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方方
“茉莉花組合”的演奏形式及意義
——江蘇茉莉花組合獲中國音樂最高獎金鐘獎金獎演奏體驗
■何方方
2013年江蘇省茉莉花組合獲中國音樂最高獎“金鐘獎”金獎。筆者作為江蘇茉莉花組合中的一員,參加了從組團排練到比賽獲獎的全過程,由此從民樂組合演奏形式及排練比賽過程中獲得一些值得總結的感悟,在此,嘗試對組合的演奏形式和演奏要點進行分析和探討,并討論演奏中的技術與風格難點和訓練解決方法,旨在通過簡單的闡述能使更多人了解民樂組合的演奏形式,推動中國民族音樂的發展,更好地傳承民族器樂文化。
民樂組合 演奏形式 訓練過程 意義
中華古樂,源遠流長。縱觀古今似乎歷朝歷代都有流行的樂曲和樂器,最初所表現出來的形式也只是單人演奏,或一人彈奏一人演唱,也有自彈自唱.隨著音樂文化的不斷地發展形式也變得多樣化,在表演過程中不再是單獨的演奏或演唱,也加入了一些舞蹈元素,樂器演奏也不再是單一化,而是多樣樂器相輔相成,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樂隊!隨著時代的迅速發展,音樂文化不斷地進步,我們的民族樂器演奏也逐漸形成了專業化、系統化。演奏形式也不再局限于傳統的獨奏、齊奏、重奏等,在組建組合時也不再照搬過往民樂組合的模式,而是融入了其他的新型元素,加入了自己的風格,在原有的基礎上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一支由九位美麗的女子組成的打擊樂新民樂雙樂組合就是一個很典型的列子。她們突破以往樂隊固有的模式,是首次以鼓樂作為主打的一支新民樂,她們將流行音樂與傳統的中國民族音樂相揉合再運用民鼓和民舞的形式將民族特色表現得淋漓盡致。這九位優秀的美麗女孩都是通過專業的樂器大賽而選拔出來的,其自身的專業水平可想而知,她們在自身原有的基礎上不斷創新,不斷探索,不斷改革,將大量的民間藝術作品進行收納改編,融入自己的風格,再結合國內的電子樂隊組合,從而給聽眾一個不一樣的聽覺效果。例如根據中國傳統京劇曲牌改編的《古韻新曲·鳳凰展翅》是用現代音樂的演奏方式去詮釋悠遠古老的民族神秘感。不僅使人們看到了現代藝術的魅力,也讓人們記起了因歲月流逝而逐漸蒙上塵埃的國粹。
2013年中國音樂最高獎“金鐘獎”首次設立民樂組合比賽,改變以往的獨奏比賽形式,這對于中國民族音樂的發展壯大有著開創性的意義,同時民樂組合比賽擔負著傳承民族器樂文化的重要作用。這一舉動讓更多優秀的專業選手都能參與到金鐘獎比賽之中,也讓金鐘獎更加貼近人民、貼近時代。這次比賽有中央民族樂團、上海民族樂團、中國國家舞劇院民族樂團,江蘇省民族樂團等一些頂級樂團加入,也使得整場比賽難度加大。此次比賽民樂組合大多人數為3到12人不等,在組合上保留了傳統組合的樂器編排,但在風格上卻是煥然一新,每個組合都各有特色,有吹打組合、新疆木卡姆、廣東五架頭、江南絲竹、還有新創的古箏組合及箜篌組合等。組合和小合奏相類似,但區別在于形式上可以更自由、團隊組建上可以更新穎。組合從作品來講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傳統的單旋律演奏,通過各種不同音色的整合,作曲加入和聲處理讓旋律線條有豐富的變化和更好的音響效果,這是民族器樂組合中常見的形式。第二種是學習西方重奏樂曲的寫法,讓聲部互相交織互相配合,產生一種對位的寫法,這樣的技法更復雜,對音樂演奏者的素質和技術要求很高,對樂器組合的科學化要求也很高。比如傳統的江南絲竹類就屬于前一種,而此次參加比賽的中央音樂學院的圣風組合的有些作品就是屬于后一種。
前人總說,一個好的獨奏演員不一定就是一個好的組合演奏成員,有人會說都是演奏,哪會有什么區別。其實不然,樂器獨奏講究的是自我的表現,只要自身準備得充足,感情演繹得到位,不出錯,那么整體就是成功的。而組合演奏卻是恰恰相反的,組合注重的是團體合作,如果組合成員一味地追求自我表現,表達自身情感,從而忽視其他組員,那么即使表現得再好,整體也會顯得突兀不堪,導致曲子不倫不類。上海民族樂團團長、著名指揮家王甫建先生在組合比賽時說:“評價一個民樂組合的優劣,不是要單看誰的表演好、有感染力、感情到位就可以,而是要看一個整體所散發出來的那種渲染力。我想只要能把樂曲所蘊含的情感能夠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那么即便是兩個人在臺上,它所散發出來的那種力量也比十幾個人演奏的雜亂無章所不可比擬的。” 作為此次的參賽選手,在比賽訓練的過程中,我發現組合演奏相較于獨奏難度要大得多。在這次訓練過程中,因為我們來自不同的團體,各自沒有磨合,所以我們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在組合演奏中所出現的音響問題:“尖”、“扁”、“雜”、“散”、“閑”。 這些不光光是靠練習就可以的,都是要通過合奏聽覺的訓練與合奏觀念的形成來完成,另外還要運用曲目的訓練讓演奏成員自己從樂曲中傾聽,體會。其次讓每個組合成員清楚自己在組合中所處聲部的作用,做到恰好,光這一點就要考到演奏人員的樂曲情感的把握能力和樂曲的理解能力,演奏人員在演奏的過程中除了音準,節奏要特別注意之外,最重要的是在演奏的過程中通過了解樂曲的風格、特點,從個人根據旋律、節奏、和聲伴奏的變化來控制自己的樂器在演奏時的音量及以及自身的情緒。例如在演奏江南絲竹時,由于它的組合編制是以絲弦樂器和竹管樂器為主,所以它所要表現出來的旋律應該是抒情優美,風格清新流暢。而城市絲竹樂的風格比較典雅華麗,加花較多,而農村絲竹樂則常用鑼鼓,氣氛熱烈,風格簡樸。在演奏過程中主要樂器是以二胡、笛子的為主,再加以其它樂器如琵琶、揚琴、板、笙等依據一定的規律特點做到相互的對比烘托,默契協調,從而整體就會獲得獨特的韻味。在演奏江南絲竹樂時,其中笛子演奏應該特別的注重氣息的控制應用,做到音色圓潤飽滿,高音清遠含蓄,低音則悠揚婉轉。笛子常用的演奏技法有墊音、打音、倚音、顫晉、氣顫音、泛音等。二胡演奏要求弓法豐滿柔和,連綿不斷,力度變化非常細膩,左手傳統演奏練習要求手指靈活,在演奏中常用的演奏技法有滑音、勾音、空弦裝飾音、左側音、墊指滑音等等。當然要真正演奏好傳統的江南絲竹遠遠不止文字中描述的那么簡單,必須通過組員的不斷地配合練習,提高熟練程度,達到相互之間的默契,才能將曲子一氣呵成。
此次由于中國音樂“金鐘獎”組合比賽的設立,也吸引了一大批優秀的作曲家為不同形式的組合創作了許許多多的優秀作品,尤為突出的有中央音樂學院圣風組合演奏的《圣風》及吹打樂《大得勝》,沈陽音樂學院八音組合演奏的《打令調》,上海音樂學院金豈組合演奏的《絲路》,江蘇茉莉花組合演奏的《戲》,南京藝術學院墨語古箏組合演奏的《墨語》等等。這正是比賽設立的目的之一.它旨在推動民樂的創作,創新。這次比賽不僅讓我們看到了許多更加優秀的人才,也更讓我們發現組合演奏不僅僅是演奏它也是歷史文化的延續。小型組合相較于樂團也是一個很好的縮影,不僅可以減少人力,也可以給聽眾帶來更好的視覺聽覺上的享受。在這次組合比賽中很多作品也已經大大超出了我們原來對民族音樂作品的認識,包括和聲、節奏的變化等等,都讓人耳目一新,箜篌等樂器的演奏與開發也大大超乎我們的想象。“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未來的歲月里會有越來越多的改革,創新,而民族音樂也將會越來越壯大,表現的形式也會越來越多,民族室內樂會有一個更大更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