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峰
黨的十八大強調建設生態文明,這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要深刻認識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客觀面對挑戰,理性分析問題,牢固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和發展觀,堅定不移走生態文明建設之路,實現灌南科學發展、跨越發展和永續發展。
綜合分析當前灌南生態文明建設,主要面臨三個方面挑戰:一是保持經濟增長與保護生態環境壓力并存的挑戰。二是城鎮化不斷推進與基礎設施配套相對滯后的挑戰。三是水綠城市特色與城鄉環境之陋并存帶來的挑戰。如何把短板補齊,把特色做優,推進全縣生態文明建設向更高水平邁進,需要全縣上下統一思想,凝聚智慧,創新舉措,合力推進,積極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態和宜居環境的新期待,以天藍、地綠、水清、寧靜為外在標志,以生態灌南、宜居灌南、文明灌南為內在追求,形成生態與發展相互促進的良好態勢。
一、產業培育與結構優化并重,
努力使生態與經濟融合發展
建設生態文明,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必須靠發展生態產業來支撐,也要求我們必須切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構筑符合生態條件的生產力布局和產業結構,使產業發展過程成為生態提升的過程。一是切實加快新型工業化進程。按照“改造提升主導產業,大力發展新興產業”的思路,在主導產業方面,積極推廣節能減排等新技術,加快鋼鐵、化工等重點行業的技術改造和轉型升級。同時,堅持綠色招商理念,將引資與選資相結合,以環保為底線,在源頭上控制新的污染產生。積極推進施耐德電氣、津通科技谷等高新技術產業項目建設,不斷提升產業層次。二是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推進農業產業化。按照“政府引導”、“園區運作”的方式先后建成了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區和生態農業產業區,逐步形成食用菌、盆花苗木、生豬規模養殖、葡萄規模種植等主導產業。三是加快旅游業轉型提升,大力發展綠色經濟。進一步完善二郎神文化遺跡公園配套設施,積極創建4A級旅游景區,形成淮安—連云港西游記文化旅游圈的重要目的地。組合開發碩項湖、湯溝古鎮、現代農業示范區等特色景點,串聯灌河、一帆河等水系風光資源,形成灌南休閑旅游精品線路,推進全縣生態旅游業發展邁上快車道。
二、彰顯特色與宜居宜業并重,
努力使生態與城市相得益彰
建設生態文明,創優發展環境,必須打造好“水綠灌南”這張名片。近年來,灌南縣深入開展“四城同創”,以“改造老城、扮靚新區、完善功能、優化生態”為思路,全力打造親水融綠新灌南。著力提升水綠城市內在魅力。突出加快以2000畝湖面、2000畝濕地為核心的碩項湖城市備用水源地建設。同時把鹽河、武障河、六塘河等環城水系有機融入城市建設之中,高標準實施鄭于河南延、西悅來河等城市河流疏浚和環境提升工程,加快形成融會貫通、碧水環繞的蘇北水城特色。圍繞“綠色港城”三年計劃,堅持增綠量、多樣性理念,科學制定城區綠化提升方案,推行立體綠化、成片綠化、見縫插綠、拆墻透綠,做好主次干道沿線、重要水系兩岸和護坡、隔離帶等區域新植、補植和增植,形成四季有綠、層次分明、起伏有致、環抱自然的城市形態和空間景觀,城市建成區道路綠化普及率100%,年內新增城市綠化面100公頃。全力打造生態宜居的城市環境。以創建國家衛生城市為契機,著力提升城市色彩、形態規劃、建筑立面及功能配套等內容,彰顯城市現代文明。全面完成碩項湖備用水源地及城區主次干道周邊150萬平方米的整治任務,2014年創建省級城市管理示范社區2個以上,創建市級以上城市管理示范路3條以上。堅持城市建設基礎設施先行,加快城東污水處理廠二期工程及配套管網建設步伐,2015年底城市污水處理率達100%。大力開展以“九整治、三規范、一提升”為主要內容的城區環境綜合整治行動,重點完成城鄉接合部、城中村、背街小巷、低洼宜淹易澇片區等8項專項整治,完成4個城鄉接合部、11條老街的整治任務。著力解決垃圾亂棄、廣告亂設、商攤亂擺、車輛亂停和私搭亂建等城市“頑疾”,切實提升各類小區物管和公共場所管理水平。結合智慧城市建設,加快完善數字化城管平臺,提升城市管理科學化、標準化水平。積極倡導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加大生態文明建設宣傳力度,弘揚生態文明理念,倡導綠色消費、綠色出行,著力提升全民生態環保意識,構建全民參與生態環保的社會行動體系。嚴格執行國家相關環保節能標準,積極推廣使用新型墻體材料、節能燈具等城鄉建筑材料。年內建成一批綠色社區、綠色學校、綠色村莊。
三、環境治理與生態修復并重,
努力使生態建設惠及民生
生態文明建設必須以改善民生為立足點和落腳點,讓人民群眾生活在更加美麗的家園,得到更多、更大的實惠。努力讓我們呼吸的空氣更加清新。堅持以節能減排促進結構優化,以“壯士斷腕”的決心進行大氣污染整治,重點加強以兩大工業園區為重點的環境整治力度,對污染企業采取兼并重組、技改提升、關閉淘汰等一系列有效措施,把污染減排任務分解到具體項目、具體企業,年內確保通過省級以上專業驗收。嚴格執行生態紅線制度,全縣劃定生態紅線區域占縣域面積的19.44%,生態紅線區域內嚴禁有損主導生態功能的一切開發建設活動。嚴格項目環保準入門檻,對“三高”項目一律不予審批,確保新上項目環保達標。科學劃定縣城區高污染禁燃區,切實加大對汽車等燃油交通工具達標排放管控力度,加強對建筑工地、磚瓦窯業、燃煤鍋爐、醫療廢棄物等行業領域規范管理和專業整治,堅決打擊違規生產、破壞環境行為。扎實做好秸稈綜禁工作,進一步提高綜合利用水平,堅決做到不燒一把火。切實增強大氣污染防治投入,進一步減少霧霾惡劣天氣,確保空氣優良天數繼續保持全省領先水平。努力讓我們身邊的河流更加清澈。重點實施源頭管控、清淤貫通、水質優化、生態修復等重點工程,全面提升水質,打造水景。制定生態補償等配套政策,切實加強沿灌河、新沂河等區域生態公益林、北六塘河飲用水源地、武障河生態濕地、鹽河洪水調蓄區等區域的生態修復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切實加強河道沿線排污口、排水口的核實檢查,污水一律接管處理。對沿河養殖污染點源一律關閉搬遷,對沿線企業實施“一廠一管”達標監管,明確企業環境責任,規范環境行為。進一步加強飲用水源、重要水體污染源在線監控、全程監控。加快污水處理廠二期工程建設,加強鎮級污水處理廠建設運營,確保到2015年實現建制鎮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全面建立“河長制”管理制度,加快推進河道環境管護,強力消除城市河道、農村河流的黑臭現象,為城鄉居民打造更多“水清、岸綠、景美”的親水平臺。努力讓我們生活的鄉村更加美麗。大力推進中心鎮創建和新農村建設,加快形成農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集中處理體系。切實加強土壤環境保護,科學使用農藥化肥,推廣生態養殖,強化畜禽養殖污染設施運行管理,著力解決農業面源污染等影響生態環境的突出問題。大力開展綠化造林,加快更新改造農田林網。加快新港大道、326省道等生態防護林建設,打造區域特色經濟林基地。加快建設一帆河、南六塘河等永久性水系林網,扎實抓好鎮村綠化達標工程建設,到2015年全縣林木覆蓋率達到全省領先水平。充分尊重自然生態與歷史文化,突出規劃設計先行,加快實施新安鎮、三口鎮、新集鎮等鄉鎮鎮村環境連片整治和其余鄉鎮示范村建設,年內完成300個自然村莊整治任務,創建10個三星級康居示范村,努力把鎮村道路建成風景線,把村莊庭院建成新景點,發展更多有歷史記憶、地域特色、產業支撐、文化傳承的美麗鄉村。
(作者系江蘇省灌南縣縣長)
責任編輯:錢國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