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婷
地方文獻是指關于某一特定區域全部信息資源的總和,表現于各種記載形式:圖書、報紙、照片、唱片、拓本、印模、薄籍等等。在傳統圖書館時代,受資源與技術的限制,地方文獻收藏依據一定的業內標準進行有限的定向收藏。在文獻數量龐大、種類繁多、形式多樣的今天,依照舊標準顯然不能繼續滿足公共圖書館信息保障的需要。利用數字與網絡技術,延伸并擴大本地實體館藏資源,形成一個規模化的地方文獻數字圖書館,是建設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必要選擇。本文以南京圖書館為研究對象,對地方文獻數字圖書館的建設內容、方式、步驟等方面進行分析探討。
南京圖書館在其數字圖書館建設的主要內容包括地方古籍文獻數字化、自建特色資源數據庫、多元合作共享工程資源建設三個方面內容。
南京圖書館歷史文獻資源豐富,收錄1949年前的各類文獻共230萬冊,其中古籍(1912年前的各類文獻)160萬冊。從2008年起,南圖對地方文獻古籍方志進行數字化保護利用,已建成“南京圖書館藏稀見江蘇方志全文數據庫”。
南京圖書館建立了多個地方特色資源數據庫。通過對2000余種民國文獻全文掃描,建成涉及民國歷史、人物、藝術、商業等領域的專題數據庫,包括:老商標老廣告數據庫、百年商標圖片數據庫、近代文獻圖像數據庫等。此外,南圖還建設了“江蘇地方文獻視頻資源庫”提供14種江蘇地方戲的視頻資料在線查詢與欣賞;“江蘇作家作品數據庫”收藏了祖籍江蘇或出生江蘇或在江蘇工作過的著名作家的生平介紹、文學作品及研究。
作為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江蘇省分中心,南京圖書館通過多元合作建設了江蘇文化共享工程網、江蘇文化數據庫、江蘇省五星工程數據庫等大型文化數據庫網站,建成了包括“人物數據庫”、“作品數據庫”、“旅游數據庫”、“文化民俗數據庫”等12個江蘇特色文化信息資源數據庫,成為宣傳和傳播江蘇文化的主要窗口。
3.1建設方式分層次進行
南京圖書館在共建共享地方文獻數字圖書館時遵循兩個原則:
1、根據館藏特點,制定數據庫開發順序。首先,南京圖書館對面臨缺損、急需保護的珍貴古籍優先進行數字化;其次是對特色的館藏資源進行重點建設,如民國文獻資料優先進行數字化處理。
2、根據需求層次,確定開發方案。根據不同人群的需求,設定不同的數據應用與信息流通方案。比如較高層次的資源其目標用戶人數少,功能設計可以相對簡單。而大眾層次資源,如江蘇文化庫,目標用戶多、關注度高,其檢索、下載、在線點播等應用功能就要設計得全面便捷,方便用戶查詢使用。最后,針對用戶需求的變化趨勢,對建設內容及時調整和更新。
3.2構建長期穩定的采集協作網絡
地方文獻因收集困難的特點,離不開各方單位的廣泛協助。南京圖書館與地方史志辦、政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出版社保持著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南京圖書館對公眾提供江蘇省政府公開信息資料、政策法規的查閱服務,并為政府部門提供“立法決策咨詢”等深度服務。該館與博物館、文化館的有效溝通與合作,使全省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得到進一步加強;與江蘇作家協會長期保持著密切聯系,包括交流作家及作品信息資料,聯合作協開展交流、講座等活動,最大限度地發揮文藝作品在凝聚力量、凈化心靈的感召作用。此外,南京圖書館執行呈繳本制度,省內18家出版社向南圖呈繳樣書,南圖網站每月公布呈繳樣書列單。
3.3多元合作共建共享
南京圖書館地方文獻數字圖書館建立的合作模式,主要采取的是數據庫建設二元合作模式+共享工程資源建設多元合作模式。數據庫建設是將本館的地方現有資源進行整理,數字化后進行開發,實現保存與查閱的功能,并在網絡范圍分享。該模式是由數字技術研發部門與地方文獻保存單位共同建設完成的。南京圖書館具有較強的自主開發能力,通過自主建設完成該協作,例如:民國文獻數據庫。在自主開發能力較弱的圖書館,也可以采用外包技術或購買數字資源建設軟件的方式實施。
江蘇文化數據庫、江蘇文化共享工程網這些數據庫是大型資源數據庫,由于其建設內容十分豐富,很難由某一兩個部門或單位協作完成,必須通過多個單位跨行業跨距離合作才能實現。如“江蘇文化數據庫”中的“文物庫”需要聯合博物館共同完成;“名劇名段”需要聯合江蘇地方劇院協助完成;“中國金陵百家畫展”需要聯合省文聯等部門來完成;“江蘇省五星工程數據庫”,需要聯合文化館、美術館才能完成;“判例庫”需政法部門協助等等。
4.1地方文獻目錄體系須待完善
編制地方文獻目錄,有助于讀者查閱和研究參考。雖然南京圖書館地方文獻及其數字圖書館建設內容豐富,OPAC系統能對是否民國文獻、地方閱覽室文獻進行區分,但目前仍然沒有體系性的館藏地方文獻目錄。由于南京圖書館地方文獻以及數字化信息已具一定規模,建立一個實用的地方文獻目錄數據庫十分有必要。未來可以根據需求,依著述形式來編制各類數據庫,如按出版形式分為:圖書目錄、報刊目錄、圖片目錄;按內容分:地方文獻綜合目錄、專題目錄;按揭示程度分地方文獻簡目、地方文獻考錄等。
4.2數字信息質量有待提高
數據庫建設的基礎是文獻數據資料。在多元合作、共建共享的地方文獻數字圖書館項目中,必須加強對數據質量的重視程度。一方面,原始文獻由相關的業務人員所掌握,其可能不懂數據庫建設,未繼續參與后續工作;而數據庫開發人員由于基本不熟悉業務,在開發過程中發生的數據關聯、數據轉移等可能會存在偏差與失誤。另一方面,由于合作方較多,容易出現責任界定不明的情況,從而導致于數據提供方為完成任務,提供的第一手信息不全面、不深入、甚至不準確,而開發人員由于沒有專業知識不能正確識別。解決這類問題既要數據提供方參與其中并深入進行檢驗,同時在合作過程中各自也要明確責任劃分。
4.3合作建設效率有待加強
南京圖書館大部分數據庫是通過二元合作的方式自主開發的,由于沒有采用項目制的管理方式,沒有明確的時間限制,沒有硬性的指標要求,有的數據庫從開始建設到建設完畢花費較長周期。此外,存在交流少,合作不緊密的問題。加上有些搜集處理文獻數據的人不具備高級信息技術能力,很多重復性的簡單勞動不能通過技術手段來解決。對待該問題可從三方面入手:一是自主開發采用項目制的管理方式科學管理;二是加強技術部門的技術指導,并要注意合作的緊密程度;三是自上而下采取明確的責任分工。
4.4數據庫未注重更新與整合
一個活的數字圖書館,需信息不斷的更新流通,才能保證其使用價值。目前,有的地方文獻數據庫建成之后,忽視了對數據文獻的及時更新。比如江蘇文化庫,內容全面豐富,但是里面的內容更新甚少。如“人物庫”中的“相關作品”、“相關圖片”、“相關音/視頻”的鏈接,出現不少“結果為0”的現象。另外,存在數據庫分散零落、內容交叉的情況,建議將分散的數據庫進行整合。如江蘇文化數據庫中存在“戲曲作品庫”,“江蘇地方文獻視頻資源庫”中也有地方戲曲。江蘇文化數據庫中的“戲曲作品庫”羅列了一些作品,但僅有少量有文字介紹與視頻下載,而另一數據庫僅是視頻的羅列。這種情況可以兩者整合優化。
4.5需加強宣傳,提高文獻利用率
優秀的地方資源、特色資源建設出來后,如果忽略了宣傳與推廣,處在“養在深閨無人識”的境地,那是極大的浪費。通過宣傳形成社會影響力,既能提高地方文獻利用率,亦有助于拓寬地方文獻的搜集。目前南圖地方文獻搜集渠道和宣傳渠道還不夠廣,地方文獻利用率有待提高。可以通過告示、網站等途徑發布征集信息,號召社會各界廣大讀者積極參與向圖書館捐贈地方文獻的活動;也可以通過舉辦地方特色展覽、比賽等各種活動,動員和鼓勵更多的各界人士向圖書館捐贈文獻。
南京圖書館充分利用現代數字網絡技術,采取多元合作的模式、構建了長期穩定的協作網絡,分層次、按需求、逐步建立了地方文獻數字圖書館,既有效地保護了珍貴的地方歷史文化,又為讀者提供了便捷的服務,實現了文獻資源共享。當然,在其建設中遇到的問題是諸多公共圖書館在數字化過程中存在的共性問題,只要采取措施,積極應對,在加強多方友好合作的前提下,不斷提高數字圖書館建設的質量和利用效率,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專業化的需求。
1.王麗.地方文獻工作多元合作模式初探[J].圖書館學研究,2013(1)
2.單元誠.地方文獻專題數據庫建設及網絡應用模式——以南京圖書館為例[J].圖書館學刊,2012(11)
3.廣州市圖書館學會,佛山市圖書館學會.圖書館合作創新與發展[C].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0
4.楊玉麟.曲義華.公共圖書館資源建設與服務[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