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偉偉
談談芭蕾中的“立”
■趙偉偉
“立”是芭蕾的四要素之一,也是最重要的一個要素。它時時刻刻存在于我們?nèi)粘0爬儆柧毢臀枧_表演中。如果說無限延伸是芭蕾的靈魂,那“立”就是無限延伸的基礎。有一個好的立才會有穩(wěn)定的重心和優(yōu)美挺拔的體態(tài),我們對它有了深入和研究,才可以更加科學系統(tǒng)地理解和運用芭蕾訓練的法則,更好體現(xiàn)芭蕾藝術的美感。
芭蕾 立 無限延伸
芭蕾之所以給人看上去高雅挺拔,正是一種“立“貫穿體內(nèi)的內(nèi)在的氣場,一種上下無限延伸的對抗力一種提升向上的感覺。它不光體現(xiàn)在靜態(tài)的站立,更體現(xiàn)在芭蕾的跳躍(輕巧),旋轉(zhuǎn)(穩(wěn)定),各種舞姿(挺拔)當中。作為舞蹈專業(yè)的學生,特別是芭蕾舞專業(yè)的學生,在平常的訓練課當中,“立”的訓練就顯得尤為重要,如不掌握好方法,不嚴格要求自己,必跳不好芭蕾。“開,繃,直”是芭蕾審美規(guī)范,“立”是達到芭蕾最終審美的一個重要紐帶。試想如果芭蕾僅僅是“開,繃,直”,那就像一塊毫無生氣的鋼板,“立”使鋼板變得輕巧和有生氣,使芭蕾看上去優(yōu)雅挺拔向上,符合芭蕾的最終的審美。因此“立”在四要素中占著非常重要的位置,是芭蕾這條龍的點睛之筆。所以舞蹈專業(yè)的學生特別是芭蕾專業(yè)的學生在日常的基礎訓練當中要特別注意“立“的訓練,它貫穿于每一個動作當中...
芭蕾起源于文藝復興時的歐洲宮廷,后因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的大力倡導而興盛起來,并由國家進行行為的規(guī)范,形成了至今仍然沿用的芭蕾舞蹈動作的基本原則。古典芭蕾在當時是貴族階級追求富貴享樂的時尚,在古典主義的審美理想中被構(gòu)建起來,它將“黃金分割”作為身體比例、造型、構(gòu)圖的原則;以“開、繃、直、立”作為其技術原則;以和諧、優(yōu)雅作為其運動審美原則。我們都知道芭蕾的發(fā)力點是脊柱,腳尖立起的情況下從身體中段向頭頂和和腳尖兩個方向無限發(fā)力延伸,形成一種上至空中,下要擺脫地心引力。這就形成芭蕾的身體形態(tài)必須是柔美的長線條來體現(xiàn)它崇高的美學目標。所以芭蕾的一舉手一投足都靠體內(nèi)力量延伸來表現(xiàn),這種十字型的上下(頭頂和腳尖)左右(身體兩旁的胳膊雙手手指尖)的延伸,就是芭蕾四要素中的“立”。
舞蹈的站立,不同于一般自然狀態(tài)的站,他要像一棵樹一樣直立而挺拔。這就要求,舞蹈者的腳趾像樹根一樣,牢牢地抓住地面,腳掌推地而立,腳心弓起,重心放在前腳掌上;雙膝挺直,腿部肌肉收緊,胯部上提,腰部撐立(提胯撐腰),收腹緊臀;后背平直,胸部自然挺起;雙肩打開往下“壓”,頸往上“長”,頭向上“鉆”,手臂自然下垂。 身體各部位保持以上的狀態(tài),就形成了一種正直、挺拔而又自然的站立,這是舞蹈中始終要保持的一種美的體態(tài)。而芭蕾中的站立除了以上的要求,更強調(diào)盡力向上下無限的延伸,一種“征服天地”般的直立,這是芭蕾藝術的靈魂所在。下面我想分開談一下芭蕾中靜態(tài)的“立”和動態(tài)的“立”。
1.靜態(tài)的立
芭蕾訓練中有專門的站立的訓練,這是最基礎也是很重要的一個訓練。靜態(tài)中的“立”我個人認為可以理解為一種對抗力。上下的對抗力包含了人體的內(nèi)力(頭頂與腳尖)和外力(身體與地板)。其一指自身的對抗力(內(nèi)力):腳與頭頂心之間身體上下的對抗力;其二指人體與地板的對抗力(外力),一種支撐反作用力。從中體現(xiàn)芭蕾舞“直”和“立”的原則,它往往在各種跳躍和旋轉(zhuǎn)等動作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立”的訓練中必須先解決人體樞紐部位,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中段”,即胯、腹、腰、臀。因為它是人體中最重、骨骼構(gòu)造最為復雜的部分,并且位于人體承上啟下的中心,既控制著下肢的腿、膝、踝,足,又支撐著的頭、頸、肩、胸、腰,因此在人體運動中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在訓練中,不管是靜態(tài)站立或動態(tài)運動中必須先把這一部分肌肉收緊往上提,腳往下踩,由此可以使整個腿部肌肉繃緊、線條拉長,獲得肌肉的張力。同時整個上身與樞紐部位相對抗,形成背部肌肉收緊,整個頸椎和脊椎拉長,手臂無限向外擴展。如果中段提不上去,就容易造成力量在下身堆積,坐胯,影響下身的腿部肌肉線條。芭蕾舞演員的肌肉線條一般都是長線條,中段收不緊提不上去的話就會堆積成塊狀線條,顯得體態(tài)笨重和不輕盈。有一個好的“立”才能使整個人體看上去挺拔直立,重心集中,舞姿輕盈飄逸。而且有利于分擔整個身體的重量。另外身體其它部位也體現(xiàn)著芭蕾的直立原則。從頭頂開始要求頂破天花板,有一種無限被向上牽引的感覺;大部分情況下下巴應該向斜上抬起45度角的位置;頸部要像天鵝的頸部線條一樣的細而長,向上拔起;肩部自然下沉以顯示頸部的長線條;上身要保持直立,肩胛骨打開,胸腰向上拔起;腰和跨部收緊上提;臀部一般是身體部位中比較突出的位置,所以要求不能自然放松而要收進去和上提,令身體看上去更加的“直”和“立”;大腿內(nèi)側(cè)肌肉要求收緊上提;膝蓋也不能突出來,要求收緊陷到腿部里面去,更好體現(xiàn)腿部線條的長條和均勻柔美;小腿除向大腿一樣的要求長線條肌肉上拔以外,在立半腳尖的時候還有一個承上啟下的作用,半腳尖的時候小腿下部腳以上的腳踝部位力量既要上拔要要下鉆;半腳尖時候要求腳后跟和大腿內(nèi)側(cè)肌肉在一個面上,感覺腳是腿延伸出來的一部分,盡可能的拉長腿部線條;五個腳趾頭要和腳斷開緊扒住地面,重心放在前三個腳趾頭上,斷開的部位要往下鉆,像要鉆透地板延伸到腳下地球的另一邊一樣。
2.動態(tài)的立
訓練中,應該強調(diào)無論雙腳或單腳站立成某個舞姿,都應該要求腳趾平放,重心放在前腳掌,整個腳緊緊地吸附在地面上,用力往下踩。如果是半腳尖或全腳尖,就要用力往下鉆,仿佛要鉆透地板,同時,身體的其他部位一直到頭頂盡最大可能向上頂,脊椎一節(jié)節(jié)向上拉開,感覺空氣可以從中穿過。然后背部肌肉收緊,向前向上推,雙肩及肩胛骨夾緊下沉,想象一下就似站立在深海底部用力跳起想鉆出水面的感覺,身體的中軸向上,而兩側(cè)下沉。由此也可以形成一種強大的上下對抗力,這種力量可以最大限度地把身體各部位的肌肉、關節(jié)等擴展到占支配地位的地步,把脊柱和四肢伸展到極點。這種“立”的訓練,除了獲得一種直立挺拔的美感以外,還有就是使身體保持垂直、集中和獲得穩(wěn)定的重心點,這也是最根本的目的。尤其表現(xiàn)在各種旋轉(zhuǎn)技巧中其作用更為突出。在跳躍之前的Plie,其作用是運用人體的重力、跟腱及大腿肌肉的拉展力和地板形成一種作用力與反作用力,也就是對抗力。這種對抗力越大,彈跳的爆發(fā)力和高度就越好。為了凝集起跳的爆發(fā)力,準備起跳推力的Plie要深,速度要快,然后,突然收緊肌肉,爆發(fā)向上跳起的力量。而跳躍之后落地時的Plie,則要強調(diào)身體與地面的反向?qū)沽Γ湛s肌肉盡量向上、提氣,拒絕地球的引力。而這所有的都必須要求身體在直立的基礎上完成,即使在跳躍的瞬間也有感覺的延伸,離開地面時的腳尖感覺穿過空氣鉆透地板無限地向下延伸,頭頂感覺有人牽引向上。芭蕾旋轉(zhuǎn)中的“立”,是為了獲得穩(wěn)定的重心和舒展的身體姿態(tài),比如做平轉(zhuǎn)時,一直要保持芭蕾站立時延伸的感覺,頭頂往上鉆腳尖往下鉆,中段收緊,身體像一塊板,重心一直要放在兩只腳中間,在兩腳轉(zhuǎn)換重心的時候如果不能一直保持身體的直立就會導致后面的旋轉(zhuǎn)失敗,如果是在演出過程中就有可能造成下面的其他動作無法連接,影響演出質(zhì)量。
所以說在日常的教學訓練中,特別是芭蕾基訓中要特別注重“立”的訓練,它存在于每一個動作和一系列的組合當中,無論是“Tendu”,還是“Plie”,“Fondu”,“Adagio”,旋轉(zhuǎn),跳躍,無不是在“立”的基礎上完成的,芭蕾訓練中自始至終存在著“立”,它時刻存于每個動作訓練中。如果能理解、掌握和運用好“立”,可以幫助學生獲得重心的穩(wěn)定和平衡,動作的挺拔、直立和輕盈,以及舞姿的舒展和流暢,最好地體現(xiàn)“開、繃、直、立”原則,并最終達到能夠隨心所欲地在舞臺上表達和抒發(fā)角色情感的目的。
〔1〕于平:《中外舞蹈思想概論》,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日期2002年.1月
〔2〕于平:《舞蹈文化與審美》,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日期2005年.3月
〔3〕隆蔭培、徐爾充:《舞蹈藝術概論》,上海音樂出版社,出版日期2003年.7月
〔4〕網(wǎng)絡:http://www.05005.com/Article_Show.asp? ArticleID=49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