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沛縣/魏裕強
現如今武術表演無處不在,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你武術表演一開始,行家就能看出你“幾斤幾兩”。他們如何判斷?我認為無外乎兩點:一是看你的身法,二是看你的勁道。身法又包括協調性、熟練度、規矩度、形象性等多方面因素,這里暫且不說,本次就談談武術的另一方面,也是我個人認為的武術核心所在——發力。
何為武術發力?從字面上講就是把身體的力氣給釋放出來。但從這個“發”字我們可以看出來,釋放出的這種力并不是一種蠻力。所謂“發”,必是一種有準備的行為,一種力經過準備之后才用出來,而不是單純的“用力”,這就是武術上所講的“勁道”。入行的武術家都知道:練武不練勁,最后只會弱不禁風;練拳不練功,到老便是一場空。蓖麻的纖維細如絲,但擰成麻繩可挑千斤,正如武術勁道一樣,正是一股凝聚各個部位分力的整勁。整勁就是一張合力網,拳出如風,力從腳發,牽一發而動全身。武術發力也就是指的發出個整勁。
那如何才能發出這個整勁?我個人的觀點就是:要想發出整勁,你就必須先了解它的分力。沒錯,既有整,必有零,武術的整勁是由零散的分力組成的。我的老師潘霜喜曾經講過,練勁要練三節力:梢、中、根。梢乃梢節力,中是中節力,根為根節力。當時老師講的是,梢節練拳,中節練肘,根節練肩,力從根發,也就是力從肩發。當時我第一次有這方面的認識,現在來講果真是受益匪淺啊!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一個人的時候不僅要苦練老師教的功夫,更要仔細揣摩老師傳授的心法,爭取做到舉一反三。練習上肢要練梢、中、根三節力,那么同樣的道理,下肢的練習是不是也可以分三節來練呢?我的回答是肯定可以的。下面我就要簡單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對這個所謂武術分力的理解。
既說整勁是一張力網,可見其分力之多。這里我簡單地總結為四個合力組,即上三節、下三節、中三節、大三節。上、下三節以腰部劃分。腰部以上為上三節力組,以下為下三節力組。上三節又由四組力合成。其一力組在腕上,指為梢節,拳為中節,腕為根節;其二力組在肘上,手為梢節,腕為中節,肘為根節;其三力組在肩上,手腕為梢節,肘為中節,肩為根節;其四力組在腰上,手肘為梢節,肩為中節,腰為根節。根據上肢的動作不同,所涉及的力組也不同,當然側重發力的部位也不同。但是我們可以看出,很多力組的根節同時也是梢節或中節,中節主要是起到渡力作用。所以說把上三節這四組力組合起來的話就驅動了整個身體上肢的運動,這是一個大合力。所以練習梢節力的同時也是在練習根節力,要想練好上三節力就要把各個小力組分別練好再組合起來,以達到一拳出而擰腰發力的境界,可謂已經發出了身體半個整勁矣。
原理是相通的,下三節亦由四組力合成。其一力組在腳踝,腳趾為梢,腳掌為中,腳踝為根;其二力組在于膝,腳為梢,踝為中,膝為根;其三力組在于胯,腳為梢,膝為中,胯為根;其四力組在于腰,腳膝為梢,胯為中,腰為根。比如說小鏟腿或搓腳之類,主要是腳踝發力,彈腿之類則主要是膝發力,大腿法則主要是胯腰腳發力。把這四組力組合在一起就驅動了整個下肢的運動,這是一個大合力。所以把這四個力組分別練好,就自然而然地發出了下盤整勁。
中三節對于發力來說至關重要。因為力大多是從根部傳至梢部,所以中節起到了一個導力的重要作用。如果中節不能把力送到梢節,相當于整個力組系統癱瘓了,是不可能發出力的。故此處中三節乃為過渡上下三節力之橋梁,也是發力的核心所在,是肩、腰、胯也。根據動作不同,肩、胯互為梢、根,腰為中,故腰力至關重要。它可以通過胯把下盤合力組傳導至上盤,也可以透過肩集上盤合力渡勁至下盤。所以只有肩、胯、腰三力合一才能真正貫通人之正氣,使人頂天立地也。練好這三節力,把周身百勁連接成一張力網,落腳為根,一動而百動,一出而百出,做到拳出腳下坑,則整勁可發也!
剛才說了整勁有四個合力組,上、中、下三節都已解釋,只剩一個大三節。經過上中下三節力的苦練,整勁已可發,那最后的大三節又怎講?我來解釋一下,這是我自己的一種看法,也是我沒有把頭部列入整勁的行列的原因。因為我認為頭部有著發力的更重要的使命,當然這只是我自己的一種理解,大三節乃身、意、心也。身乃周身之意,這里即指周身之力,是謂合勁也;意是大腦意念,指導著人的行為,控制著人的動作方式;心則是動力之源,心臟不停,人才會做出或大或小的動作。此處身為梢節,意為中節,心為根節。意由心生,力由心發,以意導氣,以氣補力,以力助氣,以氣養心,相輔相成,循環往始,我認為這才是真正的發力之道。
發力之道不易觸,苦練開悟方能入。周身循環氣自如,以氣補力勢必助。力從心發意念起,形小可破千斤重。以氣養心往復始,長來久往便為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