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丹
對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新思考
■蔣丹
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加強文化民生建設的重要載體,是新時期黨和政府密切聯系群眾的思想紐帶與精神橋梁,是“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的有效途徑,是引領社會道德風尚,實現廣大人民群眾自我展示,保障其合法文化權益,樹立人的尊嚴的廣闊舞臺,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思想之海和精神之山。
文化作為一個民族的根和魂,如影隨形,如雨隨風,浸潤在有形之中,散發于無形之上,伴隨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一首《義勇軍進行曲》,喚醒了一個時代,“我們萬眾一心,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是中華民族的最強音,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唐詩句“煙花三月下揚州”,連接起長江南北與古運河文化,由此而精心打造的大型特色文化藝術品牌《煙花三月》蜚聲海內外;一幅國畫孤品《富春山居圖》,牽動海峽兩岸炎黃子孫的血肉之情……如此種種,文化的魅力、張力、感召力、向心力、凝聚力等特質顯而易見,給人以思想啟迪,精神張揚,情操陶冶、能量煥發。
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縱觀當下,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開放、經濟建設飛速發展的成果,“富袋子、活腦子、健身子、亮嗓子”已成為一種廣泛的生活時尚、社會態勢、文化走向。呈現出“延伸生命的長度、追求生命的密度”的現代公共文化、現代社會文明的動人景象。由此,如何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從更高層面指導和推動我省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不斷向前發展,是我們文化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的“建設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和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 “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深刻地闡述了現代公共文化的屬性是民族的,方法是科學的,歸結點是大眾的,方向是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與毛澤東主席早在八十多年前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論述是一脈相承、創新發展的,也與目前廣泛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體現“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緊密相連,正面地回答了“不斷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作為全黨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及“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的新時代課題。可以這樣說,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時代進程中,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已經自然升層到文化民生的高度和現實,時不我待,任重道遠。
那么,既然是文化民生,她的受眾面和受益面就必然是廣大人民群眾,是老百姓賴以生存并樂此不疲的一種生活。事實上,在革故鼎新,激濁揚清的今天,“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廣大人民群眾對幸福生活的詮釋與追夢早已自然勃發起全民性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無論是城市還是鄉村。無論是社區還是田頭,踴躍參加跳廣場舞、健身舞、太極拳扇、秧歌、腰鼓、器樂、唱戲、球類棋類、書法繪畫、藝術舞蹈等文化藝術體育活動的人群越來越多,且自娛自樂、自我表現、自我參與、自得其樂。他們用平實的行動,殷實的需求,早已徐徐打開了現代公共文化的精神畫卷,早已形成了“富袋子、活腦子、健身子、亮嗓子”的現代公共文化雛型。問題的關鍵是作為黨政單位和職能部門如何審時度勢用滿腔的熱情、務實的姿態、發展文化民生的理念,踐行群眾路線的作為去構建好與之呼應的、相輔的、關聯的、實在的服務體系,多為現代公共文化之文化民生辦實事,辦好事而順應時代,順應潮流,順應民心,合乎民情,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不遺余力!
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面在社會,根在群眾,著力點在公益性服務,關鍵在體系的形成和保障。
公共文化即群眾文化,也稱大眾文化,是整個社會文化的基礎和支撐。公共文化就其本身發展規律而言,首先是“普及”,即吸引和組織越來越多的人群參與,然后是“提高”,即提高活動的藝術品位和質量,做到在普及的基礎上提高,在提高的指導下普及,如此良性循環,方能保持其活力、魅力、張力。
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構建過程中,作為國辦文化的文化館,擔負著組織、開展、指導社會公共文化工作的職能作為,責無旁貸,首當其沖。這就需要廣大群眾文化工作者經常深入基層,深入農村,對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構建中老百姓的需求作細致的調查研究,想他們所想,急他們所急,樂他們所樂,真正做到“文化工作者沉下去、工作業績浮上來”。
就丹陽地區而言,各鎮之間的經濟建設各異,也帶來公共文化發展的不同。但不管怎么說,公共文化的方興未艾,并不因為經濟實力的強弱差異而滯后,而是正沿著她的自轉軌道向前運行。
延陵鎮地處茅山革命老區,屬經濟欠發達鄉鎮。然而,在這片坐擁鳳凰山六千年農耕文化文明史的古鎮,因季子封疆誠信天下,茅山抗日享譽江南。歷史優秀文化和近代文化厚重。2008年以來,該鎮黨委政府依托季子廟景區,舉辦過三屆季子文化旅游節和農民文化藝術節。在籌備藝術節的過程中,文化館專業干部結合該鎮實際,從活動內容、形式上精心策劃,潛心創作了一臺臺具有延陵地域特色的文藝節目,如丹劇表演唱《延陵八景吟》、小丹劇《七月大》、丹劇音樂情景短劇《季子來延陵》、搖滾說唱《騰飛的鳳凰工業園》,延陵鎮形象歌曲《鳳凰山,香草灣》,方言小品《簽合同》、《追稻包》等,當地百姓百看不厭,倍感親切。鎮文體中心連續兩年舉行 《歡樂一家親·和諧新延陵》和《鄉音·鄉情·鄉歌》送文化進村活動,為廣大村民提供優質的公共文化服務,得到了干部群眾的一致好評,政府每年用于開展公共文化活動的經費80萬以上,由此,也培養和歷練了群眾文藝隊伍的發展壯大,全鎮擁有各類村民文藝表演隊伍38支,骨干3000余人,該鎮的公共文化服務工作位列全市鎮區之首,并正在積極創建“江蘇省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鎮”。
把心放在工作上,把工作放在心上,是群眾文化工作者的職能底線,用作為獲得有為,有作為而爭得地位,也是群眾文化工作的真諦。在丹南地區緊鄰常州武進的皇塘鎮,通過近幾年文化館專業干部的悉心指導,幫助搜集整理的民間舞蹈《馬燈陣舞》參加江浙滬民間文化藝術節獲得金獎,被列為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針對該鎮農民書畫活動繁榮發展的特點,鼓勵和策劃向農民畫發展戰略轉移,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的輔導培訓、學習交流、用不到三年的時間,創建了“皇塘農民畫”特色文化品牌,作品屢次在省內外和全國農民畫大賽中獲金、銀、銅獎佳績,近日,皇塘農民畫隨《世界情·中國夢——中國農民畫精品赴聯合國總部大展》走進了聯合國,走向了世界,在全國農畫鄉中有了一席之地,并被國家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素有丹陽長江金三角的之稱的界牌鎮,小康文化模式獨具一幟。在文化專業干部深入基層,了解百姓文化需求后,從策劃舉辦《燈城之光》文化藝術節開始到每年一度的《界牌新村之歌》文化節,讓富庶美麗的濱江小鎮刮起了濃濃的文化風。
“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一項浩大的,假以時日的文化民生工程,牽涉到方方面面的因素,不能一蹴而就搞短期行為,而應循序漸進,因勢利導,形成共識,達成共性,取得共贏。要按照公共文化“房屋設施、陣地開放、團隊建設、活動開展”的四個基本條件要素,確保其公益性、服務性、常態化、均等化科學發展。
公益性,是指由政府投入,提供一定的經費保障和激勵機制。丹陽市在率先創建“江蘇省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過程中,市委市政府領導高度重視,把創建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并與基層黨委政府簽定目標管理責任狀,實行一把手負責制,創建工作列入年終考核。同時從根本上改變和解決了對公共文化服務的經費投入狀況,全市十三個鎮都分別新建了符合省級創建要求標準的文化中心大樓,一應設施俱全,全部免費向村民開放,全市各鎮、行政村都分別建有一定規模的文化廣場,為村民群眾提供了理想、便捷的公共文化活動場所,農家書屋遍及城鄉,實現了“一卡在手,通借通還”的公共圖書館總分館制。堅持以十一年演出超百場的“時代潮”廣場系列文化活動為切入點,引領、滾動、發展全市的公共文化,使基層文藝創作,表演隊伍不斷壯大,品牌文化活動精彩紛呈,全市每年開展各類文化活動 200場以上,形成了“市鎮聯動、鎮鎮互動、鎮村齊動”的市、鎮、村三級大文化格局。十一年來,“時代潮”廣場系列文化活動達138場,演出節目近2000個,其中新創節目350個,直接參與活動的演職人員近6萬人,觀眾逾80萬人次。
在堅持公共文化服務的公益性上,堅持資金扶、器材送、骨干育、主題引,資金傾向農村、服務偏向農村、重心移向農村。通過省財政農村文化獎補資金和丹陽市政府撥出的專項經費,開展“送書”、“送戲”、“送電影”下鄉活動,經費的保障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就享受到了優質的公共文化服務。此外,市委宣傳部和文化部門每年為鄉鎮、社區、業余文化團隊送腰鼓、龍燈、樂器、鑼鼓、活動舞臺,音響燈光等,為老百姓在家門口開展文化活動提供了條件。與之匹配的服務是:連續五年邀請省、市有關專家在丹陽免費開設《文化講壇》,舉辦舞蹈、戲曲、音樂、表演、文藝創作培訓班,相繼培訓了鎮、村、社區業余文藝骨干近5000人。用心工作、用心服務。組織主題鮮明的大型文化活動,突顯品牌特色,服務文化民生。如《鳳舞江南》民間文化藝術節、《鄉村大舞臺》、《幸福鄉村的歌聲》、《唱支山歌給黨聽》、《火紅的節日》外來務工人員文藝會演等。
“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群眾利益無小事,少說空話,心里永遠裝著老百姓,就會多辦實事,多辦好事,真正構建起覆蓋社會的、情系老百姓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我們要持之以恒,扎根基礎,提供有力保障,強調公益性、服務性,使之均等化、常態化,在不斷完善體系構建上做文章、下功夫,從而為全面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譜寫出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