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竇銀強
最近聽了幾節省級視導語文課,尤其是一堂高中語文復習課《高考文言文翻譯技巧》,引發了我對高中語文教學的一些思考。
該堂課40分鐘,共用幻燈片17張。以下用“【】”表示。平均2分多鐘一張,加上老師的重復串講和提問,大概40秒一張幻燈片。
師:請同學快速翻譯【1】熱身練習
1.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4分)
譯:(我)派遣將領把守函谷關的原因是防備其他盜賊進來和意外的變故。
2.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6分)
譯:不懂得句讀,不能解決疑惑,有的從師,有的不(從師),小的方面學習,大的方面卻放棄了,我沒有看出他的明智。
生交頭接耳,有的看視頻……
師:(35秒)好了,我把答案放出來,對一對,再看下面這段文字,特別是畫線語句的翻譯。×××,×××,×××,你們到黑板上來翻譯。
【2】翻譯下面文段中劃橫線的句子。
季文子相宣成王,無衣帛之妾,無食粟之馬。仲孫它諫曰:1.“子為魯上卿,相二君,妾不衣帛,馬不食粟,人人其以子為愛,且不華國乎!”(5分)文子曰:“吾亦愿之。2.然吾觀國人,其父兄之食粗衣惡,而我美妾與馬,無乃非相人者乎?(5分)且吾聞以德榮為國華,不聞以妾與馬。”
1.您擔任魯國的上卿,輔佐了兩代國君,婢女不穿綢衣,馬不吃糧食,人們或許會認為您吝,況且這樣又使國家不光彩啊………"
2.然而我看到國家的百姓,那些父老兄長吃粗糧穿破衣,可我讓婢女和馬匹穿好的吃好的,恐怕不是輔助君主的人(該做的事)吧?
師:同學們,現在我們來了解一下文言翻譯的考點及要求,展示【3】【4】
【3】考點分析
考綱要求:“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必考題型)。
考查題型:主觀題,兩句或三句,分值10分。
【4】學習目標
1.總結高考文言翻譯題命題規律及應對策略。
2.在已掌握文言文翻譯的一般原則基礎上,加強彩點得分意識。
3.回顧文言文翻譯的原則、標準、方法技巧,歸納做題步驟。
【5】直擊高考試題
師:現在我們來討論一下:命題者為什么要選這些句子作翻譯題?有什么命題規律?又是根據什么擬定評分細則的?
展示【2011年四川卷】
1.一日,攜褚幣諧富家易谷種,值大雪,立門下,人弗之顧。(5分)
2.治中策蹇驢,時猶布衣,見先生風神高簡,問曰:“得非呂微之乎? ”(5分)
【6】2012 年四川卷
1.世即用我,而我奚以為用?(3分)
2.既而從游者甚眾,磨礱淬厲,成其器業。(3分)
3.守臣激變,民則無辜,能止殺以待命,尚不失為良民也。(4分)
2012年江蘇卷
1.知公之賢,屈意禮之,以郡委公。(3分)
2.君以一縣令能此,賢于言事官遠矣………(3分)
3.爾曹才不逮人,姑亦師吾之寡過焉可也。(4分)
生:動筆翻譯(1分鐘左右)
師:那么,高考文言翻譯有什么規律呢?展示【7】【8】
【7】一、高考翻譯題命題規律
選擇含有關鍵詞語、特殊句式的句子
通假字、詞類活用、古今異義、偏義復詞、一詞多義實詞、常見虛詞
省略句、被動句、倒裝句、判斷句、固定句式
因為:(1)與現代漢語有較大差別(2)是考題設置的關鍵得分點
【8】二、明確:應對策略
策略一:準確對譯,落實字詞(信)抓準關鍵詞、句,洞悉得分點洞悉命題者想考你什么,甚至你自己都能制定出評分細則。
師:你來當當命題者,來擬定評分細則。
【9】讀讀下面文段,翻譯畫橫線的句子。
太祖馬鞍在庫,而為鼠所嚙(2分)。庫吏懼必死,議欲面縛首罪,猶懼不免。沖謂曰:“待三日,然后自歸?!睕_于是以刀穿單衣,如鼠嚙者,謬為失意,貌有愁色。太祖問之,沖對曰:“世俗以為鼠嚙衣者,其主不祥。今單衣見嚙,是以憂戚(2分)。太祖曰:“此妄言耳,無所苦也。”俄而庫吏以嚙鞍聞,太祖笑曰:“兒衣在側,尚嚙,況鞍縣柱乎?”(4分)一無所問。
師:下面的詞、語句怎么翻譯?
【10】①太祖馬鞍在庫,而為鼠所嚙。(2分)
而/為…所…譯:太祖(的)馬鞍放在倉庫里,但是被老鼠咬破了。
②今單衣見嚙,是以憂戚。(2分)見/是以譯:現在單衣被(老鼠)咬破了,因此(我感到)很憂愁。
③兒衣在側,尚嚙,況鞍縣柱乎? ”(4 分)
側/嚙/縣/省略句,省略了介詞“于”譯:我兒子的衣服就在身邊,還被咬破,更何況馬鞍懸掛(在)柱子上呢?
師:下面我們來掌握策略二:調整語序,補充省略(達)。掌握基本的翻譯方法(9字,重點是前六種)展示【11】
【11】留:1 人名、地名、官名、年號、器物等專有名詞名稱2古今意義相同的詞
換:1古詞換成現代詞2單音節詞換成雙音節詞3通假字換成本字4古今異義、詞類活用詞換成現代漢語
拆、調、補(略)
刪:把無實義或不必譯的虛詞、偏義(同義)復詞中的襯字等刪去
師:翻譯中更要關注策略三:修辭描述,意譯為輔(雅)
【12】固:固定格式的固定譯法
意:出現比喻、借代、互文、婉曲等修辭時,直譯會不明確,應意譯。
如:①秋毫不敢有所近②終歲不聞絲竹聲③主人下馬客在船④金城千里⑤生孩六月,慈父見背
選:面對一詞多義現象時,要根據上下文選用恰當的詞義翻譯。
【13】邊讀邊體會:文言文翻譯技巧口訣(132字)
……(展示,下課鈴響)
師:下課。
生:起立。
師:同學們,下課后把【14、15、16、17】文言文一篇(高考題)翻譯在作業本上,明天交。
首先,看得出老師是精心準備了教案的,課堂上老師將近17張幻燈片一張接一張地展示出來并帶領學生一路向前跑,下課鈴響,也要把剩下的幻燈片打出來,布置作業,可謂盡職盡責;學生也很努力地配合老師,從表面上看,這堂課似乎很成功,很熱鬧。但我認為這是一節“以圖代賞,以畫代析”的圖片展覽,而不是一堂有效的語文課?,F在許多學校教室裝備了電子黑板,這本來是好事,但是許多老師以為只要精心準備、展示電子圖片就是新課改,這是大錯。這節課老師共用了文言4篇(段),翻譯語句共23句,講解翻譯方法技巧即策略3條共舉例字詞31個,短語11句,方法9個字,課堂容量夠大的了。但是我們要思考一下,課堂到底是誰的?這是一個老生常談卻又很重要的問題。在這節課上,不要說讓學生讀一讀文段,連看一遍都沒有,就要學生翻譯指定的語句,不要說學生對掐頭去尾的選文語句全然不知,就是我這個對文言爛熟于心的教師,腦海里也未曾再現與選文前后相關的一詞半句,因選文在前面看不到了,只剩下幾句孤零零的待翻譯語句。我不禁疑惑起來:這究竟是語文課呢,還是圖片展覽?這樣的文言文復習課有效嗎?所以說,這堂課是老師的,學生什么也沒有。這樣的教師越認真,對學生的傷害就越大。
電子課件不可不用,但不可濫用。電子課件應是學生閱讀、理解、感悟課文內容的補充而不能喧賓奪主,應該是將課文最精要、最關鍵、學生理解最困難的內容直觀、形象展示出來,而不是教師照本宣科的備課本。所以一堂課的幻燈片以3—5張為最好。有人說,電子課件是給懶人用的“傻瓜相機”。此話不無道理。
朱熹曰:“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狀也;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啟,謂開其意;發,謂達其辭。”“憤”就是學生對某一問題正在積極思考,急于解決而又存在困難時,教師應對學生思考問題的方法適時給予指導,以幫助開啟思路,即為“啟”。“悱”是學生對某一問題已經有一段時間的思考,但尚處于想說又難以表達時,教師應幫助學生用比較準確的語言表達出來,即為“發”。在這堂課上,我發現一個細節:當老師要學生翻譯“子為魯上卿,相二君,妾不衣帛,馬不食粟,人人其以子為愛,且不華國乎!”(5分)中“人人其以子為愛,且不華國乎!”的“愛”“華”時,老師叫了兩個學生翻譯,兩個學生將“愛”翻譯為“仁愛”,將“華”翻譯為“全國”時,老師又問:“有誰知道?”全班學生一遍茫然狀,老師并沒有停下來讓學生回顧一下,思考一下,啟發一下,而是直接點出答案,接著往下講,類似的情節很多。
當學生“心求通而未得之狀”時,教師的教學活動應暫時終止,要留3-5分鐘時間給學生去獨立思考和內省,聯系文本內容去想一想,去探索一番,從更深更廣的范圍理解教學內容,達到意開辭達的效果。滿堂灌、滿堂問是不能代替學生的閱讀、思考、感悟的,所以一堂課最好留十幾分鐘的時間給學生去閱讀、思考、感悟,而教師則針對學生困惑處進行點撥,“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才是有效課堂。正如崔巒老師指出的:閱讀課教學重視“得言”,加強學生語言文字的運用是根本,單純的分析教學內容已不合時令了!今后語文教學水平的高低將由最早的“比技巧”到接下來的“比方法、策略”,到將來“比理念和自身修養”!
“語文味”的“味”指的是語言是一種形式,人文是根本內容;語言是載體,人文是核心?!罢Z文味”理所當然的是語言味、文章味、人文味的交融,三者缺一不可。“語文味”就是要讓學生熟讀文本,在熟讀的過程中去含英咀華,在理解、感悟中去精思深悟。這就需要給學生時間去閱讀、去理解、去思考、去練習、去討論?!罢Z文味”的本質是人文教育,學生正是通過閱讀經典文本,探尋人之所以為人的問題,探究生命的意義。課堂教學中就是通過學生自己對文本的閱讀、賞析,來陶冶性情和感悟哲理。但陶冶性情和感悟哲理說到底是學生自己的事情。教材只是媒介,教師只是輔導,學生才是主體。如果只憑教師的空洞說教、機械灌輸,落實人文涵養就只能是一句空話。那么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關鍵何在呢?就在于讓學生自讀、自解、自悟。
語文課堂要讓學生讀起來,動起來,“我口讀我書,我心解我思,我筆抒我情”。讓閱讀成為語文課堂的常態,讓“咬文嚼字”成為語文課堂的常規,讓人文回歸課堂,讓學生走進文本,走近魯迅、茅盾、巴金、冰心、雨果、狄更斯、莎士比亞筆下一個個鮮活的人物中,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去感受大千世界的風云變幻和人生的波瀾起伏,才能認識世界、了解自然、社會,才能感悟探究生命的意義而“入味”。我想,新課程的“新”大概在于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