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小天
躋身揚劇
——我的個人專場
■秦小天
個人專場是展示演員的平臺,也是鍛煉演員的課堂。
2014年5月25晚,我申報的揚劇個人專場在江蘇省演藝集團昆劇院蘭苑劇場如期舉行。由于空間的局限,臺下座無虛席,兩邊的走道也擠滿了喜愛揚劇的熱心觀眾,此中有我的老師、朋友和廣大的揚劇愛好者。臺口與舞臺兩側擺放的鮮花,就像一排直面相對的評委圍觀著舞臺,它們以沉默和鼓勵給置身在臺上的演員們,送達了無上的光榮和慰藉,同時也給我帶來了一定程度上的緊張和壓力。
音樂聲起,隨著影、視、劇三棲明星——揚劇著名小生侯長榮老師登場致辭,我的專場演出正式開始了。第一折是揚劇《情定關山》中的五場《賞月》,是由京劇名折《四郎探母》后經揚劇改編而成,被納入到一出反映民族融合,以古視今的傳統古裝大戲之中。我扮演楊延輝前半折與本團的青年演員扮演的桃花公主配戲,感覺自己無論是唱腔還是表演,尚能做到雍容大方,腔圓情切,揮灑自如。后半折與光彩照人的梅花獎得主徐秀芳老師對戲時,不知道是自己熟練程度不夠,還是自信心欠缺,導致自己差一點忘詞。由此可見,在未來的工作中一定要加強自己心理素質的培養。
第二折《漢宮驚魂》,我飾演了劉秀。這是一折頗具挑戰性的劇目。因為很多劇種都曾演繹過,甚至有很多戲曲演員以該劇目在不同領域的大賽中獲得過殊榮。因為該劇的表演不比一般,唱腔激昂,肢體動作起伏較大,很多年輕的男演員曾因這一角在演出中受傷。這對于我一個步入中年的人來說,腦海里確實閃現過畏難的想法。然而“個人專場”牽動著每一位戲劇演員的夢想,怎么能因此而放棄呢!于是我就增加了排練的工作量。挖掘人物內心的表白,適當減少了扣人心弦的摜摔,增加了唱詞,再合理地引用揚劇曲調拼合在一起,使得劇中人在舞臺上顯得更加有聲有色、形象豐滿。所以,在演出中無論是每一段唱腔還是每一組較有難度的動作都是那樣擲地有聲。現場觀眾的高呼給予了我最高的獎賞!雷鳴般的掌聲就是最好的驗證。
《個人專場》演出進行到第三折《清風亭》的時候,人物的裝扮也出現了轉折,我的扮相由黑發蒼須改扮成白滿,我在劇中扮演的是張元秀——一個年逾古稀,愛子勝目的老人。當現實讓他不得不在瞬間舍去一生中的最愛,他該作何感想呢?我認為這是每一位演員塑造角色之前的必修之課。這位老者在舞臺上沒有多少肢體語言的鋪墊。在人物定型的框架內完全依靠內心和外在的相互坐擁。由于我一直以武行為主,舞臺上容易出現剛勁有余而細膩不足。張元秀一角恰恰是一個內心堅強而外表柔弱,行將就木的老人,我那所謂的長處用在他身上,只會是適得其反。究竟該怎么演,必須給自己一個明確的要求。首先是聲音造型必須與人物接近,然后,所有的動作、指法、步態都必須與劇中人切切相關,只有你完全進入了角色,觀眾才泣你所泣,樂你所樂,才會不吝嗇自己的掌聲!
演出進入了第四折也就是本人專場演出的壓軸戲《掃松下書》,我扮演張廣才。大家都知道這是一出各劇種多年來傳承的經典折子戲。我也是通過我團繆勇老師的傳授而得以展示。劇中人雖然是一位垂暮之年的孤寡老人,以內心的強大來支撐著自己生活的信念,從而沒有被饑荒無著的生活所難倒。他時而詼諧時而激奮,有時又顯得那樣凄楚無奈,在孤苦無依的生活環境之中,還要為他人兌現諾言。演繹這樣一位德高望重,映照古今的和善老人,表演的起伏自然要大得多,但更要做到張弛有度。無邊地放大只會破壞人物的原型;一味地收縮也會減少對觀眾的感染。因此在演出的過程中,每當我與小鳥和下書人對話或打岔的時候,臺下笑聲格格;看到我心氣難抑,老淚縱橫的時,觀眾也會為之動容!劇情雖已悲情地場面收尾,謝幕之際觀眾卻以高漲的熱情紛紛沖上舞臺鮮花合影。
此情景是對一位竭盡全力的演員最大的鼓勵,也是對每一位為戲劇藝術辛勤耕耘的藝術家們的崇高的贊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