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靜
群眾舞蹈的美學特征淺探
■周靜
群眾舞蹈既是群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舞蹈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雙重性、交叉性。本文從美學視角,對群眾舞蹈的審美特征,從情感性、多元性、表演性、互動性四個方面,進行了全方位、系統化、深層次的研究。對于群眾舞蹈美學品味的提升與美學意蘊的深化,均可以提供理論思考與實踐參考的重要價值。
群眾 舞蹈 審美 特征
群眾舞蹈是群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雙重性、交叉性特點。
從美學視角與美學高度對群眾舞蹈的審美特征進行全方位、深層次的系統研究對于群眾舞蹈美學品味的提升與美學意蘊的深化,有重要的理論思考價值,而且可以提供重要的時間參考價值。為此,本文對此進行探索性研究,以期引起關注與討論。
群象舞蹈的第一個審美特征是情感性。首先,必須明確地認知,情感性是包括群眾舞蹈在內的所有舞蹈藝術的共性審美特征。我國西漢時的《毛詩序》早就明確指出:“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把人類表達情感的方式與手段歸納為言語——嗟嘆——歌唱——舞蹈四種,而以舞蹈為最高方式與最后手段。當代著名美學家彭吉象先生在對“舞蹈”所下的定義也說:“舞蹈是以經過提煉加工的人體動作作為主要表現手段,運用舞蹈語言、節奏、表情和構圖等多種基本要素,塑造出且有直觀性和動態性的舞蹈形象,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的一種藝術形式。”也把感情作為舞蹈藝術的根本屬性。
顯而易見,情感是舞蹈藝術重要的審美特征。可以說,所有舞蹈表演,都是外部(形體)與內部(心理)動作的有機統一,并以心理的心動、情動駕馭外部的形動、體動。“舞蹈的人體,是由心靈駕馭的人體;舞蹈的心靈是由人體外化的心靈。身心一致,表里透明,身體與心靈一起飛翔,這便是舞蹈這種人體藝術所具有的特殊品格。 ”
由此可見,無論是共性特征還是個性特征,群眾舞蹈均以情感性作為其審美特征的第一要義,這是不爭的事實。
群眾舞蹈的第二個審美特征,是多元性。
由于群眾文化的主體是群眾,其本身就具有年齡、性別、職業、愛好、特長等種種多元性特點,于是便決定了群眾舞蹈多元性的審美特征。尤其是21世紀的今天,多元性已經成為全球各國家、各領域的一個顯著特點,全球范圍內政治的多極化、經濟的多邊化,導致了文化的多元化。中國的群眾舞蹈,也就更加凸顯出多元性的審美特征。
例如時下最為流行的廣場舞,一方面融舞蹈與健身為一爐,集藝術與體育為一體;另一方面又把民族舞中的秧歌舞、西洋舞中的交誼舞、現代舞中的迪斯科、街舞、爵士舞等集合在一起,呈現出中西交融、百花齊放的大格局,彰顯出群眾舞蹈“在音樂中散步,在運動中健身”與“娛人又自娛”的多元性審美特征。
中國的群眾舞蹈,多元性審美特征更體現在體裁的多元性上。例如民族民間舞中,漢族的《龍燈舞》《獅子舞》《跑旱船》《高蹺舞》《腰鼓舞》《秧歌舞》《二人轉舞》(又名《三場舞》),滿族的《薩滿舞》《莽式舞》《單鼓舞》《花棍舞》,蒙古族的《盅子舞》《筷子舞》《安代舞》,藏族的《鍋莊舞》《弦子舞》維吾爾族的《賽乃姆》《多郎舞》,苗族的《蘆笙舞》,彝族的《阿細跳月》,傣族的《孔雀舞》,朝鮮族的《長鼓舞》《扇子舞》……如此等等,不勝枚舉。而且,每種舞的體裁中,又再細分多種分支。例如《秧歌舞》,就按流行地域不同,分為《東北秧歌》《河北秧歌》《陜北秧歌》《山東膠州秧歌》等。在表演形式上又分“大場”(集體舞)與“小場”(雙人舞、三人舞)。
由此可見,群眾舞蹈的多元性審美特征,也是顯而易見,毋庸置疑的。
群眾舞蹈的第三個審美特征,是表演性。
作為表演藝術,群眾舞蹈不僅以表演為生命與靈魂,而且以表演作為其核心審美特征。也就是說,沒有表演,便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群眾舞蹈,表演水準的高低優劣,直接決定著整個群眾舞蹈的高低優劣。群眾舞蹈的表演,也是一種復雜的系統工程和藝術創造工程,也需要舞者在情感體驗的基礎上做到情感表現,達到“以情動情”的審美效果。
德國現代著名舞蹈家瑪麗。魏格曼說過:“舞蹈屬于一種表演藝術。舞蹈的舞臺現實,有賴于合格的解釋者,即舞蹈表演家。”這一論斷,同樣適用于群眾舞蹈的表演。雖然群眾舞蹈的表演的節目,大多屬于已有的舞蹈作品,原創與新創的節目較少。但是,這并不等于說群眾舞蹈表演就是邯鄲學步,機械模仿。相反,群眾舞蹈的表演,同樣需要舞者憑借自身對節目予以新的、富有個性化的詮釋與演繹。不同的節目,對于不同的舞者,就有不同的表演藝術,絕非千舞一態、千舞一面。當然,群眾舞蹈的表演,主要通過動律與節奏來體現。換言之,動律與節奏是群眾舞蹈表演的兩個車輪、兩支翅膀。整個群眾舞蹈的表演過程,就是在情感的統領之下,雙輪驅動,比翼齊飛的過程。
動律即舞蹈動作的旋律與韻律,它是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結合,高度統一。
節奏是舞蹈的人體動作的力度強弱,速度快慢、動作幅度大小等的綜合體現,它是主觀與客觀的統一,也是舞者心理和生理的統一。我國 “現代舞之父”吳曉邦指出:“‘舞蹈的表情’就是由人的內在感情所表達出來的各種姿態和動作。而‘舞蹈的節奏’卻是表情上‘人體動作’的基礎……換句話說,‘舞蹈的表情’離開了‘舞蹈的節奏’是不可能存在的;而節奏如果不通過表情也不可能表現出來。”當代著名舞蹈家賈作光也指出:“舞蹈節奏運動的進行時表現音樂內在靈魂的形象,舞蹈動作的延續、重復、變化始終伴隨著節奏。”
由此可見,表演性也是群眾舞蹈的核心審美特征。
群眾舞蹈的第四個審美特征,是互動性。
群眾舞蹈與舞臺舞蹈一個顯著的區別就在于:群眾舞蹈多以集體舞為主,且以廣場舞為主要方式,舞者既與觀眾互動,又與其他舞者互動,在這種互動中形成一種“廣場小天地,天地大廣場”的廣闊的互動空間。而舞臺舞蹈則主要是舞者之間的互動,舞者與觀眾的互動相對較弱、較隱、較淡。
由此可見,互動性同樣是群眾舞蹈重要的審美特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