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曉紅
[摘要] 目的 探討社區醫院院前急救護理配合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搶救臨床意義。 方法 選擇患者80例,分為兩組,各40例,觀察組患者采用本組護理干預方法,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如一般護理,心理干預,健康教育等,比較兩組患者獲得醫療處理,并統計兩組預后情況。 結果 觀察組明確診斷時間、采取救治時間及轉院時間均顯著快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痊愈出院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臨床死亡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 結論 社區醫院良好的院前急救護理配合,能顯著提高就治療率及救治成功率,值得臨床重視。
[關鍵詞] 社區醫院;院前急救;護理;急性心肌梗死
[中圖分類號] R47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4)21-147-03
急性心肌梗死主要是指因冠狀動脈急性的閉塞而導致的心肌急性缺血甚至壞死的一種臨床疾病,其屬于常見的危及生命的心臟病急癥[1]。其主要癥狀包括胸痛、循環功能障礙,并合并有心肌細胞的損傷及壞死[2]。本病發病急驟,病情十分危重,臨床死亡率較高。有超過半數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發病后1h內尚未送至醫院就已經發生猝死,其主要致死原因為心律失常,而此種心律失常能通過及時治療而恢復,對于發生急性心肌梗死及時就醫而獲得成功救治的患者,主要通過在短時間內達到醫院,采取各種不同的治療干預手段而恢復心肌的血液供應[3]。因此如果能在達到醫院前及時進行救治護理,對于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臨床救治成功率具有積極意義[4]。本研究主要探討社區醫院對于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前急救的護理配合,以更好的把握搶救時機,提高搶救成功率,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本社區2010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其中觀察組40例:男20例,女20例,年齡40~75歲,平均(66.8±4.3)歲,既往高血壓病病史5~30年,平均(15.5±2.3)年,高脂血癥史5~30年,平均(12.3±2.1)年,發病時間30~120min,平均(60.5±5.5)min;對照組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齡40~75歲,平均(66.7±42)歲,既往高血壓病病史5~30年,平均(15.6±2.4)年,高脂血癥史5~30年,平均(12.4±2.0)年,發病時間30~120min,平均(60.4±5.6)min,兩組性別、年齡、高血壓及高脂血癥病史與發病時間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觀察組護理干預方法
1.2.1 完善準備 實施搶救前需要確保設備功能完好,藥品品種及數量充足,以保障急救的成功性,但因社區醫院的設備及醫務人員水平均存在一定不足。首先要集中護理力量,盡快開通靜脈通道,同時使用心電圖對患者進行檢查,觀察患者意識狀態、通過袖帶手動血壓計測量肱動脈血壓,并計數患者脈搏和呼吸頻率。有條件時給予鼻導管吸氧,氧流量控制在5~6L/min。盡快與綜合醫院聯系,及時通過救護車將患者進行轉院。在等待救護車的同時,應在原地取仰臥或半臥位,避免情緒激動,盡量減少氧耗量。
1.2.2 認真核對 院前急救用藥時應遵守“三清一復核”的原則。其中“三清”為聽清、問清、看清,“一復核”為反復與醫師確認藥物品名、劑量、濃度等,避免出現錯誤用藥。為了能讓藥物快速進入血液并起效,在輸注時盡量不使用手腕處的遠端靜脈,而應選擇靠近心臟的大靜脈,選用靜脈留置針穿刺直粗的血管可避免因體位改變而發生血管刺破問題。
1.2.3 藥物治療的護理 快速建立靜脈通道后,取醫院常備搶救箱,使用西地蘭0.3mg,呋塞米30mg,遵醫囑靜脈給予。當患者血壓低于90/60mm Hg時,應使用多巴胺靜脈給予,并及時觀察患者血壓變化,同時注重心理護理。
1.2.4 做好安全轉運與交接工作 (1)告知患者及家屬轉運過程中可能發生的意外,使其了解該病的危險性;(2)將患者抬上擔架時不能直接抓四肢上放。應囑咐患者平躺后,多人托住患者放上擔架;轉運途中要嚴密監控患者各項生命體征變化,隨時準備根據患者病情變化進行除顫操作;(3)到達醫院后,需與相關科室人員做好交交接工作,如詳細說明患者的病情及已經采取的檢查和治療措施,此過程中出診的醫護人員需全程參與避免危險的發生。
1.3 研究方法
觀察組患者采用本組護理干預方法,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如一般護理,了解患者姓名、年齡等一般情況,心理干預,進行簡單的入院指導,并告知本病的嚴重性,提高患者對本病的重視等,比較兩組患者獲得醫療處理時間,并統計兩組預后情況。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3.0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獲得醫療處理時間
觀察組明確診斷時間、采取救治時間及轉院時間均顯著快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預后比較
觀察組痊愈出院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臨床死亡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3 討論
據報道未來20年,心血管疾病會成為世界排名第一的死亡原因,心力衰竭是心臟疾病最終表現[5]。急性左心衰又是最為常見心衰,其發病迅速,病情復雜,死亡率高,時間成為能否搶救成功的關鍵[6]。而社區醫院隨著國家醫療政策的落實,其作為綜合醫院醫療資源的有效補充,越來越多的達到收治急診患者,進行院前處理和分流的作用[7]。因此在接診患者后,要快速的判斷患者病情,詢問患者的相關疾病史:如患者曾經患過什么疾病,發病時是否出現以下癥狀,如呼吸困難,端坐呼吸,咳嗽,咳粉紅色泡沫痰等[8]。病發原因是否為:感染,勞累,情緒激動等[9]。同時應根據掌握的情況盡快實施搶救,從而避免患者病情進一步惡化,從而提高患者生存機率。本研究總結我社區醫療服務中心近年收治的發生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的護理配合經驗,以更好的提高臨床救治成功率[10]。endprint
本研究發現觀察組明確診斷時間、采取救治時間及轉院時間均顯著快于對照組,觀察組痊愈出院率顯著高于對照組,臨床死亡率顯著低于對照組。總結社區醫院院前急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護理配合方法:(1)快速發現患者出現的心肌梗死并進行積極搶救。為了爭分奪秒實施院前急救工作要做到,快速判斷患者病情,有效搶救,從各個環節上確保急救工作的無障礙,需要做到15min內讓患者得到快速、正確、有效的救治。(2)發現患者出現心跳驟停后應當馬上在床旁甚至門口或者就地實施心肺復蘇搶救。(3)嚴密監測患者生命體征,幫助其穩定情緒,發現任何病情變化需及時進行相應的防治措施。(4)在及時有效的搶救患者后,立即聯系綜合醫院,通過救護車將其轉送綜合醫院接受進一步治療。轉運過程中要保持嚴密監測患者生命體征,確保靜脈、輸氧管道通暢,以便隨時接受急救。(5)通過心理護理,幫助患者穩定情緒,使其能夠積極參與配合治療工作,從而有助于提升治療效果。通過本研究我們認為:社區醫院良好的院前急救護理配合,能顯著提高就治療率及救治成功率,值得臨床重視。
[參考文獻]
[1] 李飄秀,劉雪琴.13例急性右室心肌梗死病人的院前急救與轉運護理[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2,25(3):114.
[2] 龍永錦,劉丹,許新梅.33例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與護理探討[J].黔南民族醫專學報,2011,24(2):129-130.
[3] 朱雙靈,王曉燕.S-T抬高急性心梗患者的院前急救護理[J].求醫問藥,2012,10(3):520.
[4] 王會蘭.急性冠脈綜合征的院前急救與護理[J].中國中醫藥,2011,9(16):75.
[5] 溫玉萍,苑建兵,王永清.急性冠脈綜合征院前急救及護理[J].中國美容醫學,2010,19(3):262.
[6] 曾素君.急性腦血管病的院前急救與護理體會[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3,16(14):28-30.
[7] 孫秀蘭.急性腦血管意外的院前急救及護理體會[J].中國實用醫藥,2009,4(14):191.
[8] 靳宏.急性心肌梗死56例院前急救與護理[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1,17(8):290-291.
[9] 劉俊卿.急性心肌梗147例院前急救及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12,18(22):71-72.
[10] 任愛香.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及護理體會[J].中外醫學研究,2011,9(10):62-63.
(收稿日期:2014-08-2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