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瀚文
淺論江蘇梆子戲中的古箏演奏特點
■張瀚文
江蘇梆子戲是我國江蘇省地方戲曲劇種之一,流行于江蘇北部徐州一帶,其中沛縣梆子是主流。它是由山東梆子戲與徐州地區方言土語結合,吸收當地曲藝、民歌等音調發展而成的。在徐州有這樣的風俗:“凡新興土木、莊稼豐收,婚禮嫁娶等慶賀之事,皆搭臺唱大戲,全村同賀。”這里的大戲就是指江蘇梆子戲,由此可看出梆子戲已成為人們生活場景中不可缺少的元素,這種高亢激昂、粗獷樸實的娛樂形式與這里人民群眾的生活習性產生了共鳴,從而江蘇梆子戲在徐州地區得到了快速傳播,在2007年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江蘇梆子戲的演唱風格既有山東梆子戲的剛烈,又有河南梆子戲的細柔。音樂形式時而雄健高亢,時而清爽細柔,音樂旋律跳躍性較大;舒緩時如行云流水,緩緩道來,情緒激烈時,絲弦鑼鼓響聲喧天,震耳欲聾。由于江蘇梆子的表演是在繼承中國古代戲曲載歌載舞傳統的基礎上,又將自己的儀式規律和整套完整的文學、音樂、舞蹈與技藝融于一體,所以在表演形式上注重采取多種技巧,一般采用“文戲武唱”,用大段唱腔來塑造人物,將劇情推向高潮。演唱風格方面,江蘇梆子既重硬朗又有輕柔,所以男腔尤多花腔,襲用山東梆子唱腔方法演唱,悅耳動聽,所以生角戲特別是“黑紅花臉”的劇目較多,其代表劇目為“四大征”(《薛禮征東》《樊梨花征西》《姚剛征南》《燕王征北》)、“四大鍘”(《鍘趙王》《鍘美案》《鍘郭嵩》《鍘郭槐》)及“老十八本”、“新十八本”等。
古箏,原名叫箏,也叫秦箏,是中國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源于秦而盛于唐,具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漫長的歷史,故被后人稱為古箏。我國歷來對古箏很推崇,稱古箏為民族樂器中的瑰寶,雅俗共賞的奇葩,群聲之祖,萬樂之師。古箏屬于彈撥類民族樂器,用其彈奏出的樂曲優美圓潤、清麗明亮,音量大而不噪,具有極強的表現力和強烈的感染力。隨著歷史的發展,古箏由最早的五弦逐漸演變到唐朝的十三弦、元代的十四弦、明朝的十五弦、清朝的十六弦,進入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后,古箏由十六弦逐漸增加到十八弦、二十一弦、二十三弦、二十六弦,而二十一弦古箏則是被廣為使用的一款古箏。古箏箏弦的不斷增加,使其音域得到極大的拓寬,音樂表現力得到極大的增加,用其含蓄柔美、清新舒展、渾厚深沈,激烈緊張的聲音可以表現出涓涓細流、滴滴清泉、狂風急雨等自然情景,用其優雅抒情,亦莊亦諧,柔媚動人的聲音,還可以表現活潑輕快、慷慨急楚、委婉悲怨等人物感情,因此,古箏不但能獨奏、齊奏、重奏,同其它樂器合奏、重奏,也可參加到大小型民族樂隊之中充當重要角色。
隨著時代的發展,江蘇省梆子劇院在劇目和音樂上勇于改革、不斷創新,在成功改編一些傳統歷史劇目的同時,又新創作出的歷史戲 《華山情仇》《八姐游春》《紅樓夢》現代戲《三個隊長》《桃花莊》《扁擔巷》等等一大批深受觀眾喜愛的劇目。傳統梆子戲音樂中,主要以梆子、二胡、揚琴等為主要樂器,并沒有古箏這一樂器,近年來,江蘇省梆子劇院戲為使其劇目中的音樂表現力更加豐富,劇團大膽將古箏這一傳統樂器加入樂隊,古箏的伴奏打破了傳統的民族戲曲在音色上一成不變的模式,并逐漸扮演起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江蘇梆子戲的音樂屬板式化體,以慢板、流水、二八、非板四大板為主,音樂曲牌豐富。古箏音樂則是按照五音階宮、商、角、徵、羽五音定弦的,也就是說,古箏的各弦上只有 1、2、3、5、6五個自然音,4、7兩音是靠演奏者在3、6兩音上按出來的,為了適合梆子戲劇目的演出需要,演奏員可將古箏按照七音階宮、商、角、變徵、徵、羽、變宮(即音名CDEFGAB)七音定弦和變音無正常音階順序定弦,使其音域達到四個八度。在梆子戲中,古箏主要是用于伴奏的,當于其他樂曲演奏時,箏和各樂器聲部都可以同度或八度重疊演奏同一段旋律、速度、力度等,以齊取勝,音樂效果豐富。但古箏的小段獨奏可以加強現場氛圍、最大限度地表現出人物的情感變化,能使一場戲曲升華到頂端,更能在伴奏中激發演員的聲腔效果,使聲音聽起來更加渾厚有節奏有律感。
(一)古箏在梆子戲中的演奏風格特點
江蘇梆子戲中的古箏演奏在風格上以渾厚純樸見長,潑辣高亢,起伏有致,富有地方韻味。不管是慢板還是快板,亦無論曲情的歡快與哀傷,均不著意追求清麗淡雅、纖巧秀美的風格,而以渾厚淳樸見長,以深沉內在慷慨激昂為其特色,突顯出了徐州人特有的豪爽個性。
曲調歌唱性很強,旋律中四、五、六度的大跳很多,于清新流暢中見頓挫雄壯;頻二變音高往往會更高按到近于宮和徵,曲調中頻繁使用的大二、小三度的上、下滑音,突出了樸實純正的韻味。古箏作為梆子戲中伴奏說唱的樂器,由于必須要模仿聲調的唱腔,所以逐漸地形成了樂器自身的表現技法,使得古箏在戲曲腔韻藝術與微分音程的運用上,呈現了獨特的風格。
(二)古箏在梆子戲中的曲式結構特點
1.梆子戲中古箏演奏的音階特點,多用變徵而少用清角,近于三分損益律的七聲古音階,往往會更高按到近于宮和徵,真可謂“七音、六律以奉五聲”了;梆子戲中古箏的曲調,歌唱性很強,旋律中四、五、六度的大跳很多,于清新流暢中見頓挫有序;頻繁使用的大二、小三度的上、下滑音,特別適合中州鏗鏘抑揚的聲調,使箏曲具有樸實純正的韻味。
2.梆子戲中古箏演奏的樂曲一般不進行旋律的變奏,第一、二句基本相似,只有第二句的結尾過渡有為第三句新材料做準備。樂曲中常采用等節奏型。旋律中多為小二度、小三度的上下滑音及四、五度大跳音程的進行,使曲調扣人心弦。
3.梆子戲中古箏演奏的樂曲的主題部分是“八板體”的結構,就是每小節為一板,以八板為一個樂句,只有第五樂句是十二板,全長六十八板。“八板體”有時候樂曲全曲句數和總長度一致的情況下,改變部分樂曲的長度。所以“八板體”標題性樂句是千變萬化的。
4.梆子戲中古箏演奏的樂曲分為快板和慢板兩類,都是2/4拍,慢板箏曲每小節一板一眼,快板箏曲有板無眼。
(三)古箏在梆子戲中的演奏技法特點
“右手主音,左手主韻,以音補音”是古箏的主要演奏特點。戲曲中的古箏曲不如獨奏曲要求的技法難度高,但卻要根據戲曲的劇情表現出人物的喜怒哀樂,這就需要把戲曲中古箏演奏的重點放在彈出古箏的“韻味”。這種“韻味”的表現,則充分地體現在古箏左手的技法運用上,主要包括顫音、滑音、按音等。
顫音是左手在箏碼左側弦段做均勻的顫動,使純凈的音變成有規律的變化波形,從而增加音的美感,是古箏演奏常見的、普遍的技巧之一。顫音的方法很多,有以手腕為軸心的顫音,以肘為軸心的顫音,腕肌緊張的顫音,有點顫、按顫、滑顫等等。在戲曲的演奏中要根據表現內容的不同,情緒的變化來選擇顫音的方法。同一曲伴奏樂點,也要根據需要選擇合適的顫音方法,不可千篇一律。選擇正確的顫音方法,不但能美化旋律,柔和音色,也使樂曲更加有韻味,使戲曲聽起來更能撥動觀眾的心弦。
滑音是左手將右手彈弦后的余音,下壓或放松做出二度至小三度的滑奏,是左手的主要技巧,也是“以韻補音”的重要手段,也是戲曲中必不可缺的元素。基本的滑音有以下三種:上滑音、下滑音和回滑音。滑音是古箏區別于其他固定音階樂器的重要特征。滑音在古箏演奏中賦予了音樂表情色彩,不僅美化了右手的音,更增加了在戲曲中的聲腔感,同時也能充分體現演奏曲譜的地方風格和演奏者的個性特征。經過滑音裝飾,使古箏奏出的樂曲旋律更加優美,細膩,賦予韻律。
按音是左手按出來的音,而不是箏弦的自然定音,是指原來音列中有卻不用,另按其下方相鄰弦使之升高的音。這種音是為了滿足不同風格形成的,在按音上,總是帶有微笑的上滑,聽起來不是一個樂音,而是風格很強的音。如果不用按音,用弦列音,難免會聽起來干癟、生硬,也就更談不上韻味和風格了,在戲曲的伴奏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古箏藝術博大精深,戲曲藝術源遠流長,隨著古箏這一樂器融入到江蘇梆子戲的發展之中,二者的完美融合,必定會成為梆子戲舞臺的一個亮點,為整場戲曲帶來振奮人心的視聽效果。當然,古箏與江蘇梆子戲的結合時間很短,要讓古箏在梆子戲中展現出更多的特點、發揮更大的作用,還需要我們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斷地去學習,去探索,去發展,去領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