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天龍 呂 君
(內蒙古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1(內蒙古財經大學資源與環境經濟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2
位于內蒙古自治區的錫林郭勒草原,總面積達到202580平方公里,其優美的自然風光和傳統的民俗文化吸引了大批游客。以2013年上半年為例,錫林郭勒草原接納游客140多萬人次,旅游收入超過9億元,其旅游收入占內蒙古自治區各盟市的第4位。在發展旅游業的過程中,錫林郭勒草原積極探索旅游業與其他產業的融合,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不少問題,因此對錫林郭勒草原旅游業融合模式進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錫林郭勒草原具有優美的草原生態風光和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因此產生了諸如“恐龍墓地游”、“元上都遺址探秘”、“白音錫勒草原婚禮”等新型旅游產品,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旅游市場的消費需求,但仍然存在如下問題:第一,錫林郭勒草原旅游業沒有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以“天堂草原錫林郭勒·那達慕”為例,其沒有在“吃、住、行、游、購、娛”等環節進行創新,并且在演藝產品創作、會展商務休閑等方面的開發不夠,從而沒有形成運行順暢的旅游產業鏈;第二,錫林郭勒草原旅游產品融合方式比較單一,長期都是以民風民俗的娛樂演藝為開發重點(如“祭敖包”),這些旅游產品以相同形式出現在不同旅游景點,導致旅游景點吸引力的下降。
錫林郭勒草原旅游在市場融合方面比較滯后,草原旅游相關產業出現多頭管理,忽視了對文化內涵的挖掘。以草原旅游和影視傳媒的市場融合為例,錫林郭勒草原目前已經成為很多影視產品的取景地,如《胡楊女人》、《走西口》等,但目前影視旅游資源僅僅作為旅游營銷的一個手段,還沒有構建專門的影視旅游接待基地和旅游線路,此外旅游過程中涉及影視傳媒旅游的創意性不足,“實景演藝”檔次不高且“舞臺演出”失去獨特性,導致游客視覺和聽覺上的體驗不夠深入。
一方面,國內知名的攜程網、e龍網站上,與錫林郭勒草原旅游有關的酒店只有十余家,并且集中在錫林浩特市區,遠離特色休閑度假區和旅游景區,這給散客旅游住宿造成了極大的不便。錫林郭勒草原目前既沒有專門的旅游信息發布網站,也沒有先進的網絡營銷手段(如網絡旅游預訂系統),這使得又可休閑化、個性化的旅游需求得不到滿足。
另一方面,錫林郭勒草原旅游在企業融合方面更為落后,目前沒有一家具備相應實力的企業關注旅游產業的發展,外來資本的注入更是屈指可數,這不利于解決錫林郭勒草原旅游產品落后、資金匱乏、資源開發過度和人才流失的問題。
筆者認為,錫林郭勒草原旅游業融合模式應該從文化、服務業等兩方面考慮(見圖1):

圖1 錫林郭勒草原旅游業融合模式的構建
第一,認真進行文化旅游資源的調研和評估。對于具有活力和一定受眾基礎的文化資源,錫林郭勒草原要在充分了解其現實開發情況和發展趨勢的基礎上,作為核心旅游產品來進行重點開發;對于形存實亡或形實皆亡的文化資源,錫林郭勒草原要在現存原始資料及傳統描述的基礎上,適度融入現代文化理解來進行開發;對于珍稀瀕危的文化資源(如蘇木),錫林郭勒草原要以保護為主,不宜作為旅游資源進行開發。
第二,堅持文化旅游產業融合的可持續發展。錫林郭勒草原文化旅游應該以可持續發展理念為指導,對開發的文化旅游資源進行定期評估,對損害文化資源、破壞民族感情和損傷歷史文化傳統的文化資源開發項目進行調整及暫停開發。此外,在文化旅游產業融合過程中要堅持低碳化運營,制定可操作性的低碳化運營行業標準和優惠政策,切實規范旅游企業的經營行為。
第三,對草原文化內涵進行深挖,塑造獨具特色的旅游精品。一方面,要通過旅游產業集團在人才、資金和技術上的優勢來形成產業集聚,建立諸如北京798藝術區的草原文化藝術區,利用傳統民俗工具和歷史遺跡來轉變錫林郭勒草原文化旅游的增長方式;另一方面,打造錫林郭勒草原文化創意旅游產品,通過發展博物館、藝術展覽館、文化創意園、影視旅游基地等來深挖草原文化的內涵,給游客耳目一新的感覺。
首先,錫林郭勒草原要以商業中心區為基礎,融合多種游樂休憩活動來構建商業休憩區。錫林郭勒草原商業休憩區要以目前主要商業區為中心,發展具有草原和民族特色的餐飲、娛樂、保健和康體活動,將獨具特色的蒙古飲食習俗、民族文化等呈現給游客,并且不斷擴大商業休憩區的經營范圍和產業規模,拉近商業休憩區與旅游景區的空間距離,逐步吸引外來游客的進入。
其次,錫林郭勒草原要加強交通旅游、娛樂演藝和餐飲住宿等基礎設施的建設與管理,緩解草原旅游供給和需求間的矛盾。錫林郭勒草原要積極推動旅游服務產業集團的發展,對已有的分散旅游服務企業進行整合,形成以草原為特色、以旅游休閑為核心的現代旅游服務業產業聯盟。
小結:錫林郭勒草原開展旅游產業與其他產業的融合,是錫林郭勒草原提高旅游競爭力、吸引更多外來游客的必然要求,因此本文筆者從文化、服務業這兩個角度出發,提出了一些關于錫林郭勒草原旅游業融合模式構建的建議。
[1]王麗芳,林剛.文化與旅游融合提升廣西文化軟實力的模式與案例[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3(2).
[2]曹正城.城步民族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芻議[J].文史博覽,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