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東
推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要建立三項機制
■張志東
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全面深化改革”確定的文化建設目標之一。而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是對政府公共文化服務能力的要求,是人民群眾對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是政府對人民承諾、承擔責任和應盡義務的追求。所謂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就是立足于現有國情基礎之上,全體公民都能公平地獲得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簡言之,就是讓農村百姓享受與城里人同樣的公共文化服務。其核心是:文化權益,人人享有。均等化首先是一個相對概念,也是一個動態發展的概念。由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不平衡和公共財政的有限性等因素,實現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是個長期的過程。在政府財力相對有限的情況下,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應分層次、分階段進行,不同的階段應該有不同的均等化標準和目標。目前,首先應當著重滿足的是現階段國家規定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均等化供給。筆者以為,要推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就必須建立三項機制。
長期以來,公共文化服務多頭管理,條塊分割,缺乏統籌;各個部門擁有一些文化設施、隊伍和資源,但相互之間缺乏必要的協調。特別是當前改革進入了關鍵時期,“單兵突進”很難見到成效。像如何進一步落實政府文化建設的主導責任、推進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如何逐步縮小公共文化服務區域差距、城鄉差距、群體差距,促進均等化,如何讓文化的陽光普照大眾等,都不是哪一個部門單獨能夠完成的任務。因此,必須以協調機制為依托,從整體上謀篇布局,把全面深化改革的各個環節協同起來,充分發揮各部門的力量,整合相關服務資源,構件系統完善、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從而有效提升政府的文化治理能力。2014年3月19日,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協調組成立,協調組的組成單位有國家宣傳、發改、財政、文化、農業、民政等20個部門,同時召開第一次全體會議,研究制定了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協調組議事規則》、《協調組成員單位職責分工》、《協調組重點任務工作計劃表》等具體工作,標志著國家層面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以及均等化推進的協調機制正式建立,并將按部就班地推進各項工作。作為推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主導者—省、市、縣三級政府,就應該相應成立各級推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協調組,加大資源整合力度,完善頂層設計,制定標準體系,會商會辦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全力推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破解當前公共文化體系建設中的問題,落實、保障并維護好人民群眾的文化權益。
在實際工作中,我們除了要建好推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法律法規制定、實施和考核的保障標準外,還要強化政府在經費、設施、人才和資源等方面建立保障機制。
1、圍繞“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加大經費投入。落實政府主導責任,
推動政府在公共文化上的財政支出持續穩步增長,推動落實“將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項目、公益性文化活動納入公共財政經常性支出預算,且中央財政根據東中西部財力差異、地方財政根據當地財力情況撥付補貼”,是推進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一條重要路徑。同時,還要以完善和拓展“免費開放”為突破口,完善以本級政府為主、中央和地方財政合理分擔的常態化、可持續的經費保障機制。雖然我國目前每年文化事業基本建設投資只占全國基本建設投資比重的0.5%以下,但大部分地方財政每年對文化建設的投資均超過了當地財政總支出的1%。如:浙江省衢州市由政府買單送戲到村,自2005年以來,共舉辦“流動大篷車”演出8000場,直接受益群眾400多萬人,實現市內行政村全覆蓋;江蘇省張家港市2012年萬人擁有公共文化設施面積達3800平方米,市鎮兩級公共文化設施年接待人次達296萬人次。
2、圍繞“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建設文化陣地。要按照城市社區“15分鐘文化服務圈”和農村村(居)“打通最后一公里”的要求,努力把新鮮的文化資源送到群眾身邊。在文化設施的配備上,要按照地域面積、人口數量、民族特性、群眾愛好和文化認同等方面來規劃、設計和建設,并設置統一的功能、設定統一的標準和配置統一的設備等。只有這樣,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才能在不同地區和不同人群中得到體現。如:青羊區是成都市的核心文化區,區內的康莊社區早在2007年成立時,就配套建成了“六站一室”,實現了“15分鐘社區文化服務圈”,社區建成了1500多平米的文化活動中心和2萬余平米的主題文化廣場,還擁有書畫創作室、多功能活動室和“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基層服務點”等文體活動場所;《江蘇省文化館文化站管理辦法》則要求,設區的市級文化館活動面積不得少于 6000平方米,縣(市、區)的文化館活動面積不得少于4000平方米。
3、圍繞“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培育文化人才。要依托協調機制,針對當前文化隊伍建設薄弱、人才匱乏的問題,圍繞培養、培訓、選拔、使用、引進等環節,拓展擴編招人、本地選拔、外地招聘等渠道,全方位培育文化管理、文化專業和文化經營等各類人才,用制度約束、目標引導、政策激勵,使人盡其才、各司其職、分工協作,逐步實現文化隊伍建設“結構合理、名人薈萃、德藝雙馨”的目標。同時,還要開展好文化志愿者服務工作。國內許多地方紛紛出臺吸引及培養文化人才的規劃或政策。如:深圳已啟動“孔雀計劃”,給予到深圳發展的文化產業等領域海外高層次人才80萬—150萬元獎勵補貼和居留、出入境及落戶等特殊待遇,給予相關領域海外高層次人才團隊最高8000萬元專項資助;浙江寧波明確加大對文化人才培養和引進的支持力度,對引進的“海外工程師”每人給予10萬—30萬元年薪資助并提供配套補助。
4、圍繞“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促進資源共享。進一步發揮市縣基層政府在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方面的統籌作用,整合縣鄉公共文化設施資源,完善建設布局,提高服務效能。這著實是一個“利用資源共享促進均等化”的良策。如:甘肅省借助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的服務網絡、文化共享工程及國家圖書館的數字資源“三網融合”工程,以技術手段整合國家數字圖書館與全國各級公共圖書館數字資源,形成覆蓋全省的數字圖書館服務網絡。同時,整合基層宣傳文化、黨員教育、科學普及、體育健身等設施,打造基于新媒體的圖書館服務新業態。在管好用好現有農家書屋的基礎上,實行省、市、縣、鄉、村“五級聯動、共同推進”的模式,探索通過轉移支付、民政幫扶、基層統籌、社會捐助等有效途徑,解決農家書屋發展延伸、圖書更新、日常管理和圖書管理員報酬等經費問題。目前,全省設立農家書屋16860個,達到了全省行政村全覆蓋的目標。
我們要在協調機制和保障機制建立的同時,開展卓有成效的工作,讓文化工作的方方面面傾向均等化、滲透均等化、體現均等化。一要以“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指導文化服務供給。在文化服務內容的供給上,我們要以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并需要愚教于樂,滿足群眾文化需求,讓群眾滿意。作為文藝工作者,就是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把最好的精神食糧和最好的活動場所奉獻給人民,讓群眾在文化活動場所得到教育、得到知識、得到快樂,讓文化場所成為人人都想來的地方。如:山東省把“文化大院”和“農村(社區)文化小廣場”建設納入社會文化先進縣評選、公共文化示范區考核指標以及對各市公共文化覆蓋率考核的重要內容。截止2013年底,山東全省7萬多個行政村,已建成文化大院6萬余個,文化小廣場2萬余個,成了老百姓最愿意光顧的地方。二要以“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指導文化活動開展。文化工作者在組織開展文化活動時要問計于民、問需于民,即群眾喜歡什么活動我們就開展什么活動。力求活動的主題貼近群眾生活,活動的內容群眾熟悉并感興趣,活動的形式多樣可選,活動的時間避開群眾的農忙或正常工作,活動的地點便于群眾就近參與,活動的主體即參與活動的對象要考慮不同年齡、不同職業的實際,活動結束要盡可能地考慮物質或精神上的獎勵,活動要盡可能多的吸引各方群眾的廣泛參與。如:2014年9月湖北省舉辦的首屆群眾廣場舞展演,全省17個地市州組織各級廣場舞培訓3205個班次,培訓人員近10萬人次;全省參加各級廣場舞展演的團隊達14956支,參演群眾近35萬人次,觀眾人數愈200萬次。參加決賽的31支隊伍,參演人員1087人,年齡最大的70歲,平均年齡43歲。三要以“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指導文化惠民項目。公共文化服務必須以群眾文化需求為前提,而滿足群眾文化需求就必須要通過實施公共文化服務的文化惠民項目,消除公共文化服務盲區。可見,文化惠民項目要有效對接群眾文化需求,我們要深入社區、深入村頭,對不同群體的文化需求進行調查。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加速,無論是“空巢老人”還是“留守兒童”,都值得我們去重點關注,這就給我們文化惠民項目的供給及均等化指明了方向,將均等化貫穿在項目的策劃、建設及供給的過程中。如:上海市2014年的市民文化節變“唱念坐打”為“聽說讀寫”。圍繞“聽說讀寫”四大系列,推出市民演奏大賽、市民演說大賽、市民閱讀大賽、市民寫作大賽等項目,還推出了社區電影節、世界名校大聯歡、陸家嘴白領金融文化節等一批新項目;廣西省2013年財政按每個項目 20萬,建成1500個村級公共服務中心;河北在全省建成231個農村文化輔導基地;浙江省衢州市創建“5+X”流動文化服務模式等。這些“落戶基層、接得地氣”的文化惠民項目,都有效推進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均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