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晶
著力推進數字文化館建設
■錢晶
文化館是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載體,擔負著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實現群眾基本文化權益、讓群眾廣泛享有免費或優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任務。目前,傳統服務模式的單一性、封閉性和滯后性已不能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文化部關于加強公益性數字文化服務體系的指導意見》,對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公益性數字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作出了重要部署。為適應新形勢、新發展賦予的新任務,不斷創新文化館服務模式,提高文化館服務水平,滿足廣大群眾不斷增長的文化需求,數字文化館建設已經成為一種新型的服務方式。
值得我們思考的是,除了文化館網站的完善、數字化電影的配送、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的建設,如何建立一種以群眾文化需求為導向的有效服務模式?如何以先進性、開放性、便利性和高效性,在創新公共文化服務中提供優質服務?近年來,在市區宣傳部、文廣新局的引領下,我市群文工作的數字化推廣也有了一些成效,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012年全市啟動“社區天天樂”文化惠民活動,為了進一步促進常州市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全面實現現代化和加快推進歷史名城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文化支持,讓廣大市民進一步享受文化發展的成果,將舞臺下移,走進社區,貼近百姓,讓更多市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高質量的文化惠民服務。
該項目從啟動就實行了網絡化智能管理與推廣,運用數字化、網絡化、虛擬化,突破時空和區域限制,經多種網絡通道,以廣大群眾為服務終端的公共文化服務,達到公共文化服務內容對受眾體的最大覆蓋。活動至今,共發表主題貼7670個,網友回復43000余條,上傳天天樂演出照片21000余張。《常州日報》整版每月公示各社區活動內容時間表,社區戶外廣告屏滾動播出活動信息進行激勵和展示,成功構建持續有效的媒體宣傳體系。
“社區天天樂”充分運用新技術,創新活動的運行和傳播方式,充分挖掘和拓展活動內在價值,實現品牌影響最大化,傳播效益最大化。就2013年社區天天樂活動期間,全市63個示范社區廣場演出4227場,室內2112場,帶動各類基層演出近萬場,受益群眾二百萬人次。
我館書畫工作室,目前固定骨干成員17人,下屬七個街道都成立了社區書畫室,共有書畫愛好者135名。同時,我館還是常州市唯一的美術家協會創作基地,共有7位書畫院和劉海粟美術館的名家是區屬的書畫志愿者。這些隊伍和資源僅僅靠一年幾次實地展覽、幾場書畫講座、幾次書畫比賽,已經滿足不了廣大百姓的欣賞需求。為此,我們積極探索網絡化的立體體驗式展廳,先后開辟“名家作品賞析廳”、“工作室創作廳”、“師生作品廳”及“視頻初級學習廳”,意在通過場景式立體體驗,讓百姓通過網絡平臺觀賞各類展廳,簡單學習書畫的入門技能。點擊鼠標便能直觀欣賞展示書畫、攝影作品的創作背景,觀眾可以留言評論,交流賞析心得與學習感受。同時社會各界的書畫家、藝術家和攝影愛好者,都可以踴躍投稿,豐富網絡展廳,推動和加強社會文化和書畫藝術的交流與共享。這樣一個作品展示交流的平臺和展示自我的舞臺,大大激發了創作者的創作熱情,更能讓廣大市民足不出戶,就能在網絡平臺上體驗身臨其境、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生活,開啟新的文化生活方式。
當十八大提出“文化自發、自覺、自信”時,我們也在思考,我們該如何自覺自信?該如何在滿足人民群眾需求的同時達到自我提升?數字化不是一個憑空的概念。究其根本,數字化就是一個傳媒平臺,更需要有相應的內容。我們不僅要在傳統舞臺上進行展示,還將通過數字化手段,讓更多的觀眾收益。
目前,我們正在打造一部通過真實的人物原形,充分地表現打工者身在異鄉生活、愛情、打工等追夢歷程與成長經歷的音樂劇《六號車間》。通過演出塑造企業文化,鼓舞企業員工,營造和諧文明、包容大氣的常州文化精神,讓打工者的模范效應,激勵更多的外來工產生正能量,為社會發展與經濟的騰飛做積極的貢獻。
前期,我們在微信群開設企業職工才藝秀比賽的通告,給企業職工展示自我的平臺,也通過這個平臺,選擇有識之士一起來實現音樂劇的夢想。目前劇組人員有大學老師、文化館專業老師、企業文藝骨干、社會團隊負責人以及大學生等。如此廣的人群與社會影響力來自網絡的快捷與覆蓋。后期我們設想把完整的劇目拍攝成視頻在文化館網站和信息共享工程平臺進行分享,同時在常州乃至周邊城市的巡演中開設微信及微博論壇,讓更多的群體來關注群文的發展,關注百姓的文化需求,關注惠民工程的提升,在大數據時代推動群文工作更貼近百姓,更好地根據百姓的心聲提供有效服務,也在文化惠民的同時提升群文人自身的創造力。
數字文化館建設是全新的服務模式,也是一種豐富多彩、喜聞樂見的文化產品,在有效控制服務成本,整合利用更廣泛的資源,有效擴展更寬泛的受益群體,廣泛實現政府文化惠民政策的同時,讓百姓享受更先進、更廣泛、更便捷、更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務權益,是我們群文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