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潔
古箏室內樂《墨語》的藝術特色與演奏
■任潔
筆者作為古箏室內樂作品《墨語》的首彈、首演者,對作品進行了反復研讀與細心體會,從中獲得一些值得筆錄和總結的感悟。同時作為墨語古箏室內樂團的創始人,在古箏室內樂的建設與發展問題上進行一些思考,旨在通過簡單的闡述使更多人了解古箏室內樂團,并幫助推動箏樂團的建設。
古箏室內樂團、古箏重奏作品、藝術特色、演奏體驗
古箏有近3000年歷史,是目前中國民族樂器中學習人數最多的樂器,全國有500萬學習人數,尤其近年來成為國內是最熱門的民族器樂。古箏具有歷史悠久、學習人數眾多,在民樂中影響力大,具有民間俗稱的“好聽”、“好看”、“好學”的“三好”特點。古箏音色優美、形制優雅、入門容易,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隨著學習人數的不斷增加,傳統的古箏獨奏形式,已無法全面滿足演奏與教學的需要,古箏的重奏形式應運而生,是未來古箏發展的重要趨勢。
90年代以來,江蘇古箏作為后起之秀,在創作、演奏及教育方面,異軍突起,取得了一系列優異成績。創作方面,江蘇作曲家創作了一系列高難度高水平的箏樂作品,成為全國權威大賽的指定曲目。演奏方面,獲得了中國音樂最高獎“金鐘獎”全國古箏比賽金獎、銅獎、優秀獎,及金鐘獎民樂組合比賽的金獎及優秀獎,江蘇古箏教學水平處于全國領先水平。作曲家、古箏演奏家及教育家們共同推進了古箏藝術的發展,產生了一批優秀作品、培養了一批國家級演奏家,形成了江蘇古箏獨特藝術特點。
崔安強是江蘇作曲家中較早開始古箏室內樂作品創作的作曲家。他于2012年創作了古箏室內樂作品《墨語》,并與筆者共同創立“墨語”古箏室內樂團,樂團代表南京藝術學院參加文化部“文華藝術院校獎”全國民族器樂大賽組合比賽,及2013第九屆中國音樂“金鐘獎”全國民樂組合比賽,均獲得優秀獎。
(一)古箏室內樂作品《墨語》的創作背景
《墨語》原為一首古箏與書法、舞蹈結合的跨界作品,由筆者首彈首演于2011年澳門江蘇周。古箏與書法這兩種不同的藝術門類,有著相似相通的藝術規律,都對色、韻有著很高的藝術修養的要求,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將這兩種藝術進行融合與嫁接,再配以舞蹈演員造型化的表演,使觀者獲得對中國傳統文化底蘊立體、全方位的理解與感受,在澳門江蘇周首演時,獲得了很好的評價。2012年,文化部“文華藝術院校獎”將在沈陽舉行,筆者恩師閻愛華教授,建議南京藝術學院的古箏學生們積極參賽。作為老師,非常希望有盡可能多的學生有機會近距離感受全國最高水準的大賽。可是,并不是每一個學生都適合獨奏都有機會參與,閻愛華教授鼓勵以重奏形式,帶學生組合參賽。報名之后,大家都陷入了沉思,古箏幾千年以來,都作為獨奏樂器流傳著,有著大量優秀的古箏獨奏作品,可是幾乎沒有現成的古箏重奏作品!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作品,就沒有形式,在閻老師的建議下,筆者與作曲家崔安強老師委約,根據《墨語》的意境重新為古箏室內樂團打造一首古箏重奏作品。為了紀念古箏室內樂團的第一首原創作品,樂團名稱也定名為“墨語”古箏室內樂團。
1.作曲家崔安強
崔安強(1977.7),江蘇省演藝集團創作中心青年作曲家,畢業于南京藝術學院,現任墨語組合的古箏室內樂課任老師。曾參與創作制作全運會,中運會,國際戲劇節,亞青會等大型活動原創音樂,出版多張器樂聲樂專輯,作品曾獲“江蘇省音樂舞蹈節”金獎,“五個一工程獎”,“江蘇省新人新作”創作第一名,“祥泰之州”全國征歌大賽金獎等。
崔氏對古箏的演奏法較為了解,曾創作了多首跨界古箏作品以及古箏重奏作品,其作品在中國音樂最高獎“金鐘獎”、“文華獎”等權威大賽上常常作為參賽作品演奏。他創作的古箏室內樂作品如 《墨語》、《憶香君》、《森林之舞》等多首古箏室內樂作品,對于豐富古箏當代音樂作品、開拓古箏現代音樂技法、古箏重奏作品探索做出了有益的嘗試和積極的影響。
2.演奏古箏室內樂《墨語》的技術與藝術處理
(1)音色變化的技術與藝術處理
古箏室內樂作品《墨語》是一首表現中國文人精神的作品,樂曲以辛棄疾的詩詞《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為素材,表現了書法與古箏藝術的相通之處。作品用古箏的不同音色變化來表現水墨的變化。這首作品的兩大特色是音色和氣韻的處理,要演奏好這首作品就要從把握音色和氣韻的訓練入手。
勛伯格認為,音樂中音色變化的邏輯作用完全等同于音高旋律的邏輯作用。在西方現代作曲法中,常運用“橫向進行中的音色切割”與“縱向結構空間中的音色分離”為特征的創作手法。在這首作品中,根據語句語態的需要,對音色進行了細致的音色要求,要求演奏者在不同的音區進行頻繁的交替演奏,或者用不同的演奏法進行頻繁的交替演奏。
作曲家與筆者對古箏室內樂作品《墨語》的右手演奏做了三種音色要求:1.sul tasto 2.ordinary 3.sul ponticelllo分別表示在不同的位置觸弦演奏其中sul tasto是指在遠離古箏岳山靠近琴碼的地方演奏,要求朦朧、柔和的音響效果;ordinary是指在常規出現點,有效弦長的八分之一、九分之一處;sul ponticelllo是要求在距離岳山很近的位置觸弦。
由于古箏室內樂團是同質樂器的組合,樂器本身缺乏差異性、互補性,在樂團訓練中尤其需要強調同質樂器的不同音色處理。把細節的音色層次作為訓練的重點,才能使古箏重奏具有多層次的音響聽覺效果。
這種來自于西方現代作曲法中的音色切割手法恰恰與中國傳統音樂中“單音內涵”的“音色性手法”相契合。中國傳統音樂中音色思維、音色技巧與西方現代作曲技法中的相通之處,在音色性手法上下工夫。對演奏者而言,要在音色變化上進行縝密的思考和細致的控制。
(2)氣韻變化的技術與藝術處理
與西方藝術相比,東方藝術特別強調氣韻。“氣”,最初是中國古代哲學中的一個概念,最早見于先秦時期的論著。在謝赫的《古畫品錄》中,提出了繪畫“六法”,其中“氣韻生動”為六法之首。“韻“最早始于語言、音樂,后用于書畫領域,宋代以后推廣到幾乎所有藝術領域,并成為藝術審美的重要標準。
作曲家和筆者對“墨語”古箏室內樂團的成員演奏古箏室內樂作品《墨語》時的左手演奏和呼吸變化提出了細致的處理要求。古箏是“以韻補聲”的樂器,通過左手在琴碼左側的揉吟滑顫技巧表現不同的韻味。通過呼吸的控制與變化,營造不同的氣韻意境。東方的審美是線性思維,在作品《墨語》中并不是最強調和聲、調式的變化,并非追求西方音樂中的立體層次感,更多追求的是氣韻的細膩變化。音樂是不斷變化運動著的,氣息的變化也隨著情緒的變化、音質、音色的要求變化而變化。訓練“墨語”古箏室內樂團的成員時,常常對呼吸的深淺、快慢、力源的變化做細致的要求。不同的音質需要相應的呼吸來配合、不同的重量感受去完成。急促而快速的呼吸,配合不同的力源,營造出濃墨重彩的效果,舒緩、綿長的呼吸,配合手指輕柔的動作,表現淡雅、飄逸的水墨意境。
1.古箏室內樂團建立的意義與發展現狀
傳統的古箏教育以一對一教學為主,以獨奏演奏形式為主。但古箏學習人數眾多,傳統的一對一教學方式,已滿足不了日益增長的學習人數,古箏教育形式需要一種新的填充。由于古箏的特性,古箏在樂隊中往往擔任色彩性樂器,需要的古箏演奏員數量少,而大多數古箏表演專業學生沒有機會在樂隊中得到鍛煉,缺乏樂隊經驗,對其今后走上工作崗位有一定局限性。古箏教育需要在古箏獨奏技能教學之余,開展系列古箏的室內樂重奏課課程。
另一方面,古箏作為古老的傳統樂器,需要與時代的發展緊密相連,除了傳統作品,還需要一些時代氣息的新作品,豐富古箏的曲目庫,讓學生與時俱進,適應時代與社會的發展。
古箏重奏演奏形式作為一種新興形式,目前處于萌芽階段。全國的民樂組合比賽中,如文化部的“文華藝術院校獎”和中國音樂“金鐘獎”比賽中,首次出現了古箏樂團的形式,古箏樂團作為統一音色、同質樂器的組合,在民樂組合中扮演了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無論是專業院校還是民間培訓,都需要有一種組合的形式展現古箏的魅力。但由于古箏重奏作品缺乏,需要投入精力進行作品的編創和課程的科學合理設置,預期讓學生通過重奏課的排練加強對重奏作品的思考,即興伴奏能力的提高以及樂隊經驗的累積。成為既能擔任獨奏又可合作進行重奏、合奏、伴奏的工作。
但由于古箏重奏原創作品較少,更多箏樂團選用的參賽演奏作品多為古箏獨奏曲改編作品或其他彈撥樂重奏改編作品,幾乎很少有真正為古箏重奏形式創作的古箏室內樂原創作品。
2.墨語古箏室內樂團的創新模式
墨語古箏室內樂團是由八臺古箏組成的同質樂器組合,較之一般的多樣樂器組合具有鮮明的個性和特點,成員均為南京藝術學院本科在讀生中的優秀人才,曾獲得過文華獎、江蘇省茉莉花獎等國家級省級重要大獎。
在訓練墨語古箏室內樂團成員時,需要非常注重教學與實踐相結合,根據需要調整、設置課程計劃與教學模塊,強化基礎和實踐教學環節,重視組合成員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合作精神。以弘揚古箏文化為宗旨,發掘多種古箏演奏形式,立足傳統,不斷創新,用年輕的心靈飛揚古老的箏韻。
古箏室內樂作品《墨語》是為數不多的古箏室內樂原創作品,在墨語古箏組合參賽過程中,獲得了評委和專家的好評。墨語古箏組合成立于2008年,榮獲2012文化部“文華藝術院校獎”鼓勵獎及2013第九屆中國音樂“金鐘獎”優秀獎,墨語古箏室內樂團成為第一個在文化部政府獎“文華藝術院校獎”、及中國音樂“金鐘獎”民樂組合比賽中進入全國前十名并獲獎的古箏室內樂團。
3.建設墨語古箏室內樂團面臨的發展瓶頸及解決方案
古箏重奏是古箏演奏的新興形式,在樂器、作品征集及演奏、教學經驗方面,全國都處于萌芽、探索階段,沒有足夠的先例可以模仿。
在作品創作方面:古箏重奏作品數量、質量都非常有限,需要吸引大量的創作人才進行古箏重奏作品的創作與研究。在作品創作過程中能更多的突出江蘇特色,凸顯江蘇吳韻漢風的風情與韻味,讓更多的音樂愛好者及廣大民眾深度了解吳文化、漢文化。
在樂器改革方面:古箏音域有限,很多高難度曲目已經不再按照民族傳統的五聲調式創作,而是改用西方十二平均律,傳統的古箏已經無法滿足樂曲的演奏需要,所以古箏重奏需要多種改革、改良古箏的介入,必須與國內一流的樂器改革人才及樂器制作單位進行探討與研究,為古箏重奏形式量身定做多聲箏、轉調箏、高音箏、低音箏等。在演奏方面:隨著觀眾鑒賞水平的提高,需要相應的服裝設計、道具設計、音樂音響視頻制作的配合,以達到更好的效果,將古箏演奏從單一的傳統獨奏演奏形式,提升為更為全面、立體、多元的演奏形式,給聽眾帶來更好的視覺聽覺上的享受。
在教學方面:古箏學生長期以獨奏為主,演奏較為自我,缺乏合作度,室內樂團注重的是團體合作,所以必須注重培養隊員的團體合作能力,訓練她們敏銳的聽覺。另外需要舉辦更多的古箏鑒賞講座,欣賞更多的不同種類的音樂會,注重教學與實踐相結合,建立全方位立體的教學模式,及引進更多的教學方式的介入,讓古箏室內樂團的學生得到演奏、作品理解、形體等多方位的訓練。
在實踐方面:需要更多在舞臺實踐的機會,定期舉辦專場音樂會,讓學生在實踐中得到成長,獲得最寶貴的舞臺實踐經驗。
本文是筆者演奏作品和訓練古箏室內樂團的心得和體會。筆者對演奏這首作品和建立古箏室內樂團的重點、難點做了介紹和提示。筆者認為,這部作品時是現代古箏重奏作品中,風格獨特、富有創造力的作品,對于豐富古箏現代音樂作品、開拓古箏現代音樂技法做出了有益的嘗試,在其后的流傳中,會產生積極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