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鏞
進一步推進農村文化建設的幾點思考
■王鏞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社會經濟迅猛發展,城市鄉村日新月異,在這樣的新形勢下,農村文化娛樂方式發生了質的變化,由廣播、電影、電視發展到報刊雜志、上網、廣場舞等,各類健身及自娛自樂的文藝隊伍十分活躍,加之配合中心的文藝演出及各類民間文藝,一定程度上豐富了農民的文化生活。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者座談會”講話中特別強調了發展農村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性,對農村文化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針對農村文化工作的實際,如何進一步加強農村基層文化建設,更好地滿足農民對文化生活的需求,讓廣大群眾在歡聲笑語中受到教育,得到娛樂,獲得享受,提高農民群眾的整體素質,促進社會和諧,我們認為還得進行更深入的思考和努力探索。
近年來,農村文化雖得到長足發展,但不少鎮村領導班子對農村文化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作用認識不足。目前,農村的文化活動存在著“三多三少”的現象:一是觀看的多,參與的少,群眾只是觀看,飽飽眼福,沒有滿足參與其中的快樂;二是派來的多,自發的少,縣級以上文藝隊伍送文藝下鄉的多,而社區、鎮村自發組織的定期不定期的文化活動少;三是組織賽事的多,互動交流的少。一般都是縣級以上組織的各類文化賽事活動,而鎮級范圍內的文化互動少得可憐,村際之間的交流互動就更為罕見。少部分社區、村組雖然建立了文藝隊伍,但演出節目的質量不高,內容低俗的現象比較普遍,需要在加強建設的前提下,對其規范和管理,提高他們的質量,確保為基層群眾送上更多更豐富的文化產品。就我鎮而言,全鎮共一個社區,13個行政村,35個自然村莊,目前只有兩個群眾文藝團隊,人數僅在40人左右。這兩支隊伍是自發形成的,整體素質不高,活動也不夠正常,只限于春節期間活動,平常是有名無實。由此可見,要達到真正意義上的“開展農村群眾文化活動”,“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的目標還有相當大的差距。
1.繁榮農村文化需要政策的引導及社會的共同扶持。目前農村群眾文化的可持續發展正面臨著文化基礎設施薄弱、鎮村財力不足,文藝人員缺乏、領導重視不夠等因素的制約。穩定的財力支持是群眾自發性文藝活動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文化活動在運作和發展中都需要一定的經費支出,否則將影響活動質量和人員的積極性。為此,政府要出臺有關政策,以政府部門為主導,以社會力量為補充,完善多元投入,有效激發農村文化建設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新性,拓寬陣地、建設隊伍、開展活動。要把農村文化建設當成民生工程來抓。社會各界要關心和支持農村文化的發展,擔任農村“經濟顧問”的企業可以通過共建共享的形式,實現企業文化和農村文化的共榮,也可以通過冠名權等市場化運作方式進行扶持。社區文化隊伍要和農村文體隊伍結對,開展政策性的交流互動活動,不斷幫助提高農村文體隊伍的創作和演出水平。
2.農村文化要堅持“送文化”與“種文化”相結合。目前,農村文化發展還存不平衡現象,因此,政府有關部門要在“送文化”的基礎上開展“種文化”活動,堅持“送”與“種”相結合,既發揮縣鎮有關單位的優勢,豐富文化的運輸內容,又調動農村自身的積極性,形成良好的內生機制?!胺N文化”需要強化“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理念,要因地制宜抓好“五個一批”:即建設好一批設備齊備、功能齊全的文化基礎設施,抓好一批適應新農村文化發展的基礎文化隊伍,培養一批能引領農村文化發展的文化能人,樹立一批有輻射作用、帶動性強的文化示范村,開展一批群眾喜聞樂見的農村文化活動,促使文化在農村生根發芽、茁壯成長。
3.加強農村文化隊伍建設勢在必行?;鶎游乃囮犖樵谕苿愚r村社會和諧中能發揮生力軍作用。農村文藝隊伍的成員來自不同家庭、行業,為了一個共同的愛好走到一起,他們通過經常性的排練和同臺演出,形成一個凝聚力和感染力的團隊,隊員之間互相幫助、共同提高,不計回報,為豐富廣大農村群眾的文化生活而共同出力,在農村往往有很廣的聯系面和很高的威信。一些文藝團隊的骨干能主動為農民調解矛盾,排憂解難,交流生產技能,還把鄉風民俗、文明風尚、黨的政策導向等內容編排到文藝作品中,讓人們的靈魂經受洗禮,讓人們發現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靈的美。政府要出臺政策,整合力量,加大扶持力度,有力提高文藝隊伍覆蓋率,促使文藝人才參與積極性大幅度提升,演出質量、效果大幅度提高。加強農村文藝隊伍建設是組織文化活動的重要保證。這項工作不能停留在口頭上,要落實在行動上,這就要求各級政府一級抓一級,級級抓落實,而落實的點就在于組建文藝隊伍,每個村都應組建一支文藝隊伍,每個自然村莊都要有廣場舞蹈隊,那么群眾參與文化活動的普及率將會得到保證。人人參與文化活動,就好像人人沐浴天上的陽光,吹拂春天的清風一樣,啟迪思想、溫潤心靈、陶冶情操。
4.加強文化陣地建設是繁榮農村文化的重要前提。要開展文化活動,陣地是基礎,沒有文化陣地很多活動無法開展。各級政府要切實重視這項工作,出臺政策,采取措施,確保到位。鎮村要建立一批設施齊全的活動場地,每個村莊要有文化室和一個文化活動廣場,正常開放,搞好管理,保證群眾及時就近參加文化活動,提高群眾參與文化活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5.加強群眾文藝團隊業務培訓是農村文化工作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群眾文藝骨干素質的提高是各個文化團隊形成凝聚力,打造活動品牌的關鍵,也是農村文化工作保持健康發展的關鍵。加強業務培訓,采取“請進來”、“走出去”和“互動交流”的方式。一是由鎮級文化部門牽頭,一方面開展文藝培訓講座,文藝觀看學習和開展文藝交流學習活動,加強農村文藝演出隊伍的組織者和文藝骨干的技能培訓和輔導;另一方面發揮群眾文藝輔導基地的輻射、帶動作用,充分利用輔導基地植根基層,貼近群眾的優勢,開展下一層次的文藝人員的培訓工作。二是借助學校藝術師資的輔導力量。分布在各類學校的藝術教師接受過系統的專業訓練,有著較高的專業特長,使之成為文藝團隊的輔導老師,甚至是骨干成員,對農村基層文化團體的成長大有益處。三是聘請專家顧問為藝術指導,為劇本創作、演員培養、節目排練給予輔導和提高。通過多方努力,讓農村的文藝隊伍的演出技巧和水平得到提高,不斷提升農村文藝隊伍的整體水平。
6.建立農村文化工作管理機制是農村文化長效發展的有力保證。各級文化主管部門在制定文化發展規劃的時候,應注意文化陣地的建設和業余文藝人才隊伍的配備,落實對成績優異的基層獎勵政策,細化文化工作考核辦法。一是建立農村文化的數據庫和文藝人才的數據庫,不斷促進提高演出隊伍覆蓋率和人員人才的參與率。二是建立科學的評價考核制度。重點考核基層文化的業務水平,工作實績,按照慣例權限分級定期組織評價考核活動。與此同時,文化體育、民政部門要對鎮村文化團隊的組織建設加強指導,幫助有關組織者做好備案、登記注冊等工作,同時指導幫助團隊建立健全相關的管理章程和工作制度,做好臺賬資料的收集整理工作,讓隊伍的日常管理和活動開展有章可循,年度評比中有據可查。三是建立激勵機制。定期組織農村文藝匯演,邀請各基層演出隊伍自選節目參演,每年對優秀的作品、有杰出貢獻的文藝人才以及文化活動成績顯著的鎮村予以表彰獎勵,全面提升他們服務新農村文化建設的榮譽感和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