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琛
琵琶演奏中的情感表達
■王琛
琵琶是我國優秀而古老的彈撥樂器,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作為民族樂器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琵琶無疑是最具有情感表現力的樂器之一。琵琶演奏中的情感體現是演奏者內心體驗與外在表現的有機統一體,演奏者在演奏一首作品時,不僅要有扎實的專業技術,同時還要恰當地運用與情感相適應的表現手段,才能創造出個性鮮明的藝術佳品,才能演奏出優美動聽的音樂,從而深深地感染觀眾,使之得到完美的藝術享受。由此可見,情感表現是影響演奏者彈奏質量、演奏效果的重要因素,它在琵琶演奏中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以下本文將從三個方面來闡述它:
音樂不僅是一門情感的藝術,也是一門寄托感情、抒發感情、表達感情的藝術。我們在日常演奏與教學中,常會碰到這樣一種情況,一些演奏者在演奏一首樂曲時,因為過于強調和注重演奏技巧,而忽略了音樂作品的美感和情感表達,雖然技巧運用得很熟練,作品表現得也很完整,但卻因缺乏旋律歌唱性和音樂感染力而喪失了音樂作品的生命力,使樂曲聽起來蒼白而無力。一首作品之所以好聽,其中不僅包含了作曲家自己的生活感受、情感體驗與社會實踐,更重要的是要通過我們演奏者在深刻理解與挖掘作品的基礎上進行二度創作,并加上自己的情感體驗,以情動人的演奏,才能把欣賞者帶入到作品的情景中去,把作品本身具有的藝術性、思想性及內涵充分的表達出來。所以,情感表現是琵琶演奏的關鍵,它直接影響了演奏效果。我們要重視情感表達的重要意義,在演奏技巧和素養上提高自己的情感表達能力。
1.作品內涵的挖掘
首先,要了解作品背景。通過作品分析,把握音樂的情感因素,從而深入挖掘作品中的情感內涵。其次,對樂譜中的音樂結構進行詳細剖析,了解它所特有的音樂規律。再次,通過聯想和想象,體驗作品中的情感內涵。藝術離不開想象,只有通過想象才可能從音樂中獲得美感。例如,劉德海先生創作的《春蠶》,它是一部具有鮮明新疆民族風格的作品。全曲由四首新疆民間樂曲組成:1.牧羊曲2.埃介姆3.你的天上有沒有月亮4.自由的生活。曲式結構為并列四部曲式,引子+A+B+C+D+尾聲。全曲段落分明,仿佛讓人置身于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新疆民俗風景畫中。作者通過不斷創新的琵琶新演奏法,來表達人生道路的艱難和人類堅忍不拔的精神。我們演奏本曲時,要在充分了解樂曲背景、結構、內涵的前提下,加上自己的深刻理解,才能詮釋好作者的思想精髓和主要意圖。
2.速度與力度的處理
速度和力度在音樂中的意義非常重大,所有音樂形象的特點都與音樂進行的速度和力度相關連著。速度的變化影響音樂形象的塑造,力度層次的變化直接影響音樂表演的藝術魅力。恰當、合理、有層次感的速度與力度處理會讓演奏的作品更加生動而形象。例如傳統古曲《十面埋伏》中速度與力量的處理、對比就十分明顯和重要,引子(列營)部分,曲首運用了“劃拂”四條弦的指法,在劃拂連續反復進行中有慢逐漸加快,力度由強—弱—強,以此來描述堅實飽滿、雄壯激烈的戰鼓之聲。中間(排列、走隊)部分,先是通過速度快而輕的摭分來表現排陣時的緊張氣氛,轉而到慢而強的摭掃,來體現走隊時的氣氛。尾聲(大戰—吶喊)部分,用了各種不同力度和節奏的夾掃和掃拂,并貫穿了并弦、推、挽、吟、長輪、長滾等指法,來反映交戰時的萬馬奔騰激烈場面。
3.琵琶音色的運用與變化
琵琶演奏中音色的變化與控制極為重要,好的音色把握在于演奏者內心對聲音美感的體會。在演奏作品時,觸弦位置的不同,觸弦動作大小、快慢的不同,觸弦鋒面面積的深淺,都會產生不一樣的音色效果。所以,我們在琵琶演奏中對于音色的變化要多做一些細致的處理和研究,再把我們的情感想象與心理活動融入其中,那樣演奏出來的作品將會更加的完美、細膩動聽。例如,近現代的作品《春雨》對音色的要求就比較高。第一部分引子是以泛音和半輪為主,為了體現春雨靈性的一面,指甲的觸弦面上盡量少而柔,在突出琵琶顆粒性音色的同時,又要體現出雨滴的輕盈,兩者要合理協調運用。第二部分至尾聲段落,其中具有特點的是A調和D調兩段長輪,無論是急速幅度偏小的快速輪,還是幅度偏大而抒情優美的長輪,每個手指間力與力的控制和傳遞過程均成了全曲音色中突出的問題,只有解決了這些音色問題并配上合理的表情處理并融入自己的情感體會,才能把春天和風細雨、潤物無聲的美麗景色展現出來。
4.演奏中的氣息運用
氣息的運用對琵琶的演奏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斷可以控制琵琶彈奏的速度同時也利于樂句的劃分。氣息運用的好壞,直接關系到琵琶樂曲演奏的效果,流暢的氣息會為演奏者增加藝術感染力和美的享受。當然氣息的運用也不是盲目的,一個順暢、合理、恰當的氣息能夠完整準確的表達出音樂的內涵和意韻。我們演奏中在日常演奏和訓練中,要有意識的培養和找到符合樂曲本身的氣息方法,同時注意樂句中長短句的劃分、語氣語調的變化、中心思想結構等等,才能在整個演奏過程中達到情感與音樂的完美結合。例如,琵琶名曲《春江花月夜》又名《潯陽琵琶》。全曲運用了傳統美學中的習慣與特點,雖然每一段的主題旋律有多種變化,又不斷加上了新的因素,但每一段的結尾都采用了相同的一句,聽起來十分的押韻,這種“換頭合尾”的音樂手法,非常巧妙的把《春江花月夜》古樸、典雅的深遠意境,表現的淋漓盡致。人形容這首樂曲“哀而不傷”,在展現夜晚迷人景色的同時,又帶有一絲絲對宇宙無窮萬變,人生如此渺小短暫的思考。我們在演奏此曲時,不但要從其韻律、節奏、曲調等方面綜合分析,更要合理安排氣息中長短、快慢、松緊的變化,要將曲子具有詩情畫意、深遠悠長的意境表現出來,從而吸引著聽眾去探尋其中美的真諦。
情感表現是演奏的真諦。要想在演奏中充分地表現出音樂情感,就必須在加強演奏技法訓練的同時,也加強對音樂、文化領悟能力的培養。如:(1)思想文化修養的培養;(2)藝術修養地培養;(3)內心音樂聽覺的培養;(4)自我音樂審美情感的培養;(5)生活的原始積累;(6)專業技能的提高;(7)自身想象力的充分發揮。
綜上所述,在藝術鑒賞活動中,審美體驗越豐富、越深刻、心靈受到的震撼越強烈、越深沉,鑒賞者就能獲得更加高級的審美愉悅。因此,情感表達在琵琶演奏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們應當在重視演奏技術訓練的同時,注重自我審美情感的培養,做到演奏與情感表現相統一,通過對作品進行全面細致的了解,并恰當運用與情感相適應的表現手段,從而準確而深刻地表現出樂曲的內涵,表達出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以喚起欣賞者心靈的共鳴,把情感表現推向音樂的至高境界,并實現琵琶演奏的最終目的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