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敏
(廣州市第四十一中學,廣東 廣州 510250)
教師專業發展是指教師專業成長或教師專業知識與能力、專業意識與態度不斷更新、完善的動態過程。“行動研究”(action research)一種社會科學領域中的研究方法的專用術語,起源于二戰時期的美國,50年代被應用于教育研究之中,70年代風靡歐美、澳、日教育界。近年來,我國廣大教育實踐工作者及科研人員開始重視這種研究方法。教育行動研究指的是教育實踐工作者個人或與教育專業研究人員結成合作伙伴,通過運用力所能及的策略解決不斷變化的具體教育教學實際問題,從而不斷改善教育教學環境,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過程。文章簡略地講述了教育行動研究影響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內涵,通過國際比較,分析教師專業發展的教育行動研究在中國的發展前景,為進一步利用教育行動研究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的指明道路。
教師專業發展的推動因素主要由內部和外部兩大部分構成,內部激勵因素以自我提升,重視媒介意識為主,包括教師本人的人格特征,如正直、自信、謙虛、隨和、反思等;外部因素則主要由領導、環境與文化等構成,還包括校本課程、校本培訓、陪同協作、評價展示、監控管理等構成的形式,當這種形式發展成某種特色,就構成了校園文化,共同促成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保障。
“行動研究”(action research)美國社會工作者約翰·柯立爾(J.Collier)與著名社會心理學家勒溫(K.Lewin)等人在二戰時對傳統社會科學研究的反思中提出的方法論。學者卡爾與凱米斯的定義是“行動研究是在社會情境中,由教師、學生、校長等參與者,以促進社會或教育實踐的科學性和公平性為目的進行自我反省探究的一種形式,以便幫助研究者了解實踐工作和解決實際問題。”

我國早在西漢的《禮記·學記》就提出“教學相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在上個世紀的宣言中提出“教學,是‘學習’的專業”。實際上,自20世紀90年代之后,各國均把教師專業發展作為教育事業的重點項目。一項名為“教與學的國際調查”(Teaching and Learning International Survey2006-2008)的行動研究由一權威組織對24個國家進行調查。

在眾多專業發展活動中,最普遍的仍是“關于改善教學的非正式談話”。那些在調查中表示自己過去1年半內曾參與專業發展活動的教師,有93%參與了這種非正式的談話,且各國的情況大致相似。除了匈牙利79%和墨西哥89%,其他國家都有90%以上的教師參加了該項專業發展活動。另兩項在24個國家中較為普遍的活動是“專業培訓課程和工作坊”81%和“閱讀專業文獻”78%。
綜上所述,國外和國內的教育工作者都認同教育行動研究的重要性。國外的行動研究偏向團體輔導和自主研修模式,而中國教師往往都是被迫進行教育行動研究的,有品質保證的實證性研究寥寥無幾。事實上,與國外相比,中國的行動研究還存在形式化和功利化等詬病,因而盧立濤和井祥貴在《教育行動研究在中國:審視與反思》一文中提出的“去理論化”和“去功利化”(規避“唯方法主義”)的主張,這是當前教育改革應重視的問題。
現今是信息萬變的時代,教師專業發展的行動研究越來越講究媒介意識的普及和信息技術的應用,利用客觀的統計數據,構建科學的框架去進行科學有效的觀察分析。教師教育教學信息化也就成為教師專業發展的教育行動研究的主要方向。在這樣的時代背景和國際環境下,我校立足國際,運用信息化技術開展了各種有關教育行動研究的校本課程。
基于教育公平的需求,現代教育的評價體系日趨指向“科學框架的構建”。我們應充分運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善于自省的人格去構建科學框架,架起高效的橋梁。讓教師專業發展的教育行動研究繼續惠及世界每一個角落,讓我校的教師專業發展的教育行動研究課程越走越遠,腳印越走越堅實!
[1]李尚明.論教育行動研究與教師專業化的發展[J].教育與職業第33期
[2]張倩、李子健.國際比較視野下的教師專業發展[J].教育發展研究2011.6
[3]張志國.國外教師專業發展中的五種“過程”模式[J].外國中小學教育2008.3.8
[4]陳玉云.行動研究及其在中小學教育科研中的應用[J].中小學教師培訓2004.3.15
[5]蔡京玉.行動研究對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的助推作用研究[J].東北師范大學2013.5
[6]盧立濤/井祥貴.教育行動研究在中國:審視與反思[J].教育學報2012.2
[7]朱景光.指向教師專業發展的教育行動研究[J].上海師范大學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