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利
(江蘇省江陰市華姿中等專業學校,江蘇 江陰 214401)
體悟教學在中職《職業道德與法律》課程中的實施與運用
謝利
(江蘇省江陰市華姿中等專業學校,江蘇 江陰 214401)
“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中職德育新課程的核心理念。學習職業道德與法律不僅是對個人的規范約束,而且是對個體生活的發展和提升。體悟教學適應由注重形式向注重實質轉變的需要,通過促進學生自主發展提高學生發展的品質,并以此為基礎促進學生的進一步發展。
體悟教學 職業道德與法律 課程實施
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國家規劃新教材《職業道德與法律》是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必修的一門德育課程,其任務是提高學生的職業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作為一門道德教育課程,其困境在于如何讓學生將道德之知轉化為道德之行。很多教師在教學中力求貼近社會、貼近職業、貼近學生,采用各種教學形式力求取得較好的課堂效果,但是學生能否在這些形式中真正獲得內部體驗,能否對所教內容產生富有個人意義的理解,是很多教學者忽視的問題。“體悟”教學的提出,讓教學者重新認真審視這個重要的問題。與其他教學方式有所不同,體悟作為傳統的東方思維方式,在我國很早就成為一種教育理念和學習方式。
1.“體悟”教學的內涵
體悟教學包括兩方面:“體”和“悟”。體,有親身實踐或經歷(某事)、體察、體會、體驗的意思。體,強調踐履,通過親身實踐、體驗感受。悟,既可指親身經歷、實地領會的動態過程,又可指通過親身實踐悟得的靜態結果。體悟是主體在學習過程中有情感參與的認識理解活動,是思維、情感和行動三者的有機結合,它既是個體理性認識的方式,又是情感發展的方式,更是實踐、行動的方式。因此,體悟既指一種行為過程,又指一種認識結果;既是道德學習的根本方式,又是道德學習的總體成果。
2.“體悟”教學的特點
(1)非理性思維。體悟強調的是對知識的一種升華,是主客觀的合一,是內化到人言行舉止中的德性。體悟式教學的成功靠的是心靈對心靈的呼喚,感情對感情的激發,智慧對智慧的啟迪,任何殫思竭慮的理性分析都不可能收到最佳效果。
(2)不可重復性。由客觀知識或理性的情感體系向德性的過渡不是簡單的量的積累的過程,它超越了邏輯思維的框架,往往是在某種特定情境、偶然因素的觸發之下出現的跳躍式的升華過程。因此,它的過程與科學認知相反,具有不可重復性。
(3)開放性。體悟不一定在有計劃的教育教學過程中進行,當量的積累達到成熟之后,引發質變的情境或因素隨時隨地都可能出現,甚至日常生活或社會中習以為常的事件也可能成為觸發點。
(4)主動性。體悟之所以是一種主動的學習行為,是因為學習主體在學習中出現了學習行為的自我反思。其動力源來自某種感召:興趣驅動、外在感召(如學習榜樣)、學習主體的社會價值選擇。
(5)實踐性。體悟強調理論與實踐的高度結合。不僅是單純的書本知識與技能的結合,更多的是知識、技能與人生理念的結合。體悟教學關注學習的意義:為何要學習這種知識?這是一種整體的學習,知識、技能成長的同時是文化生命的成長,是人生的成長。
(6)個體性。體悟教學強調學習的個體性,規范與標準不是外在的,而是內在的。重點圍繞學習個體的人生成長展開。體悟式學習不僅是對外部環境的習慣與適應,而且在自由自主的創造中實現內與外的溝通與平衡。
通過上述分析,結合《職業道德與法律》這門課程的性質特點,在教學中采用“體悟”教學法應該是一次不錯的嘗試。經由體悟得來的道德知識最具生命力,對行為的影響力最深刻和持久。
1.體悟教學法的一般操作程序
(1)體悟教學法在操作上可以分為三大階段:
課前的教學設計→課堂的體悟教學→課后的體悟性作業
(2)以上三階段又具體表現為以下九個操作步驟:
教學設計→課前準備→引導目標和內容→提供信息、點撥指導、啟發講解→學生研究、體驗、感悟、領會→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合作成功→鞏固與應用→反思與小結→體悟性作業
2.“體悟”教學法在教學各階段的實施技術
基于中職《職業道德與法律》課程體現的德育功能,運用體悟教學立足學生個性的發展,引導學生終身發展,在教學各階段都要運用各種技術深化學生的體驗,促發學生的感悟,促成學生德性的生長。
(1)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體悟教學注重學生體驗和感悟,在教學中要為之創造條件。課前,可以通過幾個具有實際研究意義的問題,引導學生或獨自探究,或合作發現,對學生的智慧提出挑戰,引發探索行為。例如,在講授“感受道德之美”一課時,引導學生探索發現社會上、學校里“美”與“丑”的不同現象,或用相機記錄,或用文字敘述,用心發現“美”。在課堂中,創設情境的方式更多樣化,可以通過比較分析發現現象自身矛盾創設問題情境;可以利用客觀事實與學生原有知識的矛盾創設問題情境;可以利用不同人物的見解矛盾創設問題情境;可以利用舊知識的局限性創設問題情境;可以利用學生典型的普遍錯誤創設問題情境,這些技術又可以通過各種形式表現出來,如通過老師的激情渲染與描繪,學生置身于情境之中;用多媒體將聲、像、動畫等多種手段結合起來,營造特定的氛圍,使其身臨其境,產生共鳴;指導學生扮演特定的角色,讓學生站在該角色的立場上,設身處地,與人物相融合,思考各種道德問題。
(2)留出空白,引發學生思考。
“留空白”技術在文學作品、藝術雕塑、服裝設計等方面運用得比較廣泛,體悟教學中需要留出讓學生領悟、感悟的時間,在教學中如果運用得好,會非常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自己思考、想象、猜測和創造。當然留空白與講解啟發是相輔相成的,只有講解啟發得好,留空白時,學生才能研究明白,才能取得成功;只有留空白,才能使講解和啟發收到“導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的效果。“留白”要遍布課堂的不同階段、不同環節,如導入新課時、講授重難點時、內容延伸時等不同階段,使課堂教學更有節奏和旋律,師生雙邊活動此起彼伏、波瀾壯闊。
(3)平等對話,組織學生討論。
后現代哲學代表人物羅蒂認為,絕對真理是遙不可及的,最重要的是“將對話進行下去”。不同的人,不同的觀察角度,對同一問題的解釋不相同,關鍵是“溝通”和“對話”。體悟教學要求教師以平等的身份,以教材中的問題或與教學目標有關的問題為話題,組織學生并與學生一起進行溝通和交流。在交流討論過程中還要注重營造輕松自由的氛圍,如果學生心理存在擔心和疑慮,就難以將想法說出來。特別遇到道德兩難問題,社會上有爭議的話題時,教師要消除成見,尊重學生的所有意見,通過不斷提問和質疑,將對話引向深處。
體悟教學既是一種教學思想,又是一種教學方式。作為一種教學思想,首先意味著教學不僅是實現既定的明確目標,內化成人世界賦予的定論,還是主體建構認識對象個體意義的過程,是生成、提高學生持續發展素質的過程。其次意味著學生的發展是主體生命意義的不斷擴充,它充盈著自主、探索、建構、生成、創新等詞匯蘊含的生命活力與發展態勢。作為一種教學方式,體悟教學著眼于促發學生的體悟學習,并以學生體悟學習的狀況衡量教師教學手段的合理性,對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授課藝術具有很大的影響作用。對于《職業道德與法律》這門課程而言,體悟教學也是行之有效的。通過體悟,沒有的道德知識產生出來,已有的道德知識得到確證,正確的道德認識施之行為,錯誤的道德認識得以放棄,體悟的過程正是一個“變人之知為己之知,變表之知為里之知”的過程。
[1]張華龍.體悟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
[2]劉驚鐸.道德體驗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莊平.“體悟—創新”教學模式的理論依據及特征[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05(11).
[4]高慎英.體驗學習論[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5]溫恒福.研究體驗式創新教學法[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