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紅
我到校園“種”文化
■陳玉紅
木偶劇是一個少年兒童十分喜愛的藝術品種。我們揚州市木偶研究所,每年都有幾十場公益性的演出場次。演出除在劇場演出外,還采取一種到校園“送文化”活動,受到小學、幼兒園師生的歡迎。每演到高潮處,孩子們又喊又叫,拍紅了小手掌不說,還加上跺腳,似乎這樣,才能表達他(她)們興奮和快樂的情緒。到了演出結束,演員謝幕的時候,會有許多小朋友到臺前拉拉木偶的小手,摸摸木偶的臉,甚至和木偶擁抱、親吻,以表達他(她)們的喜悅之情。這一切,尤其是離別時,面對孩子們戀戀不舍的眼神,使我的心靈深受觸動。我想如果我們劇團把這種“送文化”的形式,改為“種文化”,即讓孩子們自己學演木偶戲,讓木偶藝術能在校園扎根,并使之發芽開花,那是一件多么好的事呀!機會終于來了。
二0一四年初,我們揚州市木偶研究所應儀征市新城中心小學之邀并達成協議,決定在該校開辦兒童木偶表演班。并指定我擔任孩子們的主教老師。面對這毫無心理準備的任務,我感到忐忑不安,怕完不成任務,辜負劇團領導和孩子們的希望。但俗話說:“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我愉快地接受了這一光榮的任務。
萬事開頭難。我是有著三十幾年藝齡的一位木偶劇演員,在劇團演出的眾多木偶劇大型劇目中擔任過主角或重要角色,但擔任教學工作,我還是“大姑娘上花轎----頭一回”。我就虛心地向劇團老師們討教學員培訓經驗,決定把工作做好。在實際教學中,主要是克服“三難”。即教學操縱木偶難,排練節目難和克服家庭困難。
首先,教學木偶操縱難。揚州市新城中心小學成立了木偶興趣小組,成員有40人之多。是從學校3-5年級學生中挑選出來的學生。這些農村孩子絕大多數都未接觸過木偶,更不用說學演木偶戲了。在教學中,我首先從木偶操縱基本功對孩子們進行培訓。一開始被挑選出來的學生對小小木偶十分好奇,積極性很高,但一旦舉起幾斤重的木偶,就感到不是件輕松容易的事了,有的孩子手臂一酸就放了下來。在我耐心的教導和熱情鼓勵下,這些小演員利用課余時間訓練,不斷克服我們木偶劇演員基本功訓練的手臂 “酸”、“漲”、“麻”三關,舉木偶的時間也從半分鐘到一分鐘、兩分鐘地增加.......在此基礎上,我趁熱打鐵,進而要求孩子們逐步達到杖頭木偶表演時的 “穩”(木偶不亂晃動);“正”(視點要正確);“直”(身體站姿直立);“平”(木偶身體的水平線不要忽高忽低)的基本要求。接著我又讓他(她)們能完成一個個單個動作和步伐培訓,孩子們的操縱木偶技能有了明顯的提高。
其次是排練難,因為孩子們學習木偶操縱都是利用課余時間,我就采取“以戲帶功”的方式進行,以排練木偶小節目,來加速教學進度,取得了較好的成果。但排練的實踐過程,也是一個克服難關的過程。從選好苗子到分配角色,從真人形體到木偶操縱,我都要身體力行,親自過問,工作量很大。排戲初期,我也和導演一樣和孩子們簡單地介紹劇情,解釋人物,力求按正規排戲要求進行。但由于孩子們的基本功還不扎實,往往一個簡單的動作,要花費我不少的精力。我們排的第一個節目叫《樂伢與垃圾精靈》,這是我們揚州市木偶研究所由國家一級導演焦鋒先生創作,宣傳垃圾分類必要性的木偶節目。我教孩子們學表演時,其中有個劇中角色“剩菜”的“背手”和另一個角色“果殼”的“翻筋頭”動作,孩子們學了幾天都不能掌握其中表演要領。我便不厭其煩地一遍又一遍的手把手地教,才讓表演這兩個動作的“小演員”表演到位。
第三,克服本人家庭和意外負傷的困難。我的老母親已經70多歲了,體弱多病,平時都是我在照顧。在我們排練正步入正道的緊張時刻,她老人家冠心病復發住院。為了不誤排戲,我便上午安排好她老人家,下午趕去儀征新城中心教學。新城小學在偏僻農村,交通不便。離公交車站要步行一個小時的路程,我都堅持徒步往返。一天,我為了趕時間不小心崴了腳,想到孩子們期待的眼神,我忍著疼痛,堅持步行到學校,正常教學。結束后再步行一個小時趕公交回到揚州家中時,發現自己的腳面腫得像個饅頭,還磨出了泡。母親心疼我,叫我休息幾天再去教學,但我仍堅持在排練時間準時出現在排練場.......我和孩子們結下了良好師生之誼。在排練中有的孩子用他們零用錢,給我買了零食和礦泉水;當一個階段教學任務完成時,校長帶著孩子們列隊歡送我,這一切都使我深受感動。在校方的大力支持下,在我們“木偶小組”成員共同努力下,童話木偶劇《樂伢與垃圾精靈》終于順利地排了出來,還應邀參加了2014年6月5號由江蘇省環保廳主辦名為“世界環保日·守望綠色家園”的文藝演出活動。該劇新穎的主題,獨特的表現形式與孩子們充滿童趣的表演,成為整臺演出的一個“亮點”,贏得了廣大觀眾和評委一致好評,榮獲演出一等獎。
初戰告捷,使師生們深受鼓舞。今后,“種文化”活動將持續地進行下去。實踐證明:兒童喜看木偶劇,也喜學木偶劇表演。下面我將繼續教學工作,擬學排水伢子、豬八戒游揚城等一臺木偶小戲,以滿足農村少年兒童觀眾的欣賞需求。這種新的嘗試對國家級“非遺”項目——揚州杖頭木偶戲的傳承與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為此,我愿意為“種文化”到校園,做出更大的努力和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