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玲玲+楊玉良+張雨



摘 要:通過對《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新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認真學習和2013年廣州市初中畢業生學業考試體育考試方案(征求意見稿)的研讀,以新政策中的亮點---實施體育素質綜合評價20分為切入點,著重分析了此舉措的重要性和可行性,結合實際教學經驗,探討了實施體育素質綜合評價對初中體育教學教學內容、教法目標、教學效果、教學評價和教學方法的影響,進而探討了通過改變教學評價方式提高教學質量的可操作性和重要性。
關鍵詞:體育中考;體育素質;綜合評價
中圖分類號:G807.3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4.05.014
一、對體育素質綜合評價可行性的分析
今年中考體育考試由統一考試和體育素質綜合評價兩個部分組成,總分為60分,其中統一考試40分,體育素質綜合評價20分,計入考生學業考試總成績。據市教研室音體美科鐘衛東老師表示:“以往可能有些學校不重視體育課,改革后肯定就不會了。因為每節體育課、每次體育鍛煉都關系到你的最后得分,這樣更有利于學生體育素質的全面發展”。教育局副局長吳強稱:“2013屆的考生將只統計初二、初三兩年的綜合素質,接下來的考生將統計初中三年的成績,再折算成分數”。
備受關注的體育素質綜合評價,分數在中考總分中高達20分。其中包括體育課10分、體育運動技能7分和《國家體質健康標準》3分。
那么作為一線的體育教師應該如何運用和實施好這20分呢?
首先體育課10分如何評定?評定的標準是什么?教師繼續采取用期末測試成績作為體育成績的評價方式已經不能體現這10分的重要意義。教師在初一、初二的教學過程中必須及時登記學生的測試成績,做好數據記錄和保存工作,以便成績進行公示核對。這些數據是學生初中三年發展情況的第一手資料,教師在對學生學期或學年的成績進行評價時,教師應綜合學生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的學習情況和發展變化,以及體育測試成績,才能進行終結性評價,給出綜合成績。
其次是體育運動技能7分是根據“《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在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實施體育、藝術2+1項目”的通知》(教體藝廳〔2011〕4號)及相關實施方案要求,測試合格得7分,不合格得4分,沒有參加測試者得0分。2013年只測試1項運動技能,從2014年起測試2項運動技能。這2個項目的選取需要教師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以發展學生運動技能為目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形成終身體育的意識。例如我校是廣州市乒乓球、航模、田徑和射擊的傳統項目學校,我校的地理位置距離天河公園很近,這些優勢使教師在落實“體育、藝術2+1項目”時可供選取的素材廣了。
最后的《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成績3分:及格以上得3分,不及格得0分。學校在規定的時間內必須完成測試及上報數據工作,未上報數據的學校不得分。2013年只計算初三年級成績,從2014年起要計算初中三年的成績。這3分的取得需要學校高度重視數據上報工作,提供專用電腦以供及時輸入數據,輸入工作責任到人,教務處、校醫辦和體育教師必須在規定時間內準確無誤地統計學生的各項身體數據和運動項目測試成績。
二、實施體育素質綜合評價對初中體育教學的影響
1、有利于教學內容的多樣化
體育運動技能的7分有效彌補了統一測試項目的單調性和應試性,避免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味的為了中考分數而枯燥呆板地練習跑、跳、投五個項目。如果忽略了學生的運動興趣而只為分數而戰,必然會降低學生從運動中獲得快樂和滿足的體驗,這與新課標是相悖的。
依據“體育、藝術2+1項目”通知的規定,我市體育主管部門制定了26個項目的技能評價標準。在這些項目中,游泳因我校沒有游泳池的硬件條件而無法開展,武術項目因我校沒有專項教師的軟件條件也無法實施,其他項目有足夠的能力開展起來。根據我校的實際場地情況,任教教師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特點制定不同的練習項目。初一開學之初把體育素質綜合評價的內容告知學生和家長,以便學生和家長在學生三年的體育學習中有的放矢,目標明確。
學生升入我校伊始,教師以班級為單位對學生的運動特長和興趣進行問卷調查,據問卷調查數據顯示,我校男生喜歡的項目多集中在籃球、乒乓球、羽毛球,而女生喜歡的項目多集中在羽毛球、跳繩、跑步,并且初一年級呈現的特點是喜歡的項目和擅長的項目并不是完全一致的。教師依據項目進行分組,制定長期和短期的練習計劃,安排小組長進行跟蹤。課堂上教師在完成教學內容后安排學生自主活動,利用這個時間各個小組進行練習,隨時向老師匯報和展示運動技能的進展情況,教師對學生在練習中遇到的各種問題給予及時指導。
2、有利于教學目標的針對性
體育中考統考的項目是必考項目800米(女)/1000米(男),選考項目從跳繩、立定跳遠、三級蛙跳和投擲實心球、推鉛球中五選一。必考項目是田徑類,考察重點是學生基本的身體素質,包括耐力素質、彈跳素質、協調素質和上肢力量,而體育運動技能的7分恰恰彌補了技術類考核這一空缺。在教學目標和訓練計劃的制定方面,教師既注重身體素質的加強,還要考慮學生的興趣和技巧類選項的學習,兩者相互補充又相互促進。我校在初一普遍開展跳繩和立定跳遠兩個項目的教學,培養學生的協調性和下肢力量;初二在原有基礎上提高跳繩的訓練水平并進行三級蛙跳的學習,充分利用定期的大課間和每周的活動課提高體育技能的水平;初三年級由于學生身體發育較快,體能有了很大的提升,有針對性地加大運動強度,并強化上、下肢的力量,使學生的體育成績在質上有一個大的飛躍。初一、初二、初三的教學目標和訓練計劃總的按照初一打基礎、初二提高、初三突破的三步走戰略。這樣做既兼顧了統一考試測試項目,又學習了體育運動技能,保證每個學生都有兩項喜歡并擅長的項目,為體育考試和終身體育打好基礎。endprint