸消失,不應在匆忙改善城市物質性的同時,遺忘甚至毀掉延續先輩痕跡的傳統街區,要珍視那些有幸逃過無數劫難的歷史遺跡,存一份相對完整的記憶給城市。
(本文原刊于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8月)
參考文獻
[1] 政協包頭東河委員會,《東河史話》,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4月第一版
[2] 包頭市委文史編委會,《包頭文史資料選編(第五輯)》,內蒙古教育出版社,1984年8月第一版
[3] 包頭市委文史編委會,《包頭文史資料選編(第三輯)》,內蒙古教育出版社,1984年4月第一版
作者簡介
張威 ,北京聯合大學師范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