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國生
試談舞臺藝術精品打造
■史國生
2002年8月我所在的金壇市錫劇團在全國率先實施體制改革。10多年來,一個名不見經傳的縣級小劇團,胸懷走向全國的遠大目標,立足于適應市場需求的大型現代兒童劇,堅持以創作為龍頭,以現實題材為主攻方向,努力打造舞臺藝術精品。截止目前,創作的 《少年華羅庚》《 飛吧, 大雁》《 永遠的雪梅》《 留守小孩》《 黎明的河邊》和《從長蕩湖來的女孩》等6部大型現代兒童劇,在全國的各種展演中屢獲大獎,并在省內外和全國各地已連續演出5700多場,觀眾達570多萬人次,形成了廣泛的社會影響,獲得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贏,被業內專家和眾多媒體稱譽為 “中國戲劇演藝界的演出神話”。
現就大型現代兒童劇《留守小孩》的創作實踐,來談幾點體會:
我的家鄉金壇是著名的建筑之鄉,長年有數萬名農民工離開家鄉,勞作在全國東西南北的建筑工地,有的還是夫妻雙雙舍別老小,一年半載甚至幾年才回家一趟,而留守的孩子們過著孤獨的童年生活。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群體,因為他們需要關注和關愛,他們也牽動著千千萬萬打工父母的心。2009年5月,通過大量的社會調查,我們萌發了以留守兒童這一社會熱點問題來創作一部兒童劇的想法,并立即向我市主管部門、省劇目工作室匯報,認可后就立即投入,創作出劇本《留守小孩》并隨之搬上了舞臺。
該劇將舞臺的光點聚在一個偏僻山村,年關到了,留守兒童石頭已有三年沒見到在遠方建筑工地上打工的爸爸。雪地里,石頭和小伙伴們出現幻覺——“爸爸”回來了!他們驚喜不已地搶抱爸爸……當幻景與雪景一起消融,石頭等來的卻是爸爸從腳手架上摔傷不能回來過年的消息。留守之家的艾老師和小伙伴們為了不讓石頭傷心,相約對石頭隱瞞這個消息,在一連串的“ 假戲”中,石頭享受著濃濃的真愛,舞臺效果十分感人。
現在很多孩子最缺的是親情,甚至處于情感缺失的荒漠狀態,不僅是農村,包括城市的許多家長也存在忽略孩子內心情感生活的問題。而《留守小孩》一劇中孩子們之間的心靈碰撞、相互拯救和分擔,既純真又震撼人心。所以一經搬上舞臺,就受到了廣泛的觀眾喜愛和社會好評。專家們說,這部出自一個縣級小劇團的劇目,是現實主義和時代特色結合的個性作品,是專家叫好觀眾叫座的好劇目,它是現實題材中的現實題材,又是現實題材中的農村題材,更是農村題材中的兒童題材,它非常及時地填補了中國兒童戲劇的空白。
在《留守小孩》的創作過程中,我們準確進行觀眾群體的定位,合理把握藝術的尺度,在把教育意義和思想導向放在首位的同時,根據兒童的欣賞水平和精神需求,大膽進行藝術探索、創新,選擇那些最能打動心靈的情節和細節,并力求既能保持一顆純真的童心童趣,又具備深入淺出的舞臺敘述功力。我們還認真研究現代兒童觀眾的審美取向,對表現手法作了大膽的創新和嘗試,展開劇情時充分考慮到少年兒童們的接受特點,取消教條形式,采用了寫意式場景和背景,靈活運用了音樂、舞蹈、燈光效果銜接過場,而交融在其中的木偶、歌舞等表演新形式,更使得整場劇在動情之余色彩繽紛,節奏張弛有度,產生了時空交叉、相映成趣的藝術魅力。
當然,兒童劇不僅僅是娛樂,更重要的是走進兒童的精神世界。新生代的孩子從小見識多、眼界寬,大都反感直白的說教。因此,《留守小孩》創作既沒有過多地迎合和遷就,也沒有擺出舞臺的居高臨下,而是“蹲下來和孩子說話”,通過思想和情感的拉近讓劇目站立了起來。
實踐證明,《留守小孩》雖然取材于農村,卻連很多都市里的孩子也產生了共鳴。比如看了戲他們才知道——在農村原來還有這樣一群伙伴,光著腳不穿襪,作業寫完沒人查,流著眼淚等爹媽。他們比我們更加自立、堅強,因而從劇中也懂得了對親情和友情的珍惜,懂得了感恩和親情的給予。該劇在各地的演出中,我們一次又一次地看到,有那么多孩子、老師還有成人們,都被感動得邊看邊哭。
作為一個縣級小劇團,舞臺劇創作的人才資源和藝術起點畢竟有限,要想在舞臺精品工程激烈競爭的今天占領一席之地,可謂壓力巨大,困難重重。但是我們知道,藝術生存的路上除了進取,沒有一點退路。為此,我們首先是創新人才理念,千方百計優化和整合藝術人才資源。在努力提升自身創作、表演水準的同時,通過雙項選擇的途徑,聘用了四川、安徽和南京、武漢、河南等省和國家級的優秀專業演員以及省內外一些戲劇藝術院校畢業的優秀演員,加盟聯袂《留守小孩》的排練演出。在能進能出、優勝劣汰的新型勞動關系和用人機制下,為劇團打破地區、部門、人員性質等方面的限制,在更大范圍選聘創作人才提供了條件。
另一方面,是“借雞生蛋”、借力發力,引用高層次的藝術智慧形成創作合力。為了創作好《留守小孩》,我們通過多方尋求專家,組成了強大的團隊陣容。比如,該劇請有著“半個世紀孩子王”美譽的中國兒童戲劇研究會會長、國家一級演員、著名兒童表演藝術家、原北京兒童藝術劇院院長李若君擔任藝術總監;著名兒童劇編劇、北京卡酷動畫衛視《寶貝星計劃》欄目主編薛梅擔任總編劇;北京兒童藝術劇院國家一級導演、藝術學碩士胡一飛擔任導演等,這樣實力強大的創作團隊,為我們打造舞臺藝術精品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我深深體會到,好戲是改出來的,精品是打磨成功的。要想沖刺舞臺劇目創作的高層次、高品位和高水準,除了上述各項努力之外,還必須在作品的修改打磨上下功夫,再下功夫。
《留守小孩》這部作品,在對社會熱點進行廣泛調查和搜集相關素材的基礎上,拿出了劇本的芻形和初稿之時,就邀請省內專家進行了反復論證,及時調整和修改了創作方案,然后對劇本進行了脫胎換骨的重新構思。2010年1月該劇首次搬上舞臺試演之后,又邀請省和國家級的頂級專家以及社會各界的有識人士,從劇本、舞美、聲光和演員等各個環節上,征求并采納了數十條修改打磨意見。此后在全國各地的巡回演出中,又堅持與觀眾互動交流,認真吸納劇場反饋和觀眾要求。據不完全統計,該劇至今,至少進行了十多次近幾十處的加工和修改。我認為,正是按照舞臺藝術精品工程的高標準、高要求,在反復對該劇進行專題討論,隨時跟蹤進行藝術把脈,用心、細心、耐心,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基礎上,才使《留守小孩》成為一部久演不衰的舞臺藝術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