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 薇 宋 楊
(南京理工大學,江蘇 南京 210000)
藝術類研究生就業與創業輔導初探
——以“南京理工大學”為例
賀 薇 宋 楊
(南京理工大學,江蘇 南京 210000)
本文通過對南京理工大學設計藝術與傳媒學院的應屆畢業研究生進行訪談與問卷調查,了解藝術類大學生就業特征和分析畢業生就業創業的影響因子,在此基礎上闡述有效改善藝術類大學生就業創業的建議,從而引導藝術類研究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就業觀,提高畢業生就業意識,推動高校就業工作。
藝術類研究生 就業指導 創業輔導 有效建議
在大眾化教育背景下,“藝考熱”逐年升溫,招生規模不斷擴大。2005年,我國藝術類畢業生為12.3萬,2006年16.3萬,2007年21.2萬,2008年26.8萬,2009年增加到29.6萬人,四年間畢業生數增長近1.5倍,增長率為140.7%[1]。一方面,藝術類畢業生數量跳躍式增長,另一方面,社會上的藝術人才需求相對減少。供求矛盾的不斷加劇,使藝術類研究生面臨著巨大的就業壓力。
藝術類學生崇尚自由、不愿受管制和約束的性格、對新鮮事物敏感等特點使他們成為高校中比較特殊的群體,因此他們在就業方向和層次上也區別于其他專業的學生。由于部分藝術類研究生的就業意識不強、缺乏理性的自我認知,再加上個人職業期望與用人單位現實之間的矛盾等原因,因此在畢業季會面臨“單位選我,我不去;我選單位,單位不要”的尷尬兩難境地,造成設計藝術類研究生簽約率低下,導致社會各界對藝術專業前景表示堪憂。例如2012年2月,上海市教委將藝術設計、表演、播音與主持藝術等18個本科專業列為“年度預警專業”,建議藝術類院校壓縮10%的招生規模,原因是這些專業連續多年就業簽約率低[2]。
提高藝術類研究生的就業率,必須做好藝術類研究生就業與創業輔導工作。首先要深入、全面地了解畢業生的求職目標和需求,其次幫助學生認清當前的就業形勢,正確看待求職過程中的挫折,不斷完善自我,最后使個人目標與企業需求相匹配。南京理工大學設計藝術與傳媒學院于2014年6月針對應屆畢業研究生設計了調查問卷,對2015屆工業設計、設計藝術學、傳播學三個專業的學生集中開展了就業創業相關問題的書面調查活動,并針對調查問卷進行了系統分析,現總結如下。
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就業意愿會受到自身內外部、主客觀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包括個人興趣愛好、個人成長經歷、職業發展規劃、社會就業背景、專業市場發展前景等。從調研結果來看,影響藝術類研究生的職業選擇影響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35%的學生選擇職業發展前景,認為這是在選擇工作中首先應該考慮的,說明很多學生已經做了比較明確的職業發展規劃;28%的學生選擇經濟收入,表明學生比較關注自己人力資本投資的回報;25%的學生選擇就業地區;12%的學生選擇了個人理想和價值。值得注意的是,“就業地區”排在第三位,說明碩士研究生意識到大城市雖然就業機會相對較多,但是就業壓力較大。
在獲取就業信息渠道方面,參加校園現場招聘會是大多數畢業生進入就業單位的主要方式,約占調查人數的45.7%。通過與校企合作實習,包括社會實踐、畢業實習等活動的同學占28%。采取他人推薦,如導師、校友、親友等方式的同學占16.3%。主動到單位求職自薦的同學占10%。大多數同學(約占64.9%)認為校園招聘會是畢業生擇業的最佳方式。
研究生就業去向的選擇為:找工作占62%;考公務員、事業單位占23%;繼續深造占2%;自己創業占11%;其他占2%。調查結果提示我們,在畢業生創業指導這方面我院應該有更大的作為,如成立創業實驗中心或相關的機構,對有意愿自主創業的學生做針對性強、操作性強的創業輔導。
研究生在選擇單位性質時,體現出穩定的傾向。按照最想去的工作單位性質所選人數比例由高到低排列:國家機關或者事業單位(包括學校)占34%;國有企業占30%;外資或合資企業占16%;私營或民營企業占14%,三資企業呈直線下降趨勢。除了人力資本投資風險的原因還可能收到2009年全球經濟危機的影響,使得研究生在選擇就業單位性質時更加傾向于國家機關及大中型企業而輕視了三資企業。
參與調研的同學希望在以下地區工作:大城市和東部發達地區占52%;中小城市占34%;西部占4%;不限地域占10%。大多數同學向往大城市和經濟發達城市,來自全國各地的學生中有一些認為在經濟發達的城市會有更多的發展機遇,形成大部分學生扎堆大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的就業局面。面對這樣的選擇現實,我們應該讓學生清醒地認識到,深京滬等地人才競爭將更加激烈。另外,也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為避免就業競爭壓力過大選擇在本土發展,他們往往帶有家鄉較富足的自豪感。
學生普遍認為研究生理應比本科生,??粕鷴赍X多。他們希望的月薪價位是:(A)4000~6000元占47%(B)6000~8000元占29%(C)8000元以上占24%。令人可喜的是,在新的發展形勢下,國內更多的企業意識到了設計的重要性,2007年溫家寶同志特地強調要大力發展工業設計,這對于即將進入職場的畢業生是非常有利的。
隨著就業競爭壓力的加大,尤其是當今社會職場不容忽視的性別問題,女生對就業前景的看法值得我們重視。調查結果顯示76%的同學同意“女碩士就業難”的觀點,8%的同學表示還說不清楚,16%的同學表示不同意。這說明同學們普遍對女碩士生就業問題存在不同程度的擔心。由此可見,女生的就業問題更突出。
通過對我院研究生就業意向的調查分析,很好地讓學生做到了“知己知彼”。“知彼”即了解、掌握大家的就業心態和意向,有助于學院指導和幫助大家順利就業;“知己”通過學生反觀學院,有利于學校在教學改革和課程的設置及學校就業指導工作上的方式調整,使之更具針對性。根據調查結果分析藝術生在就業中存在的問題,影響就業的因素及這些因素的形成原因,現就藝術類大學生就業難創業難的“兩難”問題,提出以下建議。
1.樹立科學的就業創業價值觀,加強研究生就業創業能力的培養。
受社會、學校、家庭、地域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研究生在學習和社會實踐階段往往會形成一定的擇業觀,因此怎樣讓他們在研究生學習階段就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擇業觀顯得尤為重要。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可以從兩方面入手:一方面,要根據自身情況科學合理地評價自己,包括興趣愛好、專業能力、社會實踐能力及適應能力等,避免選擇的盲目性,適時結合當年就業總體情況、專業市場、個人目標,確定自己的需求。另一方面,要加強自身能力的培養,找到自身和單位的結合點,準確進行個人定位,不斷完善和調節自我,為單位實現個人利益最大化。
2.建立全程化、專業化的職業生涯規劃體系。
研究生職業生涯規劃體系教育指導是一個系統的工程,并應區別于本科生。要向專業化、一體化、職業化方向發展,做到科學性、連續性和前瞻性。高校應深入挖掘和培養高素質的專業化師資指導隊伍,加強對學生的指導,使學生能夠科學有效地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明確未來做什么、怎么做。同時,也可以有效利用社會資源,聘請國內外資深的職業規劃專家、學者到學校作報告,幫助學生完善藝術類研究生職業生涯測評體系,使學生的愿景與社會需求相適應,做到職業規劃與個人綜合素質相匹配,與市場接軌。
3.建立區域共享的藝術類就業與創業信息服務平臺。
高校應充分整合資源,讓學生快速全面地獲得就業信息,要建立一個更專業化、更強大的藝術類就業和創業信息服務平臺。服務平臺包括三部分:(1)就業信息。主要有單位發布的職位需求、社會實習實踐、行業前景調研等信息內容;(2)創業信息。主要包括創業相關的法律法規、創業指導教育、創業項目信息、創業相關扶持政策等信息內容;(3)咨詢信息。主要指就業咨詢和創業服務咨詢。使各學校、各專業的藝術類畢業生能夠充分共享用人單位的需求信息,了解行業特點和市場前景,找到適合自己而又滿意的工作。
4.建立“一對一”幫扶,進一步加強對困難畢業生的就業指導教育。
提高藝術類畢業生的就業率最關鍵的一環就是降低就業困難生的比例,幫助他們順利就業。通過心理輔導、就業輔導、電話約談等形式,幫助困難畢業生分析就業困難的原因,重新調整就業期望,提高自身就業能力。同時提供個性化就業服務,有針對性地為就業困難生及時提供就業信息,優先推薦,積極為困難畢業生提供就業機會。
5.積極組織與國外高校開展交流合作項目,拓寬畢業生的國際視野。
通過學生活動,有計劃地挖掘創新型人才,培育創業團隊。通過和國外高校開展廣泛交流合作,包括社會實踐實習、項目合作資助、課題聯合研究、就業創業培訓等,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和創新意識,促進學校教學和設計實踐的有機結合,為學生提供設計實踐與創新的區域合作平臺,提高創新能力和語言能力,增加就業創業成功的砝碼。
6.建立貫穿藝術類研究生培養全過程的就業與創業輔導體系。
研究生課程采取了1+1的授課方式,第一個“1”指的是學院老師授課,第二個“1”是由國內外在創新創業方面突出的老師或企業家傳授實戰經驗。第二個“1”中包括了積極推薦學生參與合作項目,提高專業技能,近距離接觸社會;創業前輩講授創業歷程,增強學生的創業意識,增長創業知識;企業家講述公司運轉等情況,提高學生的創業能力。
[1]蘇茂興.藝術類畢業生就業工作探析[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3,(8).
[2]新華社.藝術類畢業生:靈活就業為主流[N].中國文化報,2012-04-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