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俊
西路淮劇及其唱腔的創新發展
■張文俊
淮劇是江蘇主要劇種之一,鹽城、淮安、泰州和寶應地區是它的主要發源地。淮劇有著悠久的歷史,從萌芽到今天已有200多年,經過一代代淮劇藝術家們獨具匠心的創造和發展,積累了豐富的遺產,它深受江蘇、上海等地廣大觀眾的喜愛。寶應素有淮劇之鄉的美譽。淮劇中有兩大流派,即所謂東路淮劇和西路淮劇,寶應是西路淮劇的重要代表。從新編《寶應縣志》中我們可以得知,100多年來,許多民間藝術家在這塊園地中不輟耕耘,為淮劇的孕育、催生和成長、革新傾注了心血和汗水。寶應人不但愛聽淮劇,也愛唱淮劇,尤其酷愛原汁原味的老淮調。它是寶應戲曲園里的一顆璀璨的明珠,是寶應地方文化的精華,更是江蘇戲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淮劇經典劇目早期主要有小戲《對舌》《趕腳》《巧奶奶罵貓》等;大戲主要有《秦香蓮》《藍玉蓮》《王二英》《蘇迪英》等;淮劇傳統經典劇目主要有《孟麗君》《牙痕記》《玉杯緣》《九件衣》《啞女告狀》《白蛇傳》等,影響甚廣。寶應淮劇團對傳統淮劇劇目均有排練和演出,受到廣大戲迷朋友的歡迎和喜愛,如《寶玉哭靈》《趙五娘》《丁郎尋父》《藥茶記》等淮劇名劇、名段。
新中國成立后,在政府的大力倡導與支持下,一批新文化工作者陸續加入了寶應淮劇團體,他們各有所長,在這里能充分發揮自己的長處,并結合各種文藝形式,宣傳各種新思想,給淮劇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助力。1954年7月,寶應縣成立淮劇團,促使西路淮劇逐漸走向繁榮。淮劇的唱腔原來屬于板腔體,后來漸漸形成了多聲腔體系。1961年淮劇考評委員會確定了淮劇的三大主調:拉調、自由調、淮調。因為這是淮劇第一次出現拉弦樂器伴奏,所以稱之為“拉調”。“拉調幽雅柔和,擅長于抒情,是淮劇的代表性曲調;自由調可長可短,能悲能喜,靈活自如,適用于各個行當,擅長塑造人物;淮調高亢激越,訴說性強,大多用于敘事。”從三大主調派生出來的曲調也很多,如淮悲調、小悲調、大悲調、葉子調、下河調等。另外,“因地域不同也形成了西路的樸實清新、自然飄逸;東路的線條酣暢和舒展秀麗。”
上世紀80年代以來,淮劇在寶應城鄉仍然擁有相當數量的中老年觀眾,青年愛好者也不在少數。射陽湖、西安豐、曹甸等鄉村,男女老少幾乎人人都能哼上幾句,不少鄉村干部可以粉墨登場。尤其是水泗,幾乎村村有業余淮劇團,生旦凈末行當齊全,服裝道具樣樣俱備,農閑搭臺能唱整本大戲,這里的人們把這些鄉村稱為“戲窩”。每年在全縣文藝匯演活動中,在區域文藝活動中,都能聽到中、青年歌手唱淮劇選段,其投入的程度和藝術效果皆不下于同臺參賽的通俗歌手。
近幾十年來,寶應縣淮劇在江蘇省淮劇劇目調演中獲得過多個獎項。寶應縣淮劇團每年創作排練新編劇目,為淮劇的廣泛流傳作出了貢獻。政治類劇目比較有影響的有《湖畔風雨情》《兩擔糧》等,為弘揚正能量、廉潔奉公作宣傳;生活類劇目主要有《優生優育》《心肝寶貝》等,教育人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幸福觀;綜合類劇目主要有《養蛇女》《楊柳灣》《柳河恨》等,這類劇目旨在推動經濟發展,宣揚農村發展能手;愛國主義精神宣傳類劇目主要有《江姐》《孔繁森》等。與此同時,寶應淮劇團還排演古裝戲劇目,主要有:《丁郎尋父》《休妻記》《南北和》《藥茶記》《趙五娘》《貍貓換太子》等劇目。這些劇目使得寶應淮劇在淮劇界大放異彩。不斷出新的劇目也正是表明了寶應一直在努力推動淮劇事業發展、前進。
寶應淮劇團在上級文化部門的領導下,結合重要節日送文藝下鄉,每年的元旦、春節送戲劇到有關鄉鎮,讓老百姓得到了精神上的實惠;在每年的政協委員活動周期間,根據縣政協的要求,組織帶領政協委員藝術家們自編、自排適合農村群眾需要的文藝節目。與此同時,寶應淮劇團還積極參與每年的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紀念日期間,舉辦與淮劇相關的晚會,2013年成功舉辦全國淮劇名家演唱會。此外,他們還于2014年元旦前舉辦了寶應好人頌全縣戲曲大獎賽暨優秀企業家頒獎會,得到了主辦單位的一致好評。
關于淮劇的唱腔,主要是以蘇中里下河地區的建湖縣、寶應縣射陽湖鎮水泗的地方方言為基調,經過戲曲化而形成的一種舞臺語言。寶應的水泗與建湖縣兩地的地方語言有著驚人的相似,水泗與建湖在唱腔語言上之所以有如此的相似之處,是因為歷史上這兩地之間百姓通婚的習慣,一代傳一代,時間久了,唱腔語言相似也就見怪不怪了。歷史上的香火戲和僮子戲藝人大多出生于這兩地,語言與周圍地區相比,具有發音純正、富于韻味、悅耳動聽等特點,因而被不同時期的淮劇藝人所采用。因為這些的因素,水泗與建湖便成為了淮劇藝術的發祥地。淮劇的唱腔語言在聲調的發展上,早期主要以老淮調和靠把調為主,唱腔基本是曲牌聯綴結構,未采用管弦樂器演奏。之后經過淮劇藝人在香火調的基礎上,采用二胡伴奏新調,因二胡用琴弓拉奏,故名為拉調。民國時期,一些淮劇民間藝人將淮劇帶到上海,經過淮劇名家何叫天二度創作,逐步形成連環句唱調,進一步豐富了淮劇的唱腔語言,同時也出現了淮劇流派。建國后,淮劇仍然保持以淮調、拉調為主,鄉土氣息十分濃厚。
隨著淮劇藝術事業的不斷發展,淮劇不僅在蘇中、蘇北地區得以流行,而且還被流行到蘇南地區,并且形成各自的流派,如何派(何叫天)、李派(李少林)的拉調,筱派(筱文艷)、馬派(馬麟童)的自由調等,從而使淮劇藝術樣式得到發揚光大,名聲大振,影響大江南北,直至享譽中外。淮劇唱腔語言在長期的實踐中逐步形成了14個四聲韻,陰平、陽平字因在唱詞中專用于下句,稱為下韻;上聲、去聲字專用于上句,則稱為上韻。另外,還有6個入聲韻,即霍托、活潑、六足、黑特、邋遢、鍋鐵。入聲不分上、下,習慣稱為“一字韻”。
淮劇唱腔語言的曲體結構,從無伴奏高腔音樂系統演化為戲曲化、抒情性的板腔音樂體系。香火戲時期的主要唱腔有【香火調】【淮蹦子】等,源自于淮安、寶應地區的秧歌號子。經過歷代藝人的不斷吸收創造,建國前,淮劇藝術便逐步形成【拉調】【淮調】【自由調】三大主調,并由此派生出了【下河調】【淮悲調】【大悲調】等數十首。與此同時,從民間小調中吸收并衍化成戲曲唱腔的還有【蘭橋調】【八段錦】【打菜臺】【柳葉子調】【拜年調】等 160多首。這些曲調除部分民間小調外,其主調的調式、調性都較相近,結構形式亦完整統一。
2012年由江蘇省文化廳、鹽城市人民政府主辦的首屆江蘇省淮劇演唱大賽,寶應縣淮劇團張文俊在復賽中演唱了《寶玉哭靈》紅樓夢選段,決賽中演唱了《團圓之后》選段,在唱腔語言和表演上做了大量改革,根據劇情,進行了唱腔和聲調的改變,并對動作創新和人物造型進行了加工,獲得了評委們的一致好評,最終榮獲本次大賽專業成人組的金獎。張文俊在淮劇唱腔上的成功創新,充分說明了淮劇唱腔語言在淮劇表演藝術中的重要性。啟迪我們對傳統的文化遺產,在繼承的前提下,一定要敢于探索大膽創新,這樣才能使我們的淮劇藝術在新的時代有新發展、新前進,綻放出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