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興
期盼我們的蘇劇能夠走得更遠
——寫在蘇劇 《柳如是》創演五周年
■秦興
一
蘇劇《柳如是》是我團(江蘇省蘇州蘇劇團(籌))歷經6年精心打磨,數易其稿,并且目前仍在思想上、藝術上精益求精的一部精品力作。它的前身是蘇劇《紅豆祭》,2012年進行重大修改后更名為《柳如是》。該劇2009年2月開始醞釀創作,2011年10月10日首演成功,先后參加了第六屆江蘇省戲劇節、第五屆中國昆劇藝術節、第十三屆中國戲劇節均獲優秀劇目獎。2011年12月入選江蘇省“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初選劇目,2012年經重大修改后榮獲江蘇省第八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入選作品獎,2013年12月該劇赴上海藝海大劇院參加第24屆上海國際藝術節,兩位主演雙雙獲得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該劇以柳如是與錢謙益愛情故事為主線,以柳如是的愛國情懷與民族氣節對錢謙益進行靈魂救贖為框架,融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于一爐,不僅贏得了觀眾,贏得了市場,而且還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果,截止到2014年5月,該劇己演出83場。歷次演出均在社會上產生強烈反響。
為創作這樣一部精品力作,蘇州市委、市政府以及各級宣傳文化主管部門給予了大力支持,我們全團演職人員也付出了艱辛努力。2010年選題確定后,蘇州市委宣傳部、市文廣新局、市婦聯等多次召開策劃論證會,確定主題,強調特色、制定措施、保證經費。在創作、排演和修改過程中,省文化廳、省劇協和蘇州市文廣新局先后組織召開了10多次專題座談會、研討會,為該劇的創編、加工、不斷完善邀請專家指導,聽取多方意見。2011年10月11日和2011年12月12日,文化部藝術司呂育忠、原《中國戲劇》主編姜志濤,省文化廳、省劇協、省劇目工作室的領導和專家劉俊鴻、吳小平、楊麗娟、汪人達、張弘、崔新,余克平、羅周等同主創人員進行了兩次專題座談就該劇主人公“錢謙益”的人物形象和“柳如是”的性格塑造以及就如何突出劇情的矛盾點,加強全劇的戲劇性、藝術性與觀賞性等問題進行探討。同年12月,江蘇省文化廳和財政廳把該劇列為江蘇省“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初選劇目,在資金上進一步給予了鼎力資助。
為創作這樣一部精品力作,我們團堅持高起點,高標準,高要求,集結了一流導演,一流編劇的主創陣容,與一流演員形成創編、演出精英團隊。編劇鄭懷興,是國家一級編劇,30多年來,創作了《新亭淚》、《傅山進京》等30多部劇本,曾獲曹禺劇本獎、文華劇本獎和老舍文學獎·優秀劇本獎等,早年與魏名倫有“南鄭北魏”之說,并被譽為上世紀90年代中國戲曲“三架馬車”之一。導演石玉昆,曾執導京劇《駱駝祥子》、《宰相劉羅鍋》、晉劇《傅山進京》等,多次榮獲中國文化部文華大獎、文華新劇目獎、中國舞臺藝術精品獎和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主演王芳,是中國戲劇梅花獎二度梅獲得者,文化部第十二屆文化表演獎得主。主創人員積極踐行中央領導提出的文藝創作 “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原則,注重研究題材、體驗生活,力圖使這一臺歷史題材劇更好地體現當代精神。創編之前,編劇到常熟市紅豆村深入生活;演出中,編導坐在觀眾席中觀察觀眾反應傾聽觀眾意見;與此同時,創編人員多次召開各類座談會,討論領導、專家的建議,利用集體智慧使整部作品在各個方面不斷得到提高和完善。
2012年是蘇劇《柳如是》取得成功的關鍵年,因為根據大多數領導和專家意見,這個戲要再上臺階,必須進行重大修改,劇團和劇組主創人員決心橫下一條心,勇敢迎接挑戰,爭取使作品在原有基礎上實現一次全新的突破。這期間編、導、演、音樂、舞美通力協作,各自挖掘了自已的最大潛能。編劇數易其稿、不厭其煩,選準主題定位,重在發掘該劇思想性和提高藝術性。比如深化劇中人物的矛盾沖突點,塑造柳如是的個性特點等;導演在導演手法上打破陳規,除了充分利用傳統“舞臺語言”外,還運用超越時空的表現方式,如柳如是紅豆樹下為錢謙益修衣冠冢和通過蒙太奇手法展示柳、錢兩人泛舟西湖的夢境等。在音樂上,作曲既繼承傳統,又大膽創新,樂器伴奏不僅有傳統的二胡、古箏、笛和笙,更有大、小提琴、單簧管和倍司等。功夫不負苦心人,蘇劇《柳如是》經過這一次大改,無論思想性、藝術性都有了一個質的提升,中西合璧的美妙音樂,加上舞美、燈光、服裝、道具的精致精美,給觀眾在美侖美奐的視聽享受中獲得思想的啟迪和靈魂的升華。尤其是柳如是的扮演者,那清麗婉轉的唱腔、一顰一笑的表演,把一代佳人的性格刻劃得惟妙惟肖、入木三分,嬴得了領導、專家和廣大觀眾的普遍贊賞。
二
回顧蘇劇《柳如是》創演五周年,有教訓,有經驗,有苦澀,有甘甜,但總體來說,我們的成功是第一位的,所取得的成績、得到的表彰也是蘇劇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其具體表現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1.蘇劇《柳如是》通過正確定位塑造了柳如是這一愛國女性形象,對當今提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撥開厚厚的歷史塵埃,一代名妓柳如是穿越三百年歷史時空,向我們款款走來。明末清初,歷史劇變,她,一個出身低微的弱女子,卻表現出不同凡響的民族氣節和俠女氣魄。夫君降清,她力勸其殉節,并慨然投池以保名節,其壯舉足以讓那些賣身求榮者汗顏。她不忍異族人欺辱,甘冒殺頭之禍,暗中支持、參與反清復明活動。她一生追求人格的獨立和地位的平等,最終因為夫君的離去,一切都化為泡影。面對族人的欺凌,她憤然以三尺白綾結束自己的生命,用死捍衛了自己的尊嚴和人格。蘇劇《柳如是》的主人公雖以柳如是、錢謙益在明末清初的恩怨情仇為主線,但落腳點放在了從歷史、人文、中國婦女氣節和個性的角度,塑造柳如是作為民族英雄而應受到國人尊敬和仰慕的形象。讓觀眾通過對劇中柳如是的解讀,回歸在大是大非、物欲橫流面前堅守中國文化人應有的品格與氣質,并引發人們對中華民族倫理文化更深層次的思考。這是當今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堅持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堅持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以及堅持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形象體現。
2.蘇劇《柳如是》,擴大了蘇劇的影響,對將來積極搶救、保護、傳承和弘揚蘇劇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將產生有力的推動作用。
蘇劇前稱“蘇灘”,距今已有 300多年歷史,在不同程度上對周邊的常灘、錫灘、申灘、杭灘和余姚灘簧等都產生了深刻影響,可謂“江南灘簧之根”。“蘇灘”曲調風格清麗婉轉,柔美典雅,富有變化,尤其它以“對白南詞”代言體素衣清唱戲文形式在全國罕見。蘇劇,體現了蘇州優秀傳統民間文化的特色和精髓,長期以來與昆劇、蘇州評彈并稱為蘇州優秀傳統表演藝術的“三朵花”。2006年,蘇劇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在藝術上,蘇劇曾大量汲取昆劇的營養;而在昆劇式微時期,蘇劇也曾在經濟上“反哺”過昆劇。蘇劇曾在蘇南地區有過廣闊的演出市場,受到人民群眾普遍歡迎。從1956年至21世紀初,蘇州的蘇劇、昆劇兩個劇種曾合而為江蘇省蘇昆劇團,在藝術上“以昆養蘇”,在經濟上“以蘇養昆”。該團也是全國唯一表演蘇劇的“天下第一團”。20世紀80年代末后,在全國戲曲一片蕭條的背景下,蘇劇也面臨了舉步維艱的境地。
進入新世紀,蘇州黨委、政府對蘇劇保護傳承十分重視。我團接受上級任務在搶救、保存和傳承經典劇目和優秀傳統折子戲的基礎上,策劃原創、改編或移植一批思想性、藝術性俱佳、突顯優秀區域文化特色的現實題材劇(戲)目。創編蘇劇《柳如是》,就是蘇劇保護傳承工程的重大舉措。我們在充分尊重蘇劇藝術規律的前提下,創新理念,充分發揮蘇劇來自民間、貼近生活、融入大眾的優勢,通過創演新劇目更好地推進蘇劇藝術的搶救、傳承、保護、弘揚與發展,同時擴大蘇劇這一優秀地方劇種的知名度、影響力與品牌效應,讓蘇劇這朵蘇州地方戲曲之花能夠留得下,立得住,開得艷。
3.蘇劇《柳如是》,通過鮮活的人物形象、積極的思想主題、美妙的視聽效果來唱響時代主旋律,充分體現了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歷史文化與當代文明交相輝映的發展方向。
我國是一個五千年文明古國,隨著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社會的日益發展,我國現在又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如何在我國社會經濟飛速發展中將中華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有機相融已經成為一個重要課題。
蘇劇故鄉的蘇州,是一座有著2500多年建城史歷史文化名城。改革開放以來,深厚的文化底蘊孕育了蘇州在當代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張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和“園區經驗”等勇立潮頭的時代精神,使蘇州成為我國國際化、現代化發展又好又快的地區之一,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雙面繡”發展格局。這也是當今我國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有機相融的經典縮影。
蘇劇作為蘇州優秀傳統表演藝術的“三朵花”之一,是蘇州有代表性的文化名片,也是我國傳統戲劇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越是傳統的,也越是現代的。而當今社會,越是經濟建設發展,就越是更需要多元文化的保護與弘揚。通過發掘、利用“原生地、原真性、原生態”的蘇劇藝術資源,創編蘇劇《柳如是》,對于打造蘇州敢為人先的時代精神,詮釋體現蘇州歷史文化與當代文明交相輝映無疑是一個極好的藝術載體。
三
我們團(江蘇省蘇州蘇劇團(籌))是一個正在籌辦(恢復)中的,以全新管理模式再組建的戲劇藝術團體,對于進一步傳承、發展蘇劇藝術懷有強烈的緊迫感和責任感,我們堅持以實施精品戰略為抓手,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為出發點,以多出優秀作品為中心,創作出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俱佳,在國內產生較大影響并能傳之久遠的舞臺藝術精品為目標。蘇劇《柳如是》是我們在漫長藝術征途上的“第一炮”。該劇自2011年10月首演以來,《文藝報》《中國藝術報》《中國戲劇》《中國演員》《影劇月報》《舞臺文化》《上海演藝》、 新華網,以及蘇州當地的《蘇州日報》《姑蘇晚報》《城市商報》等平面媒體和蘇州新聞網、名城蘇州網等網絡媒體給予了極大關注,不僅對蘇劇《柳如是》作了大量的報道和專題述評,而且還發表了不少戲劇專家對該劇的藝術評論文章。不少觀眾通過博客、報紙副刊等途徑對《柳如是》發表了觀后感。認為蘇劇《柳如是》以全新的思維與視覺,對歷史人物進行了新的詮釋與表現,柳如是形象生動,真實可感,是一臺民族意識、傳統文明與時代精神交相輝映,融思想性、藝術性與觀賞性于一體的好戲!
但我們并不會以此為滿足。2014年1—4月,劇團多次召開《柳》劇專家研討會,確定新一輪加工修改方案。這次修改著重在音樂、唱腔上下功夫,在《紅豆祭》原有唱腔基本框架的基礎上,繼續打磨唱腔,既要保持“原汁原味,固本求新”的唱腔特點,又要對劇中部分唱段依據人物的特點進一步調整,以使唱腔和劇中人物更加貼切;同時,對該劇的音樂作曲完成不夠理想的地方也將再次修改加工,以強化音樂在戲劇中的作用,貼合情節走向并使之成為表達感情的更為有效的元素和手段。2014年5月,修改后的蘇劇《柳如是》在常州鳳凰谷大劇院參加江蘇灘簧藝術節,再次受到領導、專家和廣大觀眾的一致好評。但藝無止境,在往后的演出中我們仍將充分聽取各方面意見,精益求精,不斷完善,力求有更加完美的藝術呈現,使之真正成為蘇劇發展史上一部立得住、傳得開,留得下的經典。
明年,中國戲劇節又將在蘇州舉辦,蘇劇能拿出一部什么樣的好作品呈現給觀眾、奉獻給社會是對我們全團工作的又一次現實考驗,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保護,蘇劇藝術需要傳承發展,社會主義文藝需要進一步繁榮,我們團全體演職人員決心以此為契機,以更加主動的姿態、更加充足的信心、更加有效的措施、更加顯著的作為,在藝術上精益求精,再創作一部更能體現蘇劇特色,更能呈現地域風情,更能吸引年輕觀眾的好作品,我們和所有關心、愛護、喜歡蘇劇的人們一樣,期盼通過我們的艱辛努力使我們熱愛的蘇劇能夠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