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琪 孫倩

[摘要] 西方史學著作因具有受人關注的題材,又屬于專題史、“問題史學”的產物,在我國掀起了西方史學翻譯出版的熱潮,從而引發了出版業有關史學圖書出版的思考。我們既要把社會需求與市場需求有機結合起來,多元化地致力于我國社會文化的整體構建,又要擔負起對外來文化的選擇、鑒別、消化的責任,致力于我國社會大眾文化對史學著作的需求。
[關鍵詞]西方史學;著作;翻譯;出版
[作者單位]張琪,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孫倩,北京大學出版社。
近年來,一些在西方國家暢銷的史學著作在我國先后被翻譯成中文出版,如戴維·S·蘭德斯《國富國窮》(2000年)、賈雷德·戴蒙德的《第三種黑猩猩》(2012年)、《槍炮、病菌與鋼鐵》(2000年)和保羅·肯尼迪的《大國的興衰》(1990年)。隨著西方熱門史學著作翻譯出版刊物的大量發行,逐漸引發我國20世紀以來第三次關于史學圖書出版的熱潮,在社會與廣大讀者間產生了巨大影響。
一、西方史學著作題材注重現實性
西方史學著作的題材與現實關聯緊密,深受讀者關注,這是大量西方史學著作被翻譯的主要原因。
在《國富國窮》一書中,戴維·S·蘭德斯充分將歷史、地理、哲學、宗教、科技、傳統文化、國際政治等多種因素相融合,多角度、多層次地分析了近五六百年來人類社會財富的創造、國家的興衰更替交錯的原因,創造性地走出“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的新道路。作者提出的多種影響經濟發展的相關因素得到我國經濟學者的認同,甚至還推薦給大學生進行閱讀。該書也因有別于基礎性史學著作的寫作手法,受到了更多讀者的青睞。
賈雷德·戴蒙德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生理學教授,也是當代少數幾位探究人類社會與文明的思想家之一。他所著的《第三種黑猩猩》《槍炮、病菌與鋼鐵》《崩潰:社會如何選擇成敗興亡》被譽為“人類三大歷史交響曲”。《第三種黑猩猩》是他第一本為大眾所寫的科普書,該書的知識性讓他獲得了英國科普圖書獎。戴蒙德在創作過程中,通過跨學科的相關理論對人類發展過程中所遇到的各種問題進行了全面的闡述,諸如種族沖突、婚外情的邏輯等讀者所關注的焦點問題。這些問題也是如今我國比較關注的社會問題。
可以看出,如今翻譯比較熱門的西方史學著作多從現實出發,對歷史相關問題進行了探索研究,并從歷史的角度對現代人所關注的問題進行深入分析。這些著作既擁有高水平的科學性,又忠實于歷史原貌。同時,這些著作對歷史的理解具有一定的深度與現代性,深受廣大讀者的歡迎。
二、西方史學著作中的歷史視角獨特
眾多熱門的西方史學翻譯著作,都是專題史及“問題史學”的產物,并注重在嶄新的歷史視角下進行闡述。這是西方史學著作被大量翻譯的另一特點。
西方專題史類著作早已存在。早在19世紀,德國柏林大學教授奧波爾德·馮·蘭克的《教皇史》就曾被施子愉翻譯成中文。二戰后,專題史的作者們逐漸將新的歷史觀與歷史研究方法加以融合,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視角下提出新的論點,使之成為新時代、新時期更受關注的焦點。如埃馬紐埃爾·勒華拉杜里創作《朗格多克的農民》時,就是在全新歷史的視角下進行專題史創作的。至20世紀末以來,西方史學優秀著作不斷地被翻譯成中文出版。如王希翻譯的埃里克·方納的《美國自由的故事》,就是一個從全新視角來解讀美國自由的歷程——“向美國自由的巨大洪流投降吧”。作者從歷史研究的角度出發,對美國的自由從誕生之日就充滿了“浪漫的使命感”和強大的擴張性,“自由”思想也成為這個國家最重要的一種思想。作者恰恰是站在“自由”的歷史角度,客觀地分析了這個國家的政治、經濟、法律以及外交等。而在米歇爾·維諾克的《自由之聲》一書中,講述的也是自由,但與方納著作不同的是,它從19世紀法國公共知識分子的角度去闡述對自由的看法。上述著作不論選題還是寫作,都是在跨學科的、嶄新的歷史視角之下,通過新的歷史研究方法將知識傳遞給讀者。作者這種創新性的寫作思想,進一步增強了作品的可讀性,受到讀者的歡迎。
隨著西方史學翻譯著作的大量出版發行,國內的眾多學術名家紛紛走出書齋,開始以全新歷史研究視角與方法對我國的歷史進行大量的整理加工。尤其是在“百家講壇”開播之后,易中天的《品三國》、于丹的《〈論語〉心得》《〈論語〉感悟》、劉心武的《揭秘〈紅樓夢〉》等大量史學圖書也得到迅速出版發行。這些雅俗共賞的史學作品出版之后,再一次喚醒社會公眾去了解中國傳統歷史和文化的熱情。
三、西方史學著作翻譯熱潮給我國出版業帶來的思考
我國傳統史學作品大多專注學術研究,無法吸引更多普通讀者的注意。同時,史學作品的作者也不善于將學術文化與大眾文化相融合,從而導致看似繁榮的史學圖書市場,不能真正引起大眾讀者們的高度關注。戴維·S·蘭德斯的《國富國窮》,賈雷德·戴蒙德的《第三種黑猩猩》、《槍炮、病菌與鋼鐵》以及《崩潰:社會如何選擇成敗興亡》,保羅·肯尼迪的《大國的興衰》,埃里克·方納的《美國自由的故事》,米歇爾·維諾克的《自由之聲》等具有較高學術水平的西方史學翻譯著作出版之后,不僅吸引了很多讀者的眼球,還給中國傳統史學作者的創作帶來啟示。于是,易中天、王立群、于丹、閻崇年、二月河等人的系列史學作品逐步通過“百家講壇”等成為公眾閱讀的熱點。與此同時,還直接帶動了傳統、嚴謹的學術“正學”的史學圖書大量出版發行。
那么,作為肩負著厚德載物、繁榮文化學術重任的出版工作者,應如何去解決史學著作出版困難,作者無法普及讀物知識的問題?如何進一步促進學術文化與大眾文化更好地融合?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三方面進行考慮:
第一,以大眾文化的需求為出發點。文化產品既是人民大眾的精神需求,又是潛移默化影響國民素質的重要因素。從當前大量的通俗讀物內容來看,其主題多停留在王朝興衰、帝王后宮逸事、戰爭與政治權謀等內容范疇,并沒有對史學學術研究的最新成果精髓進行很好地吸收。因此,出版業界應多出版發行一些吸取史學思想精粹,對現代社會風尚、生活有所啟示的歷史著作。
第二,兼顧多層次的出版原則。人民大眾的需要是多層次的,是由低級向高級逐步發展的。因此,圖書出版也必須滿足讀者不同層次的實際需求。如易中天、于丹等人的史學書籍之所以深受讀者歡迎,究其原因在于他們的史學內容與人民大眾之間構建了一座學術文化和大眾文化融合的橋梁,這座橋梁上既承載了民眾所需求的史學知識,又滿足了民眾讀者的需求。
第三,增強史學圖書的可讀性。在考慮市場需求的前提下,史學圖書的出版需要關注史學界最新的前沿學術成果與發展動態。史學圖書在側重學術的科學性、嚴謹性的同時,還必須文筆流暢、內容易懂,給讀者一種心情愉悅、受益匪淺之感,這樣的圖書才能被更多的讀者所接受。
在西方史學著作翻譯熱潮的出版環境下,我們既要把社會需求與市場需求有機結合起來,多元化地致力于我國社會文化的整體構建,又要擔負起對外來文化選擇、鑒別、消化的責任,致力于滿足我國社會大眾文化對史學著作的需求,為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做出更多的努力。
參考文獻
[1]王加豐.試析當代漢譯西方熱門史學著作的特點[J]. 史學月刊,2011(3).
[2]莫金蓮. 淺談學術文化與大眾文化融合視野下史學圖書的出版[J]. 出版科學,2008(5).
[3]羅執延.中國現代文學發展中的民國出版機制[J]. 文藝爭鳴,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