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一個極為重要的方面就是促進農民收入增長。江蘇省委2014年1號文件《關于全面深化改革 深入實施農業現代化工程的意見》,強調“三農”工作要確保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如何在新型城鎮化過程中帶動蘇北農民增收,是值得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一、蘇北城鎮化進程中農民增收相對緩慢
近年來,蘇北城鎮化進程加速,2007~2013年城鎮人口占比由41.7%提高到56.2%,年均增長2.4%,高于同期蘇中和蘇南的年均增長率。然而,蘇北農民收入增長相對緩慢,城鎮化并沒有給農民生活帶來同步改善。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收入增長絕對值差額持續擴大。2007~2013年,蘇北農民人均純收入由5352元增長到11452元,但與蘇南9293元增長到18713元相比,增長絕對值差額不降反增,由3941元增至7288元,差額擴大84.9%。
農戶農業經營性收入帶動力弱。以傳統農業為基礎的蘇北農戶家庭經營性收入由2008年的48.21%下降到2013年的41.9%,年均下降1.26%。這種占比快速下降,顯示出蘇北農戶農業經營性收入與其工資性收入呈反向變化的態勢。
農戶財產性收入增長空間狹小。2013年蘇北農民人均財產性收入占人均純收入的比例為2%,僅為蘇南的三分之一,其財產性收入增長對人均純收入增長的貢獻很小。
農民財政轉移性收入支持力小。2010~2013年,蘇北蘇南農民人均財政轉移性收入在313元和795元基礎上分別增加約80%和50%。雖在絕對值增速上蘇北高于蘇南,但在相對值增速上,即農民人均財政轉移性收入占其人均純收入的比重上,蘇北要比蘇南低近1.8%。
貧困農戶溫飽性收入水平較低。以徐州市為例,該市2013年建檔立卡貧困農民人均收入比2007年的1403元增長近2倍,但僅是蘇北2013年人均純收入的三分之一。可以說,人均投入幫扶資金的較快增長仍未能從根本上提升“貧困農戶”溫飽性收入水平。
二、新型城鎮化帶動農民增收的幾點建議
新型城鎮化是全面實現小康和現代化建設進程中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是實現“兩個率先”的必由之路。現階段蘇北新型城鎮化的緊迫問題,是要通過新型城鎮化千方百計保持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增長率持續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有效縮小與蘇中、蘇南農民年人均收入絕對值差額日益擴大的問題。具體建議包括:
加快中心鎮集聚化,增加“轉崗型”農民工資性收入。這方面可借鑒重慶市“農轉非”戶籍制度改革政策(即可將在中心鎮常年務工農戶轉入鎮戶籍)和蘇南“三集中”的有效經驗,通過科學劃分農業區和中心鎮非農產業空間集聚區,把轉移符合條件的農業人口作為推進新型城鎮化和中心鎮集聚化的首要任務,重點解決在中心鎮就業的農業轉移人口就地就近城鎮化問題。另外,要增強中心鎮非農產業空間集聚效益和吸納“10萬以上轉移”農民的能力,努力培育農村實用拔尖人才和鄉村創業帶頭人,鼓勵中心鎮非農企業增加“留守”農民“打工”崗位和工資性收入。
加快土地使用權流轉制度改革,提高農民經營性收入。一方面要加快構建農民承包地使用權有序流轉機制,破解“產權流轉困境”,鼓勵“種植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進行規模化經營。另一方面要賦予農民對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轉及承包經營權抵押、擔保權能等,拓寬農業貸款擔保抵押范圍,發展農民合作金融,夯實提高農民增收能力的金融基礎。另外,還要大力發展設施農業,提升產品品質,深度加工開發及擴展市場份額,促進設施農業經營收入持續增長。在此基礎上,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和土地管理機制創新,建設現代農業示范園,扶持農業技術創新,提高農民高效農業收入。
增加財政轉移性支出比重,提高農民財政轉移性收入。這主要是要增強農民增收不可或缺的“財政轉移性政策牽引力”。具體而言,一方面要對“種植大戶”和家庭農場農產品深度加工及品牌建設,給予財政轉移性支出政策傾斜,并積極開展新增農業保險險種、生產經營風險救助等一些財政轉移性支出政策試點;另一方面要增加農村人力資本開發的財政轉移性支出比重,支持傳統農民向職業農民發展。同時,還要確保未來若干年內,省級財政按不低于蘇南水平列支蘇北“三農”轉移性支出,縮小蘇北與蘇南農民人均財政轉移性收入差距。
加快農村建設用地市場化改革,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一方面要深化農村房屋產權制度改革,建立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指標儲備制度,盤活農村集體建設用地,讓“死資產”具有市場價值,進而成為農民獲得財產性收入的“活資本”;另一方面要促進產權流轉和產權管理政策創新,讓“轉移農民”和“留守農民”擁有的財產權增收。同時,通過積極開發盤活集體荒山、荒灘、荒田及被置換的宅基地等資源,增加集體經濟組織收入。
增強集體經濟造血功能,提高農民“福利”性收入。發展集體經濟是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重要內容。因此,省市級財政要加大政策扶貧開發力度,增強集體經濟組織和“貧困農戶”的“造血”功能,提高農民“福利”性收入以及小康化收入。一方面要重點幫扶、集中連片開發蘇北西南崗地區、成子湖周邊地區、黃墩湖滯洪區、石梁河庫區、劉老莊地區、灌溉總渠以北地區等農民增收的“短板片區”。同時,要認真總結推廣徐州市黃河故道沿線扶貧開發經驗,確保建檔立卡中有勞動能力的低收入農戶至少有一項穩定增收項目。另一方面,還要努力增加省級財政支持集體經濟扶貧專項資金,用好省財政脫貧人口獎補資金和經濟薄弱村補助資金,確保建檔立卡中無勞動能力的低收入農戶收入增長不低于蘇北農戶收入平均水平。
〔本文系江蘇師范大學朱舜教授承擔的江蘇省社科基金項目“蘇北城鎮化建設進程中的農民增收問題研究”成果〕
(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供稿)
責任編輯:錢國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