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燕
試談木偶劇創新與本體魅力
■駱燕
2014年9月26日,中國木偶皮影藝術的最高獎項“金獅獎”第五屆全國木偶皮影中青年技藝大賽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圓滿落幕。這次大賽,參賽團隊和中青年演員眾多。經過一周的激烈角逐,我作為揚州市木偶研究所(原揚州市木偶劇團)一名青年演員,所表演的木偶黃梅戲《女駙馬》中“為救李郎離家園”一折,獲得評委和同行們的一致好評,一舉奪得此次大賽的最佳表演金獎。面對金燦燦的獎杯和沉甸甸的證書,我不禁浮想聯翩。我想,我這段十來分鐘的戲,既無華麗的布景,又無炫彩的燈光,全靠木偶角色運用的傳統戲曲程式,配合念白,唱腔抒發劇中女駙馬馮素貞“為救李郎離家園,誰料皇榜中狀元”后的喜悅、忐忑的心情。應當說,是歷史悠久,底蘊深厚的國家級非遺項目——揚州杖頭木偶戲的表演藝術的展現,給了我這次獲獎的機會。
上世紀一1995年,我和同學們從揚州市文化藝術學校木偶班畢業后,進入揚州市木偶研究所正式開始了木偶劇演員的生活。揚州市木偶研究所自上世紀1957年建團至今已有57年的歷史,是以演出傳統木偶京劇為主的藝術團體。名傳遐邇,譽滿偶壇的大型木偶藝術團體,前輩藝術家們高超的木偶傳統劇的演技,廣受國內外同行的贊譽和欽佩。
早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末,老藝人馬宏俊表演的傳統木偶京劇《徐策跑城》堪稱一絕。該劇中老丞相徐策,為給蒙冤的薛家將平反昭雪,不顧自己年老體衰,步行上朝奏本。馬宏俊操縱木偶表演的徐策,在回憶薛家蒙冤的過程(戲曲唱腔體現)中,他時而慢步緩走,時而快步急行,時而跑步如飛……其中配合“甩髯口(胡子)”“抖相刁(官帽)”“踢蟒袍”和“顛步”“絞步”等戲曲表演程式動作,把一個為國為民,是非分明,急切上朝面君的老人,刻畫得栩栩如生,感人至深。再如老演員蔣海龍,他在神話木偶京劇《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中表演的孫悟空,顯得大氣、靈活、動感十足。由于他學過戲曲表演,故在戲曲表演程式的運用方面,較為得心應手和規范。如在該劇“花果山”的一場,他運用木偶“掏翎子”“抓蟒袍”等戲曲程式動作,藉以表現齊天大圣的威嚴、穩重;而在“豬八戒智激美猴王”的那段戲中,他又借用戲曲中的“椅子功”,運用不同角度的“亮相”體現了孫悟空的急躁、惱怒和急于下山降服白骨精,搭救師傅唐僧的精神風貌。在大戰白骨精的“開打”中,他借鑒戲曲“檔子”和操縱木偶的技巧,把一個神通廣大、力降妖魔的孫悟空表演得十分可信。更值得一提的是,曾獲“全國木偶精英”的國家一級演員顏育,表演的木偶絕活《扇韻》,她把扇子融入木偶舞蹈,這在木偶藝術界乃第一人。為了巧妙、準確、傳神地體現舞蹈意境,顏育借鑒戲曲中的一些手法,比如“提氣”“云手”“整云鬢”“反探海”的身段動作,體現舞中少女的輕盈舞姿;借鑒戲曲中眼神眨眼的調度,體現少女的嫵媚動人。戲曲表演的特點在于虛擬性和寫意性。顏育在舞蹈與木偶表演相結合中,力求達到虛實統一的效果。如“撲蝶”一段的蝴蝶就采用虛擬的手法(蝴蝶無實物表演)和木偶真實的“轉扇”相結合,虛實相生,活力四射,達到“不是真人,勝似真人”的藝術境界。
從上述幾位藝術家的表演中,我們便可領略揚州木偶表演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
此外,以上世紀八十年代創排的大型木偶京劇《嫦娥奔月》和九十年代創演的大型兒童神話木偶劇 《瓊花仙子》為標志的經典劇目,譜寫了揚州木偶一幅幅輝煌篇章。《嫦娥奔月》曾獲文化部主辦的第三屆全國木偶皮影戲觀摩演出大會演出獎;《瓊花仙子》先后曾榮獲文化部第八屆文華新劇目獎和文華導演獎、文華音樂創作獎、文華表演獎;第六屆中國藝術節優秀劇目獎;江蘇省委宣傳部頒發的“五個一工程”獎和演出超千場獎。2012年在成都舉辦的國際木偶藝術節上又榮獲最佳劇目獎。該劇一舉創下揚州市木偶劇團一出大戲連續演出時間達18年之久,演出場次最多的歷史紀錄。究其原因,乃我團始終堅守與時俱進,創新發展,尤其是注重木偶劇創新與本體藝術發展相融合的改革理念,去指導藝術實踐而取得的碩果。如《嫦娥奔月》,這部根據同名錫劇改編的一出大型木偶京劇劇目,是揚州木偶戲建團以來創排的第一臺木偶大戲。編導者充分發揮木偶劇的本體表演特色,在劇中增加了許多木偶特技:如洛水河,蝦兵蟹將翻江倒海的戲水場面;后羿大王為民除害時箭射魔頭河伯的原形巨龍表演;在月宮眾仙女追捕星星造箭時的仙女飛天等新穎的特技,大大的增加了木偶本體藝術的觀賞性和魅力。尤其是本劇的音樂唱腔一改傳統的純京劇唱腔為“京歌”風格的音樂旋律。清新悅耳的“京歌”,不但老戲迷愛聽,還吸引了廣大的青年觀眾。這在上世紀80年代,可謂是富有超前意識的一次成功的藝術實踐。
上世紀90年代的中期,隨著影視和高科技媒體的迅猛發展,戲劇開始受到沖擊,木偶戲也由以成人觀眾為主,改變為以少年兒童為主要受眾面的兒童藝術。為了適應這種局面,劇團創新上演了大型兒童神話木偶劇《瓊花仙子》。但仍然堅守木偶劇種的本體特點,在導演手法、音樂唱腔、表演手段以及舞美特技方面進行了大幅度創新。為了發揮揚州杖頭木偶的表演技巧,塑造劇中的瓊花仙子、五泉、麻胡子、福寶以及金蟾大王的木偶藝術形象。該劇導演焦鋒(國家一級導演、文化部文華導演獎得主)借鑒、化用了許多戲曲表演程式,取得了很好的演出效果。我是《瓊花仙子》一劇中瓊花仙子的表演者。在劇中《瓊花舞》一折,這是瓊花仙子的第一次出場,我和其他表演八個小仙女的演員,分別運用戲曲中的“投袖”“抖袖”“揚袖”“舉袖”“拋袖”“轉袖”等七,八種“水袖”程式,配合“瓊花,瓊花神奇的花,飛落揚州把根扎。滿身光彩都獻出,留下潔白人人夸”的主題歌,載歌載舞,把天上銀河邊的瓊花仙子的活潑可愛,俏麗浪漫的美好形象凸現于舞臺。而到了后面的“烈焰舞”一折,因為妖道麻胡子和金蟾大王火燒揚州城,瓊花仙子面對揚州百姓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挺身而出,力挽狂瀾,舍己為民。為了展現她焦慮,憤懣的心緒和勇于犧牲的精神。我除了運用了戲曲中的“圓場”“云手”“竄鷂子翻身”等戲曲表演程式去展現人物。同時,又借鑒芭蕾舞中的“大跳”、“旋轉”等舞蹈元素使這段舞蹈十分豐滿、精彩。這其中中國戲曲手段和芭蕾舞元素的結合的中西合璧的表現方式,大大渲染了舞臺氣氛,從而更加生動形象地刻畫了人物個性,取得強烈的演出效果。
此外劇中導演采取了人偶結合;木偶舞臺擋片(遮擋演員的木偶舞臺幕布)幕后表演與幕前表演相結合;臺上臺下相互動,乃至拆除木偶舞臺擋片,讓觀眾能直觀演員操縱表演新穎的舞臺手法。使之近距離,立體地展現了木偶本體藝術魅力,滿足了觀眾了解木偶表演奧秘的愿望。
應該說,中國戲曲劇種之所以豐富多彩,重要在于各個劇種因為所處地域,特點,文化環境,人文風貌不同,因而具有個性風格不僅是各個劇種的顯著標識,更是征服觀眾的最重要的手段。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揚州杖頭木偶戲,在上級領導的關懷指導下,和我團藝術家們的共同努力下,無論是在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實踐經驗和明顯的成果。為使我們揚州杖頭木偶戲保護傳承的科學化,規范化,我們必須厘清木偶戲自身傳承與發展的關系,厘清保護傳承與開發利用的關系。需要強調的是,我們木偶戲的傳承發展具有活態性和流變性,又必須保持它的本體的本真性,其存續發展只能是自然流變,而不能形成基調特變。我們的傳承要原汁原味,發展創新要符合木偶戲自然流變規律。要防止現代科學和審美觀念過快,過多地介入而導致木偶戲的顛覆性發展。所以我們要以敬畏之情傳承和發展木偶戲藝術,保持木偶戲本真面貌與特點,做到讓古老的木偶劇藝術更好地傳承發展。
當下木偶劇演出市場,近年來排演了一些人偶童話劇目,這些劇目也得到了少兒觀眾,尤其是低幼兒童觀眾的歡迎。作為藝術的多元化,似無可非議。但人偶劇是遠離木偶劇本體的一種藝術品種,遠離木偶劇創新應充分發揮本體藝術魅力這個根本。如果我們任其發展下去,對這種現象不加重視和改變,勢必嚴重影響木偶劇進一步健康發展這個宗旨。因為,專業木偶劇團都去搞人偶劇,那么還有木偶藝術的生存之道嗎?對此,筆者覺得應引起我們木偶藝術工作者和有關方面的認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