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方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標、要求和路徑,這必將進一步激發改革動力、釋放市場活力。但同時我們也要看到改革正處于攻堅期和深水區,既要有頂層設計的制度安排,也要有“摸著石頭過河”的創新實踐。我們必須進一步增強改革創新的堅定性和自覺性,不斷解放思想,拼搏進取,讓改革創新成為高郵融合發展的主旋律,用改革創新不斷開拓高郵率先崛起新局面。
拓展改革深度,激活融合發展動力
改革是促發展的關鍵之舉,唯有深化改革,我們才能迎難而上,實現新突破。一是繼續深化區劃調整。在2013年成功實施區劃調整的基礎上,2014年著力在構建“一體兩翼四中心”城鎮體系上下功夫,即加快建設中心市區,兩個城市副中心,重點建設四個中心鎮,積極適應區劃調整實際,優化空間布局。2014年4月,我們將菱塘光電科技產業園更名為湖西新區,與送橋鎮實行區鎮合一的行政管理體制。接下來,高郵將積極推動三垛、臨澤、卸甲、甘垛、湯莊鎮啟動總體規劃,包括工業集中區控制性規劃修編工作,使之與全市土地利用、產業發展、環境保護等規劃有機銜接,引領促進撤并鎮之間的融合發展。在此基礎上,全力打造板塊經濟。臨城板塊以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為主;湖西板塊以光電產業為主,積極發展環湖旅游休閑產業;東部板塊以優勢工業、現代農業為主;北部板塊以鄉村旅游業、現代農業、商貿業為主。每個板塊由一名市委常委牽頭,負責協調推進板塊內鄉鎮、園區的產業發展、項目落戶。二是推動農村綜合改革。圍繞區劃調整,我們將進一步配套改革,建立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的財稅體制,統籌黨政群機構改革,優化政府組織結構和運行機制,加快區域融合,加強工作融合,加大干部融合。積極推動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加快農村集體土地產權、林權、宅基地使用權、房屋產權等生產要素改革,推動地權、林權、財產權的流轉租賃、抵押融資、規模化經營,創新農村經營體制機制,激發農村活力。三是深化行政審批改革。繼續實施行政審批“八個一”工程,強化執行“首問負責制”、“一次性告知制”和“限時辦結制”,探索推行重大項目模擬審批制度,推進工商注冊登記制度便利化,加強鄉鎮便民服務中心規范化建設,開展涉企中介機構、行業協會專項治理,進一步精簡審批事項、優化審批流程、規范收費行為。
加大創新力度,提升轉型發展質態
審視高郵經濟發展現狀,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依然突出,特別是產業結構不合理,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的粗放發展方式尚未從根本上實現有效轉變。面對這些,我們深刻認識到,未來區域競爭的比較優勢取決于創新能力,彎道超越的速度取決于轉型速度。一是著力調整結構,發展優勢產業。突出“基本”,加快新型工業化進程。堅持以專業園區帶動產業集群發展,大力實施四個千億級增長工程,全力構筑以機械裝備、電線電纜、照明燈具、紡織服裝等產業為基本和新能源、新光源、生物健康等新興產業為支撐的工業構架。抓牢“四重”,提升現代服務業。緊盯重點產業、重點企業、重點項目、重點集聚區,加快清水潭旅游度假區、城南經濟新區軟件產業園、波司登世貿廣場等載體建設,2014年實現服務業增加值增長12%以上,占比提高1個百分點以上。注重“高效”,發展現代農業。強化郭集高郵鴨、八橋現代農業、送橋揚州鵝、龍虬羅氏沼蝦、城郊萬畝蔬菜等重點園區的建設與發展,扶持農業龍頭企業發展,提升農業的比較效益。二是強化服務保障,做大做強企業。加大對企業的扶持激勵力度,鼓勵中小企業加快轉型升級,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凈增20家以上。扎實開展“服務企業行”活動,推動重點產業行業協會組建改建和作用發揮,及時協調解決企業發展的困難和問題。抓住國家金融改革、“新三板”擴容的機遇,引導企業加快推進股份制改造,確保曙光、華富正式報會,傳藝進入輔導公示,2014年力爭3家以上中小企業進入“新三板”掛牌。三是加快科技創新,提升發展層次。進一步發揮企業主體作用,落實激勵政策,加大財政投入,優化企業服務,引導企業實施“上市、專利、標準、品牌”四大戰略,找準科技創新突破口,2014年培育高新技術企業8家。實施產學研“三百”工程,提升哈工大產業研究院、南工大健康產業研究院科技成果孵化成效。強化創新載體建設,重點是開發區科技產業綜合體、城南經濟新區智慧大廈,2014年新增載體5萬平方米。實施人才興市戰略。大力實施秦郵人才集聚計劃,強化高層次人才的引進和本地人才的培養。
加快融合速度,促進發展成果共享
要將積極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盼,堅持從人民群眾利益出發謀劃改革思路、制定改革措施,扎扎實實解決好群眾最關心的問題,讓改革發展成果惠及全市人民。一是突出生態保護,推進人與自然的融合。鞏固和提高國家生態市創建成果,加快實施生態市建設優先項目和重大工程。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大力推進北澄子河三垛西大橋斷面達標工程建設,突出城鄉河道水污染防治,推進植樹造林、城鄉綠化和濕地保護,確保2014年森林覆蓋率達到18.1%。二是突出產業支撐,推進產城融合。以三大園區為先導,加快產城融合互動。大力發展新光源、新能源、生物健康、電線電纜等特色產業。不斷增強園區的輻射力和帶動力,以產業的集聚化推進新型城鎮化快速發展,加速人口集聚。進一步強化城市設計和特色空間的塑造,實施東部新區路網、蝶園路南延北拓、盂城驛二期等新一輪城建十大工程,加大古城保護力度,推動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創建步伐。三是突出城鄉一體,推進城鄉融合。統籌推進城鄉就業、教育、醫療、體育、住房、社會保障、收入分配等各項改革,不斷提升民生“五有”水平。在不斷完善城鄉居民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和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堅決守住基本民生“底線”的同時,廣泛調動社會力量發展社會事業,更好地滿足群眾多層次、個性化需求。加快美好鄉村建設,科學推動農民集中居住區建設,完善便民服務設施,集聚產業、吸納人流。加強基層基礎建設,推動城鄉社區基礎設施建設達標工程,深化推進“四位一體”社區治理模式,啟動“政社互動”試點工作,推進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公共服務。
(作者系中共江蘇省高郵市委書記)
責任編輯:錢國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